陳鳳

書記員不用全程記錄、電子證據同步顯示、庭審記錄自動生成……日前,這些庭審“黑科技”已在上海成為現實。這要歸功于今年4月上海法院啟動的庭審記錄改革試點工作。庭審記錄改革到底改了些什么?給法官和當事人、律師帶來什么樣的“紅利”?一起來探尋上海法院庭審記錄改革從啟動試點到全面推開的4個月間的故事。
首次啟動:用錄音錄像代替庭審筆錄
今年3月30日,市高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市高院)通過視頻方式召開會議,啟動并全面推進全市法院運用現代科技深化庭審記錄改革試點工作。
啟動會現場,與會人員觀摩了本市首起運用錄音錄像替代庭審筆錄開庭的庭審全過程。這是一起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件,徐匯法院民事審判庭法官汪健是該案的主審法官。
3月30日下午2時15分,汪健在面前的屏幕上一鍵開啟庭審系統并宣布開庭。和以往庭審不一樣的是,此次庭審內容全程錄音錄像,輔之以語音轉換軟件,書記員不用出庭。庭審持續45分鐘,過程節奏緊湊、秩序規范。法官在庭審中不用翻閱書面卷宗材料,可以在電腦屏幕上直接調閱電子卷宗,并可通過電子質證功能分享到當事人的屏幕上,引導當事人圍繞證據內容有針對性地發表意見。相比以往,庭審時間節省了約三分之一。
“以錄音錄像取代人工記錄,由語音同步轉化成文字,大大提升了庭審效率,也可以更加真實全面地記錄當事人的陳述。”汪健坦言,“這一改革對我們法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沒有了書記員的記錄整理,法官需要更強的庭審歸納能力”。
庭審記錄改革后,根據不同案件情況,可以不安排書記員到庭,或由書記員完成開庭前準備工作后退庭,也可安排書記員只制作要點式庭審筆記,供法官制作裁判文書、庭審活動信息存檔等。“這些舉措將書記員從繁重的庭審記錄工作中解放出來,投入更多時間到其他審判輔助工作中。同時,法官在庭審中也無需時刻關注書記員的筆錄進展,庭審注意力更加集中,庭審節奏更加緊湊。庭審效率自然而然得以提升。”徐匯法院副院長徐世亮說。
深度應用:首次探索區塊鏈存證
其實,自去年11月起,市高院就已開展庭審記錄改革的調研與實地考察工作,初步確定由徐匯法院先行探索,為后續改革全面鋪開積累經驗。經反復研究,市高院于3月23日通過官方微信正式發布《關于運用現代科技深化庭審記錄方式改革試點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根據《通知》,庭審記錄改革試點主要適用于采取互聯網在線視頻、專網遠程視頻和線下面對面等各種方式開庭審理案件的庭審活動。各試點法院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在各類試點案件中視情選擇或組合使用庭審錄音錄像、智能語音識別同步轉換文字記錄和傳統紙質筆錄等方式。當事人同意且具備條件的,應優先選擇運用錄音錄像替代庭審筆錄。
與此同時,開展庭審記錄改革試點,錄音錄像的真實性、完整性與準確性至關重要,為此,市高院就相關問題作出了較為詳細的規定。如要求采取區塊鏈、時間疊加等數據存證技術,運用庭審系統和庭審音字轉換系統自動記錄錄音錄像的起止時間和視頻、音頻及智能語音識別平臺自動轉換的文字材料的文件大小、有無中斷、區塊鏈存儲碼等信息。庭審結束時,還將自動生成《庭審錄音錄像文件元數據記錄表》,并由相關訴訟參與人簽字后入卷歸檔。疫情防控期間,上海法院智慧法院建設不斷深化,網上立案、網上庭審取得突破性進展,也嘗試運用“黑科技”,此次庭審記錄改革中運用到的區塊鏈存證技術,即為上海法院首次探索采用。
2019年以來,上海法院攻克系統技術壁壘,不斷優化和完善關鍵技術,在數據交換、業務流轉、音字轉寫、資源整合、區塊鏈存證等方面實現了突破。如將在線庭審系統與審判流程管理系統、執行流程管理系統、信訪管理系統、電子卷宗系統、電子檔案系統等業務應用系統進行數據對接,實現了系統之間的案件數據、開庭排期、證據資料、庭審筆錄和視頻文件信息能夠融合共享,互通互聯;擴展電子案卷深度應用,連接立案到審判、執行的全業務流程,滿足復雜案件的證據展示和質證;嵌入庭審公開直播和適用庭審記錄改革的功能模塊,法官只需在庭審排期時,一并選擇“在線” “庭審記錄改革” “庭審直播”等相關按鈕,即可同步滿足多種模式庭審需求等。
不斷深化:上海法院庭審記錄改革試點全面推開
技術的不斷提升和深度應用為庭審記錄改革試點的全面推開提供了堅實的保障。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今年7月1日,全市法院均納入改革試點單位,改革試點進入全面推開階段。
這之后不久,市高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茆榮華擔任審判長,通過“四合一”模式二審開庭審理了一起標的額高達1億多元的質押式證券回購糾紛案件,這是上海法院推進全流程網上辦案的重要舉措。所謂“四合一”模式,即融合了庭審記錄改革、在線庭審、庭審直播及電子檔案單套制四大元素的新型庭審模式。
庭審中,合議庭圍繞上訴人、被上訴人的上訴請求和答辯意見歸納本案爭議焦點,并圍繞各項爭議焦點,一并進行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示證環節,被調取的電子證據可同步顯示在法官和雙方當事人的頁面上,各方均可清晰閱覽,并可直接在電腦上對重點內容進行標記畫圈等操作。法官不用像以往那樣在法庭上翻閱厚厚的紙質卷宗,而是全程通過電腦瀏覽電子案卷。
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庭審結束,系統自動生成《上海法院適用庭審記錄改革案件元數據記錄表》,由當事人電子簽名后歸卷保存。就這樣,這場標的額超1億、卷宗多達600多頁的證券糾紛案件,在“四合一”模式的推動下,庭審流程簡化,法官告知義務減輕,書記員從庭審記錄工作中解放出來,同時雙方當事人也不用舟車勞頓,庭審效率大大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庭審采取“四合一”模式的同時,市高院也將在線庭審、舉證質證、電子卷宗、音字轉換、庭審文書五大模塊合并為一個系統,法官可根據需要點擊切換,更加方便了法官的操作。
為不斷深化庭審記錄改革試點工作的推進,上海法院還多次召開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律師、人大代表等一同進行深入研討,通過思辨研討助力現代科技在庭審中的深度應用。
如上海市律師協會調解委員會主任孫彬彬建議法院以保障群眾訴訟權益為基礎,進一步細化和健全與庭審記錄電子化數據相關的配套措施;復旦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熊浩表示,傳統的案件分類是以規則為中心,而當今庭審媒介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期待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的案件分類法,以適應新的庭審媒介形態;市人大代表、中華律師協會副會長盛雷鳴建議法院要對技術的創新探索、制度的構建與統一、適用范圍的明確等問題給予充分重視,促進司法活動中效率與公正的平衡。
試點啟動至今4個月來,上海法院通過扎實推進庭審記錄改革試點及在線庭審常態化工作,已取得積極成效。自今年4月1日庭審記錄改革試點啟動至7月20日,上海法院共安裝部署了260個法庭可支持庭審記錄改革,占全部法庭數的27.4%;共有96個業務庭、610名法官適用庭審記錄改革完成了5992場庭審。
未來,上海法院將繼續大膽探索實踐,扎實推進庭審記錄改革試點及在線庭審常態化工作取得積極成效;認真分析研判,切實解決阻礙庭審記錄改革及在線庭審常態化發展問題;瞄準問題靶向,務實做好庭審記錄改革試點及在線庭審常態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