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堅軒
“社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檢察官以專業的精神和高度的使命感,結合辦案制發檢察建議,推動解決復雜的社會問題,取得較好效果。”前不久,市檢察院舉行全市檢察機關2019年度優秀社會治理檢察建議現場評審,邀請市人大代表、專家學者、資深檢察官作為評委參與現場評審。市人大代表許麗萍對檢察機關在社會治理中發揮的作用予以肯定。
近年來,全市各級檢察院切實履行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訴訟四大檢察職責,著力提高優秀檢察建議的輻射面和影響力,2019年結合辦案共制發2956份檢察建議,為超大型國際化大都市社會治理提供檢察智慧。
APP開發者過度采集公民個人信息
門類眾多的手機APP不斷出現,在給社會大眾帶來便捷、高效服務的同時,部分手機APP開發者不同程度存在過度采集公民個人信息、應用平臺提供者管理責任缺失等問題,給個人信息安全帶來了隱患。
去年市兩會期間,23名市政協委員聯名提出《關于發揮檢察機關在APP侵害消費者數據隱私公益訴訟中作用的建議》,建議檢察機關運用“檢察建議”督促政府加強監管和推動行業自律,推動完善涉互聯網環境下公益訴訟規則。
為了掌握當前手機APP領域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問題,市檢察院檢察官專程走訪了市有關部門,就手機APP違規、過度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中的法律規范、部門職責、治理手段等進行溝通。據了解,目前有關部門一般采取的是約談相關開發運營手機APP的企業,提出治理要求,還缺乏有效的懲治手段和措施。
本市檢察機關發揮上下級檢察院一體化工作機制優勢,在區檢察院辦理手機APP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案件的基礎上,市檢察院針對平臺提供者某APP應用商店未盡到管理職責一案進行審查,從源頭上對進入市場的APP進行規范。
“通過對幾十款手機APP進行全面分析審查,我們發現有十余款手機APP存在違法、過度收集個人信息的事實,如部分APP在用戶安裝、注冊或首次開啟時,未主動提醒用戶閱讀隱私政策;部分個人信息收集與業務功能無直接關系,收集必要性存疑,存在過度索權等情況。”承辦檢察官吳禮勤說,雖然該應用商店在自身隱私政策聲明、保護用戶個人信息方面較為規范,但作為互聯網應用商店服務提供者,公司應當對應用程序提供者履行一定的管理責任,督促應用程序提供者保護用戶信息,完整提供應用程序獲取和使用用戶信息的說明,并向用戶呈現。
針對該公司未盡到管理職責的問題,市檢察院制發檢察建議,建議督促公司對互聯網應用商店內的應用程序提供者完善和規范隱私政策,保障用戶知情權、選擇權,依法依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完善個人信息保護機制;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視情采取警示、暫停發布、下架應用程序等措施,更好地維護眾多用戶的利益。
“檢察官專程上門送達檢察建議書、宣傳檢察公益訴訟職能,了解互聯網企業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使我們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邊界和范圍有了更深的認知,之后將按照建議積極整改。”該應用商店運營企業負責人表示,在積極謀求企業自身發展的同時,將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
“企業的回復很及時,對應用商店平臺內的軟件收錄標準進行了完善,制定了更加嚴格的用戶個人信息保護政策。同時開展自測自檢,對平臺內收錄的違規APP采取了暫停、下架處理。”吳禮勤介紹,收到回函后,檢察機關加強跟進監督,通過重新下載APP、要求企業將整改情況截屏留存等形式,對企業整改落實情況進行核查。在近期工信部通報的41款APP中,沒有發現被檢察監督的APP存在違規情形。
外賣平臺網絡被刷單騙補之后
用2元錢可以買到一杯平時要價20元的奶茶?這是互聯網外賣平臺為吸引客戶給新用戶發放的補貼。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卻對此動起歪腦筋,利用技術手段偽裝成新用戶在外賣平臺下單騙取補貼,實施刷單詐騙。2018年11月以來,普陀區檢察院共受理刷單詐騙案件65件76人,主要涉及詐騙罪、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等。通過梳理被告人身份情況,該院發現其中年輕人占比高,存在學生群體,職業類型復雜,既有實施刷單的商戶和“專業刷手”,也有黑灰產業鏈中的企業員工。
辦案過程中,檢察官發現雖然互聯網外賣平臺企業對相關刷單行為采取了防范手段,但仍面臨防控手段缺乏、技術破解能力缺失、風險預警提示落后的窘境,存在對代理商和商戶管理缺位、對設置補貼的經營風險預估不足、未及時發現虛假刷單行為、法制教育缺失、對黑灰產業鏈警惕不高等管理漏洞。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從源頭遏制犯罪蔓延,普陀區檢察院從強化監管、健全內部權限約束機制、提前預估風險、升級補貼規則、加強法制宣傳、提升監控系統等方面入手,向企業制發檢察建議。
“企業結合風控實際,制定了整改措施。通過后期回訪我們了解到,企業已經從強化商戶審查、提升風控能力、加強騎手監管等方面進行了有序整改。”承辦檢察官表示,圍繞這份檢察建議,檢察機關還進一步延伸監督效果,一方面精準打擊犯罪,追訴到案犯罪嫌疑人43人;一方面積極追贓挽損,引導85%的犯罪嫌疑人及時退贓退賠。據悉,自去年十月以來,涉案平臺沒有再出現新發案件。
“通過這個案子,我們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履行職責推動社會治理。”依托企業大數據平臺,普陀區檢察院在引導企業完善風控系統的同時,探索建立新型檢企合作機制,形成了互聯網外賣平臺犯罪綜合整治模式,通過成立專案組、進入企業宣講等方式確保整治長效和企業內控安全。同時,承辦檢察官還走進校園進行宣講,確保社會群體,尤其是學生群體遠離刷單詐騙。
家用電表背后的“秘密”
去年,嘉定區檢察院辦理了一起竊電案。犯罪嫌疑人劉某在寒暑季節性用電高峰期間,利用部分居民貪圖小利的心理,大肆非法“經營”幫助用戶違法改裝電表進行竊電的“業務”。截至案發,竊電金額達13700余元人民幣,而他本人從中獲取非法所得11000余元。日前該案已經宣判,劉某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十個月。而同時宣判的還有一位被告——居民徐某,她因使用劉某改裝的電表竊電且累計竊電金額達人民幣3500余元,構成盜竊罪而被判處拘役三個月。
“竊電違法犯罪已經到了十分猖獗的程度。我們發現近年來本市檢察機關辦理的改裝居民電表進行竊電的刑事案件多達數十件,作案范圍涉及本市多家供電公司管轄范圍,且呈現出交叉結伙、團伙作案的苗頭性傾向。”承辦檢察官仇建芳表示,一個個不起眼的電表暴露出了一些居民安全用電和誠信守法意識淡薄、易引發次生違法犯罪等問題。
竊電行為不僅嚴重擾亂了正常的居民用電秩序,給供電公司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損害了國有資產,也給居民用電安全和治安環境帶來巨大隱患。
針對嚴峻的竊電形勢,嘉定區檢察院從“防范”和“打擊”兩個方面對區內竊電犯罪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從加強電力設施保護和檢查、加強安全用電教育、完善竊電查處和監管機制三方面向國家電網嘉定供電公司提出了針對性建議,幫助企業堵漏建制。
“長期以來竊電現象屢禁不止,如同‘割韭菜一般,‘割一茬,長一茬,是我們工作中的頑疾和痛點。這封檢察建議書既是檢察機關的寶貴建議,也是搭起雙方合力打擊竊電行為的一座橋梁。”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嘉定供電公司表示,在近期聯合開展的2020反竊電專項行動中,查處用戶數同比下降83%、竊電損失同比下降90%,希望雙方能繼續加強交流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