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典標
最近,一段“老人乘坐地鐵時因無健康碼受到工作人員阻攔”的視頻在網絡熱傳。大連地鐵回應稱:地鐵工作人員加強管理是對的,但工作方式方法不當,針對特殊人群服務不到位,“針對老年人不會使用健康碼的情況,采取多種方式幫助老年人乘坐地鐵”。
大連地鐵及時誠懇的回應值得點贊。當前,掌握和使用互聯網信息技術,越來越成為必備的生活生產技能。但一些老年人特別是農村老年人受知識、技能和條件所限,仍被擋在移動互聯網的“門外”。疫情發生前,數字鴻溝大多體現在家庭成員之間。比如,年老的父母不會上網購物,不習慣與家人通過網絡溝通等。疫情發生之后,互聯網前所未有地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進小區、進公園等公共場所、乘坐公交都可能需要掃碼,也產生了新的問題。
根據最新版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3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55億。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農村人口為5.516億。這意味著,可能有超過一半的農村居民還沒“觸網”。與此同時,我國60歲及以上網民占全體網民比例的6.7%,人數約為6056萬人。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5388萬人。
數字鴻溝已不僅僅是家事,而是具有普遍性的社會問題。彌合數字鴻溝,既需要代際支持,也需要社會共同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年輕人對老人的“數字反哺”,不僅需要提供操作層面的指導,更需要給予老人情感層面的鼓勵。社會也應該多一些包容,等一等暫時跟不上節奏的老年人。老人因沒有健康碼出行受阻,表面上看是技術問題,實則是社會治理精細化的問題。這道題,考驗著社會如何善待數字化時代的“弱勢群體”,也考驗著科技進步如何兼顧社會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