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瑞
摘 要:當前,互聯網發展方興未艾,以此為基礎,新媒體異軍突起,傳媒業的發展變化速度超乎想象,媒體格局和輿論場也產生了重大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媒體如何綜合運用新媒體手段、強化新媒體思維,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本文旨在分析傳媒發展現狀,并就傳統媒體轉型的路徑做出探討,為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提供參考視角。
關鍵詞:媒體融合;傳統媒體;融合;新媒體化
一、引言
報紙、廣播、電視這三大傳統媒體,在很長一個時期占據著傳媒的主導地位。然而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新媒體對大量內容、資源的集納,對熱點的迅速生成和發酵傳播,對用戶體驗的不斷升級,對傳統媒體的位置產生了沖擊。
如何通過學習新媒體的管理方式、傳播內容和手段,建立多維度、全方位傳播的新型新聞媒體,走上轉型與融合之路,成為傳統媒體必須思考的問題和必經的過程。
二、媒體發展現狀與傳統媒體困境
從報紙媒體、廣播媒體、電視媒體,逐級躍進,雖迭代發展,但各有優勢,共榮共存。移動互聯網媒體出現以后,形勢發生了變化,因為新媒體的傳播方式與傳統給媒體存在著本質的區別。根據數據顯示,從受眾增長的速度來看,無線電廣播花費了38年時間達到5000萬用戶,電視達到這一數量的時間雖然有所縮短,但也用了13年,而互聯網達到這一水平僅僅用了4年。即便考慮到全球人口和經濟的增長,這仍然是一個驚人的效率。
新興媒體不斷發展壯大,而傳統媒體依托其固有傳播平臺,機動靈活性遠低于新媒體移動端傳播輿論信息的速度,直接導致用戶的流失。加上社會群體老齡化問題突出,通過紙媒、電視、廣播來接收新聞信息的群體開始大量縮減。雖然在重大輿情事件分析上官方媒體的權威性一直屹立不減,但由于傳播影響力減弱,總體仍呈下降趨勢。處于資產發展與變動風口浪尖的傳統媒體也意識到危機的來臨,開始采取措施,向新興媒體產業靠攏,進行媒體融合。
三、傳統媒體的新媒體化動因
(一)“人性化”催生傳播模式
作為工業時代的產物,三大傳統媒體在傳播模式上不夠人性化,它們自成體系,封閉運行,難免給人以冷冰冰的印象?;ヂ摼W媒體則使人與人之間可以直接互動、溝通、交流,人們更喜歡這種自由、獨立、在場化的交流方式。尤其是進入Web2.0時代以后,以微博、微信,以及網絡直播為代表的互動交流,愈發凸顯人性化的一面,很多新媒體平臺的構建理念就是要貼近人性。從傳播學的角度看,新媒體用戶與他人的互動,也是一種表演??梢韵胍?,未來的新媒體會更富人性化,愈發貼近人性,深度理解用戶,這將是傳媒發展大勢,由此也構成了傳統媒體新媒體化的基本動因。
(二)“日?;敝鲗н\營方向
互聯網傳播的日?;沟蒙钪谐錆M了“監控探頭”,隨著互聯網成了社會網,人們的日常生活被網絡化了,網絡技術與生活相互糾纏,交流界面已經嵌入到人們每一天的生活中。5G時代到來后,支持解析度更高、體驗更鮮活的多媒體內容,新媒體傳播更將占據主流位置。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傳統媒體愈發顯得清高,與受眾的關系愈加疏遠。傳播的泛在化、圍觀的普泛化、直播的常態化,最終將迫使傳統媒體在運營上趨向新媒體化,否則傳統媒體會愈加邊緣化。
(三)“智能化”推動技術發展
人類是極富想象力的動物,智能科技可以更好地滿足和呼應人類的想象。因此傳媒技術發展的大方向必然是采取更加智能化的呈現方式,更加富有想象力,給受眾提供更加人性化的體驗。無論是智能化的內容制造,還是智能化的呈現方式,新媒體都占盡先機,傳統媒體只有在新媒體化方面持續用力,才可能跟上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
四、傳統媒體的轉型路徑
有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傳統主流媒體只要借助互聯網這一工具和手段,把自身生產的內容放到新的媒介形式上,就自然“轉型”為新型媒體了。但事實上,傳統媒體的轉型,一是構建現代傳播能力,即基于互聯網的傳播能力,而不是基于傳統媒體的傳播能力;二是重構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即由之前的“二次銷售”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轉型為“免費+收費”的商業模式,由之前過度依賴廣告的單一盈利模式轉變為“數據+服務”多元盈利模式。
(一)打造自主的獨立新媒體平臺
傳統媒體的新媒體化,需要打造屬于自己的獨立的傳媒平臺,然后借助平臺影響力實現媒體價值。新媒體平臺的獨立性和獨有性非常重要,它的總后臺是傳統媒體,而非寄生在其他新媒體平臺上面的子平臺。比如“兩微一端”中的“一端”和媒體自己的網站,就是值得著力大宗的平臺。
(二)開放資源,實現媒體反向融合
由于傳播技術和傳播特性等原因,傳統媒體難以融合新媒體。因此,媒體融合方向應該從新媒體出發反過來融合傳統媒體,而非傳統媒體融合新媒體。
為了實現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反向融合,需要新媒體到傳統媒體的資源庫獲得內容,并且按照新媒體需求將內容資源加以改編。也就是說,傳統媒體并非簡單介入到新媒體當中,而是將自身化整為零地融入到新媒體當中。
(三)以用戶思維為導向,堅持內容為王
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無論是為了實現社會效益,還是經濟效益,在運營上都是以內容為先導,以平臺為基礎,以傳播為手段,以受眾為鵠的。傳統媒體可以引入互聯網的用戶思維,在做任何一個節目和版面時,都首先思考自身的用戶在哪里?用戶需要什么內容?然后為不同用戶群生產不同形態的內容,匹配適合的渠道,將內容精準地推送給目標用戶。
(四)改變生產方式,尋求價值拓展
與傳統內容生產流程不同,在媒體融合的語境下,從新聞內容發出去之后,傳播效應才開始形成。因此,傳統媒體需要改變個體的生產方式。一方面,將所有的內容、渠道等重要資源加以分享,形成組織架構和生產流程全方位的融合。另一方面,用戶既是消費者,又是媒體內容的再生產者,他們通過分享拓展了媒體的內容影響。
五、結論
傳統媒體的新媒體化轉型,雖沒有一定之規,也沒有成熟經驗,但傳媒產業規律不變:以用戶為中心,以產品與服務為導向,依靠組織架構和機制體制的改革,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一體化融合,形成全新的融合媒體時代的治理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