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級名老中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央保健會診專家,從事臨床、教學、科研工作20余年。長期從事中醫及針灸臨床工作。善用針灸結合、針藥結合,并在應用特殊針法、治法方面有獨到的經驗。擅長運用針灸、針藥結合治療各種痛證、男科疾病、腦病和多種疑難雜病,以及運用針灸、針藥結合減肥、美容、美體。門診時間:周一、周三、周五上午
“腦卒中”(cerebral stroke)又稱“中風”“腦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CVA),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腦梗死、腦出血,它們都屬于腦卒中的范疇。在以往的認知中,我們一直認為像腦卒中這種腦血管危重癥應該在秋冬季節發病率最高,主要與降溫等氣候變化有關。但實際上,夏季也是腦血管疾病高發的一個季節。
國家級名老中醫吳中朝告訴我們,夏季腦卒中的發病機制與冬季腦卒中的發病機制很不相同,那么夏季到底有哪些容易引發腦卒中的高危因素呢?我們又該如何防治呢?
吳老與我們分享了一位患者的經歷。62歲的謝叔叔是一位“老病號”了,2018年3月時突發腦梗死,所幸就醫及時,治療后恢復得不錯。同年5月,他又感覺到腿沒勁、心煩氣躁、頭暈,到醫院做磁共振檢查,發現是腦出血!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出院了,但就在9月時,謝叔叔再次發作腦出血,癥狀比以前更嚴重,無法交談,也認不清人了。經過半個月的治療,才漸漸恢復。2019年7月,因為手麻、臉麻入院,不出所料,又是腦出血發作!

兩年時間內,謝叔叔發生了一次腦梗死,三次腦出血,而且都發生在春夏季,夏季為何也是腦卒中的高發季?吳老告訴我們,在很多統計資料中,我們會發現夏季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并不顯著低于秋冬季節,而夏季腦血管疾病的發病有三個顯著的特點。
1.高發時間段跨度更長:從3月溫度升高開始,一直到9月,整整半年時間都是腦卒中的高發時間段。
2.地域幅員更廣:冬季腦血管事件主要發生在較為寒冷的北方,幅員相對有限;而到了夏季,我們整個國家大部分地區都會經歷30℃以上的高溫,這也使得腦血管病發病范圍更為廣泛。
3.發病類別更全:冬季的腦血管疾病以腦出血為主,而夏季高發的腦血管病不僅是腦出血,還包括了腦血栓的形成等缺血性疾病,發病類型更全。
因此,預防腦卒中不僅要把目光盯在冬季,更要盯在夏季。吳老告訴我們,冬季腦卒中的常見誘因是寒凝和血瘀,是由于天氣寒冷導致血管收縮,再加上血液容易凝結,從而誘發腦卒中。而夏季腦卒中高發的重要原因有心肝火旺、痰瘀有熱、腑氣不通三種,這三種都是常見的中醫病機,從致病的邪氣上來說,與秋冬季節截然不同。
夏季多暑熱之邪,夏季與心相應,容易使心火旺盛,同時天氣炎熱,令人煩悶,肝氣郁結,化火上炎,所以心肝火旺也是夏季腦卒中高發的重要原因之一。心肝火旺證常見目赤心煩、口舌生瘡、失眠多夢、焦躁不安、易怒脅脹、頭暈頭漲、舌紅苔黃等,如果高血壓患者出現心肝火旺則容易血壓升高或血壓水平不穩定。
針對這種情況,吳老給大家帶來了他在臨床常用的清心肝之火,同時也是預防和調理腦卒中的一個重要法寶——四滎共照法。
● 四滎共照法
每條經絡上都有五腧穴,分別是井、滎、腧、經、合穴。其中的滎穴意思是經氣流行的部位,像淺水流,滎迂未深,每條經上各有一個,全身共有十二個,它們是十二經絡的經氣由弱開始變強的起點?!峨y經》上有記載“滎主身熱”,也就是說滎穴適用于治療和調理各種熱證。四滎共照法便是用到四條經絡的滎穴,施加刺激以奏其效。
1.勞宮穴(手厥陰心包經滎穴)
【定位與取穴】 在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點于掌心的位置。取穴時手掌微微握拳,中指所碰到的位置就是勞宮穴。
2.少府穴(手少陰心經滎穴)
【定位與取穴】在手掌面,橫平第5掌指關節近端,第4、5掌骨之間。手掌微微握拳,手指屈向掌心橫紋,在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的掌橫紋上,就是少府穴,橫平勞宮穴。
3.行間穴(足厥陰肝經滎穴)
【定位與取穴】在足背側,當第1、2趾間,趾蹼緣的后方赤白肉際處。取穴時找到大腳趾和次趾的趾縫端,就是行間穴。
4.俠溪穴(足少陽膽經滎穴)

【定位與取穴】 位于人體的足背外側,當第4、5趾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取穴時找到第4、5趾的趾縫端,就是俠溪穴。
【按摩方法】大家在家時可以用一根筷子,按照勞宮穴、少府穴、行間穴、俠溪穴的順序以中等力度依次按揉,每個穴位按摩3~5分鐘,以局部產生酸脹感為宜。可以幫助我們降肝火、降心火,預防夏季腦卒中。
除了按摩這四個穴位,安神定志也是夏季預防腦卒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對此,吳老向我們介紹了他臨床常用的四“神”醒竅法。
● 四“神”醒竅法

所謂四神,即四個名字中帶有神字的穴位,此法具有開竅醒神的功效,也可以預防夏季腦卒中。按摩時分別選取對應心竅和腦竅的四個“神”穴——神門、神庭、四神聰、神堂,其中四神聰作為匯聚于頭部的一個主穴,醒腦開竅、安神助眠的效果尤其好,也非常適合大家日常按揉。頭部的四神聰穴,對于緩解頭暈、失眠,甚至是腦卒中后的恢復,都有很好的效果。
1.神門穴
【定位與取穴】位于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取穴時,握空拳,稍彎曲手腕,手腕橫紋與小指側手腕關節處硬筋的交會處即是,左右各一。
2.神庭穴
【定位與取穴】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在左右額肌之交界處。取穴時正坐仰靠,沿前發際線正中直上量取0.5寸即可。
3.四神聰
【定位與取穴】位于頭頂百會穴前、后、左、右各旁開1寸處,共4穴。取穴時須先找到百會穴。兩耳尖直上連線的交點,頭頂中央即為百會穴。在它的前后左右各一寸的位置就是四神聰。
4.神堂穴
【定位與取穴】該穴位于人體的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取穴時肩胛骨下角水平連線與脊柱相交的椎體處,往上推兩個椎體,其下緣水平線與肩胛骨脊柱緣的垂直線交點處,即是神堂穴的位置。
【按摩方法】揉按四神聰穴時以中指點住百會穴定位,其余四指正好點住四神聰??梢远秳邮滞?,反復施力上下扣按,也可以按住四神聰后,手指不松開,前后左右畫圈摩揉。其余三穴以中等力度揉按,出現酸脹感即可。
眾所周知,高血脂水平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腦卒中也不例外。除了心肝火旺之外,吳老特別提醒高血脂的人群在夏季要注意腦卒中的發生。吳老告訴我們,夏季高脂血癥患者群體很容易出現腦卒中,這主要是源于痰瘀有熱這種病機。高血脂從中醫的角度看屬于痰瘀,痰瘀日久本就容易內生郁熱,而夏季暑熱之邪當令,更容易造成痰瘀夾熱的情況,誘發腦卒中。吳老經過多年研究,證實了用艾灸的方法對于高血脂有很好的調理作用。
艾灸已經廣泛運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和預防,不僅冬季虛寒的人群可以用,夏季熱邪偏重的人群也可以用,起到以熱瀉熱、溫熱化痰的效果,既能消除體內多余脂肪,還能有效預防夏季腦卒中。吳老向我們推薦了四個夏季適合艾灸降脂的穴位。其中的百會穴位于頭頂,屬于督脈上的穴位,艾灸可升陽舉陷,陽氣升騰有利于化痰,可以改善腦部狀態,有助于預防腦病的發生。下脘穴屬任脈,是化痰要穴,灸之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幫助運化痰濕,連著肚臍一起灸,還可以溫補腎陽。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燥化脾濕,升發胃氣的功效甚強,艾灸不僅可以幫助脾胃運化痰濕,還可以提高免疫力?!疤刀嘁讼蜇S隆尋”,豐隆穴是古今醫學家所公認為治痰之要穴,灸之對化痰有奇效。
1.百會穴
【定位與取穴】位于頭部,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定位此穴時要讓患者采用正坐的姿勢,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即為百會穴。
2.下脘穴
【定位與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取穴時取仰臥位,自己用手量取肚臍上方3橫指(食指、中指、無名指),正中線上即為下脘穴。
3.足三里
【定位與取穴】位于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嵴一橫指(中指)處。取穴時取站位彎腰,同側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其余4指向下,中指指尖處。
4.豐隆穴
【定位與取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條口穴外1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取穴時找到膝眼與外踝連線的中點即為豐隆穴。
【操作方法】可以直接手持點燃的艾條(一定要熄滅明火)艾灸,操作時保持艾條距離皮膚3厘米左右。如果皮膚感覺發燙,可以上下移動,建議左右移動,使熱源晃動調節溫度,保持與皮膚3厘米的距離不變。每次灸2~3個穴位,每個穴位灸10分鐘即可,不必強求一次灸完上述所有穴位,總時間控制在半小時左右。
吳老提醒,夏季溫度較高,一定要謹防燙傷,如果存在皮膚感覺異常(如糖尿病患者),或是皮膚感覺較不靈敏的老年人,務必格外小心,必要時咨詢醫生。
除了心肝火旺和痰瘀有熱之外,夏季還有一個容易誘發卒中的高危因素——腑氣不通。吳老告訴我們,夏季的腦卒中跟腑氣不通有很大關系,這個腑主要是腸道。在中醫理論中,臟腑即五臟六腑,臟與腑有著不同的特性,其中六腑有“瀉而不藏”“實而不能滿”“以通為用”等特點,腸道作為六腑之一也是如此。
夏季天氣炎熱出汗多,腸道的津液減少,腸失濡養,潤澤度下降;再加上大家在夏季喜歡吃喝冷飲、吃烤串,更加傷陰,進而影響大腸蠕動,導致便秘加重,嚴重時損害了腸腑的氣機,不能通暢地運行,這便是腑氣不通。
針對這個情況,吳老推薦了支溝穴、天樞穴、上巨虛穴、腹結穴四個穴位,這是吳老臨床上調理腑氣不通的重要穴位。
1.支溝穴
【定位與取穴】在前臂背側,當陽池穴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取穴時找到手背橫紋下方,同身寸3寸(四橫指寬)的中點。
2.天樞穴
【定位與取穴】位于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取穴時找到肚臍左右旁開2寸(大約兩個半手指的寬度)位置即為此穴。
3.上巨虛穴
【定位與取穴】位于小腿前外側,當犢鼻穴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取穴時以外膝眼為起點,向下量兩個四指的中點。
4.腹結穴

【定位與取穴】 腹結在下腹部,臍中下1.3寸,前正中線旁開4寸。取穴時找到肚臍下方約兩寸,也就是兩個半指與四個半指的交界處。然后循前正中線左右旁開4寸,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并攏的寬度為2寸,以此量取4寸即可取穴。
吳老強調,其實日常生活中取穴并不需要這么精確,用一些特殊手法大面積地刺激到這些穴位,就可以達到通腑的功效。具體按摩方法如下:
1.雙手重疊,疊掌放在肚臍上,以中等力度輕輕下壓腹部,逆時針繞肚臍周圍畫圈按揉,做100圈。
2.一只手側掌,用小魚際壓在另一只手的支溝穴上,稍用力來回揉按。
3.找到上巨虛后,用指腹壓住揉按,或是捏住局部,提拉上巨虛穴
4.用兩手掌根輕壓在肚臍兩側旁開2寸處,用大魚際和小魚際斜推肚臍兩側,從上到下斜著推壓即可。
(編輯? ? 車? ?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