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燁 郭曉偉
2020年3月4日至7日,美國西部合唱指揮協會WACDA(Western American Choral Directors Association)舉辦的西部分區合唱指揮小年會在美國猶他州鹽湖城召開,該活動至今年為止已經成功舉辦了52年,云集了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學者和專家。此次會議邀請了安德烈·托馬斯 、埃里克·惠克特 、斯蒂芬·齊爾克等當下著名的指揮家和作曲家;由7支邀請合唱團、3支榮譽合唱團、18支展演合唱團和楊百翰愛樂管弦樂團呈現了10場高水平的音樂盛宴;此外,還有16場學術講座、數十個工作坊學習板塊以及作曲家座談等高規格學術活動,對合唱指揮的專業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和交流。會議活動高密度持續近三天半,可謂是群賢畢集、群英薈萃,筆者通過參會受益匪淺,特將此次會議的信息與感受和大家分享。
美國合唱指揮協會ACDA(全稱American Choral Directors Association)最早可以追溯到1959年,當時在兩年一度的美國音樂教師協會(Music Teachers National Association)的會議上,來自美國各地的35名合唱指揮家相聚在密蘇里州堪薩斯市,成立了美國合唱指揮協會(ACDA),并明確了該協會的十個初衷和目標 。隨著數十年的發展和推廣,現已成為世界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合唱指揮交流平臺和展示舞臺,其成員大都來自世界多地的各類合唱團的指揮家或教師。協會不僅每年舉辦國際會議,而且還組織出版了《合唱雜志》(CHORAL JOURNAL)、《合唱教學》(CHORTEACH)、《國際合唱研究雜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ORAL SINGING)學術刊物以及系列著作,為合唱指揮專業領域提供了豐富的演出信息、教學資源和研究成果。
今年,美國合唱指揮國際會議以區域為單位,分散在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中部和北部中部)、紐約州羅切斯特(東部地區)、阿肯色州小石城(西南地區)、猶他州鹽湖城(西部地區)、華盛頓州斯波坎(西北地區)和阿拉巴馬州莫比爾(南部地區)六個分會場。其中,美國西部合唱地區鹽湖城分會場包括了來自德國和美國本地的加州、夏威夷島等八個州的指揮家、作曲家及合唱團,此外,還有來自澳大利亞、中國、韓國等國的協會會員。會議活動內容豐富、涵蓋面廣、形式多樣,主要分為前沿藝術活動與音樂會表演兩大部分,具體活動安排可參看表1。
此次會議的研討會以前沿藝術活動(Advancing the Art Sessions)方式展開,包含了學術講座、合唱技能訓練、圓桌會議、讀譜會、作曲家座談五個板塊,采取同時間不同地點的形式同步進行。參會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強項選擇感興趣的內容參與學習和討論,會議的最后一天還安排了一場關于音樂、其他藝術及相關主題的交流會,以此增加參會者之間的互動機會,為解決合唱指揮中遇到的現實問題提出切實的解決方案和辦法。

圖1
學術講座的16個議題具有前瞻性,充分體現了合唱指揮領域的國際化研究視角和前沿科學探索路線,主要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合唱技術方面的探討,議題主要有《大腦參與排練》《體育專業對合唱的提示與技巧》《Takadimi節奏訓練的合唱教學展示》《“游戲規則的改變者”:我們是否忽略了事實?對演唱者聲樂技巧的一些看法》《針對Z一代學生的教學方式》《音準的完善:合唱的理論與實踐》《采取A.P.A.R.T方法介紹新音樂》《歌詞:解析文本表達與音樂創作的關系》;第二,合唱修養方面的介紹,議題主要有《澳大利亞的合唱曲目》《合唱教學中的文化響應教學法》《加利福尼亞四首彌撒的對比》《作詞者對合唱作品的詮釋指南》《初、高中合唱團中的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和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第三,合唱前沿探索方面的研究,議題主要有《“未來是女性的”:探討女性在合唱團中的作用》《佛教指揮對合唱指揮的啟示》;第四,合唱團管理與組織方面的交流,議題為《男性合唱團的招募、維持和發展項目》。
合唱技能訓練(Choir Workout Session)板塊主要是面向在初中和高中任教的合唱指揮教師,這與猶他州以中學合唱團為特色有關,為參會者提供行之有效的排練手段與訓練技能,如發聲方法、節奏訓練、選擇曲目等,為提高自己團隊的合唱水平起到直接幫助。會議組辦方邀請了兩支鹽湖城本土的中學合唱團“迪克遜中學(Dixon Middle School)合唱團”與“穆雷高中(Murray High School)合唱團”,以及學校音樂負責人耶利米·泰耶利那(Jeremiah Tijerina)和艾倫·斯科特(Alan Scott)進行現場交流與技能展示,同時,兩位美國合唱指揮領域專家蘭迪·佩格爾(Randy Pagel)與尼科爾·安德魯(Nicolle Andrew)參與現場指導。一方面參會人員能夠有機會觀看經驗豐富的指揮家如何進行現場排練;另一方面參會人員能夠作為合唱團成員直接參與實踐。通過兩天的密集排練與學習,在最后一天的訓練課堂中進行現場展示。
圓桌會議(Round Table)以當下合唱領域的核心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共同探討的方式啟發大家對問題的重視與反思。此次會議一共設立了7個議題,主要圍繞爵士、童聲合唱、社區活動、高校發展、中學合唱、師生關系、曲目選擇七個方面展開討論。
1.爵士合唱的比賽活動與預熱活動,爵士樂和流行樂:是一組有效的搭配嗎?
2.討論在參與排練、合唱教學與擴大視野中,適合童聲合唱的演唱曲目。
3.討論在社區中進行招聘、推廣、廣告、創意節目與合作的項目。
4.在校園里服務我們的學生,支持我們的音樂專業。討論如何改善我們的教學、招聘、財政支持和校園音樂生活。
5.“我熱愛我的工作,但它要了我的命”——在擁有充實的個人生活的同時,如何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取得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
6.“永久”的師生關系。
7.在排練中如何建立健康的合唱基調,并尋找適合我們合唱團的演唱曲目。
讀譜會(Reading Session)讓參會人員能夠在短期內接觸大量合唱作品,并讓部分合唱新作得到推廣。在現場,作曲家通過贈送樂譜得到參會人員的認可,讓大家對作曲家有進一步了解之后再選擇向其購買或委約作品,對于創作與表演的共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該板塊一共分為“通俗(Accessible SATB)、前沿(Advanced SATB)、童聲(Children/Youth)、爵士(Jazz)、中學(JH/MS)、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女聲(SSAA)、男聲(TTBB)、禮拜(Worship)”八個類別進行讀譜實踐,包含了164首合唱作品。在會議報道時每位參會人員可以選擇兩個類別,并獲得不同組別的樂譜教材、讀譜時間和地點。整個讀譜活動展現出會議的專業水準,每場讀譜會都有經驗豐富的指揮家、作曲家和鋼琴伴奏在現場進行指導,既考驗了參會人員的音樂素養和協作精神,也使每位參會人員樂享于這個挑戰活動之中。
作曲家座談會(Chat with a Composer)提供了參會者與多名作曲家面對面深入交談的機會,表演與作品本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會議中推廣了許多合唱新作,需要從創作的角度進行深入解讀作品,這將讓二度創作變得更有內涵和意義,從而推動合唱事業的快速發展。參與座談的作曲家大部分來自美國,他們擅長寫作合唱作品,也有豐富的指揮經驗,取得了合唱領域備受肯定的各類獎項。組辦方在該板塊中讓一部分作曲家聚集在一起討論合唱作品,改變了以往“強迫性的聽和談”的方式,能夠起到與指揮家的協同效應,從創作到排練,再從排練到表演。參會的作曲家大多來自美國本土,他們都談到自己的創作以及對于新作品的詮釋,從某種程度而言,代表了世界合唱領域的發展方向與未來趨勢。
會議最后一天的交流會(S.M.A.R.T Talk)主題是“音樂與大腦”,討論了如何在學習音樂中成為一個更好的學習者,在場每位參與人員群策群力為持續性學習活動與教學模式提供了新思路。五個學習板塊均由業內專業人士主持活動,除了專題學術講座之外,基本上都有多位專家同時參與,這使每一種抽象思辨的探討都生動化,也使每一次實踐活動提升了理論高度。
會議期間,每天平均有三場高水平的合唱音樂會,主辦方在精選參演團隊、作曲家、指揮家、合唱作品等方面用心良苦,完整呈現出一個風格多樣的合唱藝術世界。音樂會分別在鹽湖城大禮拜堂(Salt Lake Tabernacle)、第一長老會教堂(First Presbyterian Church)、瑪德琳大教堂(Cathedral of the Madeleine)和小劇場(Little Theater)舉行,共演唱了176首合唱作品和13部合唱組曲。楊百翰大學的四支演出團隊作為特別活動放在會議第一天的晚上,由楊百翰大學歌手合唱隊(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Singers)、楊百翰大學合唱團(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Concert Choir)、楊百翰大學女子合唱團(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Womens Chorus)和楊百翰大學愛樂樂團(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Philharmonic Orchestra)共同演繹了主題為“圣誕慶典”的音樂會。此外,猶他州本地9支合唱團,加州7支合唱團,亞利桑那州2支合唱團,夏威夷島1支合唱團,紐約1支合唱團,德國1支合唱團以及3支西部榮譽合唱團聯袂演出,奉獻了代表世界領先水平的合唱盛宴。
筆者將此次音樂會的所有曲目做了統計,可從以下四個角度做宏觀上的審視。其一,從區域空間維度觀察,半數以上的作品來自美洲,其中包括了美國和加拿大;歐洲包括了英國、愛沙尼亞、德國、法國、拉脫維亞、匈牙利、西班牙、意大利、斯洛文尼亞、保加利亞和立陶宛;其他指的是亞洲、大洋洲和非洲,包含了印度尼西亞、蒙古、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尼日利亞。由此可看出,世界合唱的前沿領域主要是還是集中在以美國為中心的區域范圍內。其二,從作曲家所處時代來看,二十世紀之后的作曲家占半數以上,這意味著美國合唱已經進入成熟且帶有探索性的階段,并在作曲理念和技法方面做出大量的創新與突破。其三,通過觀察作品的大致風格,可分為三種曲目類別,雖然浪漫主義時期之前以及古老曲調改編的合唱作品占多數,但是合唱新作也至少占了三成,這為我國合唱表演或比賽提供了寶貴的音樂資源。對于表演而言,我國合唱團體在選曲方面通常會較為保守,這是因為演出新作品需要面對很多困難和挑戰,該會議10場音樂會中的大量合唱新作將帶來諸多啟示,為促進我國合唱作品的創作和演唱起到重要的借鑒作用,其四,從性別角度觀察,有10位女性作曲家的作品值得關注,由此可呼應此次學術講座中關于女性的議題。

圖2
通過此次會議的學習觀摩,筆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美國合唱藝術發展的深度和廣度,會議中各類活動的成功舉辦展現了美國成熟的合唱藝術生態,為此也觸發了筆者的啟發和思考。
首先,對音樂會整體表現力的再認識。筆者所指“整體表現力”意為整場音樂會帶給觀眾在風格印象和情感體驗之間的整體性和關聯性。在國內舉辦的大部分合唱音樂會中,策劃者更多考慮的是合唱表演風格方面的展示,從而側重于引導觀眾欣賞不同風格的合唱單一作品,因此,往往會忽視音樂會的作品之間的相互呼應。該活動的10場音樂會不僅讓我們完整的欣賞了各類風格多樣的合唱音樂作品,而且還感受到基于作品關聯性考量的策劃意圖所呈現的音樂會整體風格和情感表達帶來的對比和統一。如河濱大學合唱團的表演為了加強作品之間的聯系,特意加入符合音樂情緒的音樂劇片段進行串聯;猶他州大學合唱團在音樂會整體性上的思考主要體現在作品之間隊形的銜接上;還有以劇情式為主線的音樂會曲目設計,其中格萊美獎獲得者埃里克創作的合唱組曲《神秘的面紗》表現了詩人西爾維斯特里 對妻子的懷念,通過歌詞與音樂的高度融合賦予了12首歌曲強烈的畫面感,這種形式突破了原有的康塔塔、清唱劇等聲樂套曲的傳統形式,帶給觀眾一種音樂會作品有機聯系后的整體表現張力,成為了探索合唱體裁更多元的藝術表現力的典范之作。

其次,對合唱音樂作品表現的再探索。本次大會的合唱作品呈現出音樂文化和表現形式的多樣性,音樂內容所表現的個人情感以及文化的滲透體現了西方音樂的意識形態和觀念,尤其在作品情感內容的本真和作品形式表達的張力方面形成了亮點。在所有音樂會中,除了民謠、宗教、爵士等傳統的形式內容表現外,此次表演作品還體現出對個人情感深度的挖掘。如上述埃里克·惠克特的合唱組曲《神秘的面紗》就是根據詩人真實個人經歷而作;再如河濱大學合唱團委約創作的《挽歌》,是為指揮家失去雙胞胎女兒而創作的,合唱作品所表達的情感直接而真摯,加以合唱團員們完美的情景式表演,現場所有聽眾為之落淚,音樂的表現頓時化為一種直接的情感沖擊,成為合唱作品表現力的一種范式;另如猶他州大學合唱團演唱的《curse upon iron》以其極具特色的現代作曲技法、民族性風格和聲音的對比張力,沖擊了觀眾的耳朵,體現了西方傳統文化與現代作曲技術的完美結合。
最后,對合唱藝術生態共生效應的再思考。一是美國音樂教育體制下合唱藝術發展的前后銜接。本次活動的合唱音樂會的展示中,中學與大學是主力軍,我們認為這是美國教育體制下必然的結果,小學階段樂器的學習為代表音樂啟蒙,中學階段社交和藝術社團活動的重視和發展,大學時段的深刻和前沿探索,以及到社區合唱的呼應,這是一個非常漸進的發展過程,也是美國合唱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經線。二是多條產業鏈的形成對合唱藝術的影響。通過此次中學合唱團的精彩表演可以窺探美國合唱事業發展的現狀,由此產生出大量作曲家的委約作品,每場音樂會節目單上都標記了每部作品的出版商,并且與會期間還有大量美國知名出版商在現場推廣合唱新作,這種強烈的版權意識為相關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形成了合唱藝術系列活動之間的良性循環。
近年來,我國合唱事業發展迅速,合唱藝術的教育意義也被普遍共識,各類學校、社會合唱團的誕生以及高質量合唱活動的成功舉辦,可以說完成了合唱藝術發展的飛躍,業界一致認為我國已經進入到一個合唱大國時代,然而,我國合唱藝術水平相較發達國家,整體差距還是十分明顯。合唱藝術作為團隊藝術和復雜的聲樂藝術,不是單一的技術競技,而是一個系統性的結構問題,我國合唱發展過程中既有基礎音樂教育薄弱、合唱人才短缺等因素制約,也存在對合唱藝術發展中缺乏整體性思考等問題。因此,早日厘清合唱藝術發展的經線和緯線,即處理好學校合唱教育的基礎銜接和合唱藝術生態的共生共促下的創新,合唱藝術才會真正走向那耀眼的塔尖。
孫曉燁 博士、江南大學音樂系副教授、密蘇里大學堪
薩斯分校訪問學者
郭曉偉 合唱指揮碩士、浙大寧波理工學院藝術教育中
心主任、密蘇里大學堪薩斯分校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