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
遼寧民歌是東北民歌重要的一部分。遼寧民歌的歷史源遠流長,反映了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民的生活和情感。遼寧民歌經過千百年的時間洗滌與加工提煉,已經成為人類藝術寶庫中璀璨的寶石。
遼寧的歷史久遠,人類居住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遼寧人類的精神文化生活豐富了起來,遼寧西部的紅山文化是這一時期人類高度發展古代文明的證明。
夏商周時期,遼寧的農業發展較快,遼寧音樂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遼寧地區族群的出現使遼寧成為了多民族居住地,為音樂的多樣性提供了土壤。而建平喀喇沁遺址下層出圖了石磬,證明了這一時期已出現了樂器。
秦漢時期,漢族成為了遼寧地區的主要民族。漢族人民喜歌舞,在遼陽附近發現了漢、魏、晉時期的壁畫墓,其中有“樂舞雜技圖”,描繪了一場數十人的伎樂百戲,圖中有歌者,有舞者,還有駐足的人群,神情各異,姿態萬千。在遼東郡還流傳一首晉代的《丁令威歌》,這是目前發現的遼寧最早的民歌。歌中“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載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先冢累累。”該歌表現了在社會離亂之際,人民在艱苦生活中的感嘆。
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遼寧各民族遷徙很大,由于邊疆內遷,遼東地區有高句麗,遼西地區有鮮卑、夫余等民族,這為遼寧地區的音樂注入了新的文化與活力,并產生了深遠影響。
隋唐后,遼寧的經濟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各民族之間的經濟交流與文化交流更密切。在出土的壁畫中可見,這一時期的百戲和樂隊場面宏大,說明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繁榮。
10世紀初,北方契丹族崛起。契丹族信奉原始的薩滿教,祭祀時邊歌邊舞,后中原文化與契丹文化交流、融合,受其影響,如遼代皇宮女子能歌善舞。在民間更有民歌流傳,如《契丹國志》中《國人諺》:“五個翁翁四百歲,南面北面頓瞌睡,自己精神管不得,有甚心情管女直。”可見契丹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相互融合。遼之后,女真族在中國北方建立的第一個王朝是金代,金代與契丹的民族文化相似,薩滿教盛行,人民能歌善舞。到了元朝時期,蒙古族歌舞繁榮,民歌也占了重要比重。明朝時,戰爭動蕩的環境,使河北、山東、山西的漢族和黑龍江、吉林的女真族等遷入遼寧,為遼寧帶來了原居住地的民歌,產生了許多勞動號子,邊關小調等歌謠。
明清時期,滿族文化對遼寧民歌產生重要影響。滿族好歌舞,滿族民歌種類多樣,有情歌、風情歌、敘事歌、兒歌、薩滿歌等。清代初期,這些民歌多用滿語演唱,隨著滿語的慢慢消亡,除薩滿神歌以外,民歌基本上改用漢語演唱。清統一全國后,遼寧人口增多,揚淮的“昆高笛曲”、山東的“周姑子戲”、河北的“梆子腔”、“蓮花落”、山西的“柳腔喇叭戲”等傳入遼寧,這些小戲腔曲的精華被保留到遼寧民歌之中。
鴉片戰爭后,遼寧又產生了大量反帝反封建的新民歌。傾訴勞動人民離苦的民歌有《來到千金寨》《勞工嘆》等;鼓舞人民抗日斗爭的民歌有:本溪桓仁地區《打倒日本保中華》,凌源地區《打倒日本鬼子》,遼西地區《抗日五更》《驅趕日本鬼子滾蛋》等;反映解放戰爭的民歌有:海城地區《勸夫參軍》,建平地區《十勸》,蓋縣地區《婦女放哨》《支前小唱》等;還有表現解放區人民喜悅的民歌:《新東北風》《五朵花兒開》《四季喜洋洋》等。這些民歌中反映了人民的心聲,戰爭的苦難,和遼寧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愛國精神。
新中國成立后,遼寧音樂創作進入繁榮時期。遼寧涌現出一批年輕的音樂家,在他們的帶領下,先后成立了東北魯藝(沈陽音樂學院前身)、東北文工團、東北文教隊。大連、沈陽、鞍山等市成立歌舞團、歌劇團,培養出眾多年輕音樂家,為遼寧音樂奠定了雄厚基礎。之后遼寧的歌曲創作出現新形勢,輕音樂、通俗音樂得到了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遼寧歌曲創作進入一個以抒情風格為主的時期,港臺流行歌曲風靡。遼寧作為東北工業基地,在流行音樂的浪潮下,傳統的民族歌曲有了新的變化。遼寧這一時期涌現出鐵源、鄔大為、魏寶貴、胡宏偉、馬登第、秦永誠、雷雨聲、吳善翎、高楓、張名河、潘兆和、鄭冰、徐占海、王猛等一批優秀的詞曲作家,他們繼承了抒情歌曲的傳統,并吸收了流行音樂的一些表現手法,創作出很多優秀歌曲。為了發展遼寧的音樂事業,遼寧省多次舉辦音樂創作研討會和理論研討會。1986年至1997年遼寧確立了“東北風情”特色歌曲創作活動的音樂重點工程,并在遼寧省委宣傳部立項。先后組織詞曲作家50余人到遼寧各地考察體驗生活,征集表現東北風情歌曲近400首。1986年在大連召開了“全國歌曲創作研討會”,26個省市自治區的130多位詞曲作家、理論研究人員、歌唱家討論了通俗歌曲的發展、流派和群眾對審美取向的新變化。從1988年到1994年遼寧連續舉辦四屆音樂作品評獎活動。1996年開展遼寧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評選活動。20世紀80年代后期到21世紀初,遼寧的音樂歌曲創作對繁榮遼寧音樂事業,促進省內外及與國際間的藝術交流,推動社會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遼寧文化事業迎來了新的春天。
遼寧省對各民族民歌的挖掘、整理和保護非常重視。1995年出版了《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遼寧卷》,收錄漢族、蒙古族、朝鮮族、滿族、回族、錫伯族六個民族的民歌,共計1053首。近年來,國家和省市各級黨委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民歌的保護與傳承。蒙古族民歌(阜新東蒙短調民歌)、岫巖滿族民歌、大連新金民歌等項目已列入國家級、省級保護項目,我省的民歌保護工作日趨規范化、專業化。
然而當今經濟、文化、社會面貌等發生改變,人民群眾的生活節奏、生產方式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得各民族民歌逐漸失去了原來的生存環境,勞動號子等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遠離了人們的視線。各地域的民歌生存和發展受到了一定的沖擊。
隨著現代傳媒的興起,中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外來文化涌入中國,加之影視、網絡等傳媒方式的普及和發展,人們的文化觀念及生活方式等也呈現多元化。流行歌曲、影視歌曲、歐美音樂等進入人們的生活。
遼寧民歌歷史上的傳承是口口相傳,那么對傳承人的保護是極其重要的。目前遼寧民歌的傳承人普遍現狀是高齡化,傳承能力弱,而青年的民歌手,其生活的時代與東北民歌產生的時代背景有了變化,也缺乏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很難擔負起遼寧民歌傳承的重任,因此遼寧民歌的傳承面臨著斷層和失傳的危機。
如何讓遼寧民歌適應其變遷的環境,使之繼續發展,保護民歌、傳承民歌的基本使命,也是各級文化部門應盡的職責。要保護、傳承和繁榮發展遼寧民歌,我想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要建立專門的遼寧民歌研究機構。聘請民歌詞、曲及史論等專家,對遼寧民歌在保護與傳承中出現的問題及發展現狀進行深入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與保護方案,并在研究論證的理論基礎上,講遼寧民歌逐步以申報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式加以保護。將遼寧民歌的保護與傳承規范化管理,加大保護力度。
第二要加強對遼寧民歌傳承人的保護,并培養新一代的傳承人。組織各級傳承人的收徒傳藝等活動,在傳承人日常生活等方面也要給與關心和支持。要為遼寧民歌提供宣傳平臺,要有計劃地組織遼寧民歌相關的展示、展演活動。媒體要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吸引和培養青年一代,通過舉辦民歌培訓班、向傳承人拜師等方式,培養新的民歌繼承人,讓遼寧民歌這門藝術不要斷代。
第三要保持遼寧民歌的創新與穩定發展。遼寧民歌的保護與傳承離不開創新、發展。現代民歌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要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以此為基點來改造和發展民歌。要組織作者采風和體驗生活,積累符合現代審美的創作素材,反映現代人的生活與喜怒哀樂,積極投身民歌的創作。同時,在演唱方法、技巧等方面也要適應時代的發展與人們的審美的需求,使遼寧民歌不斷創新和向前發展。
第四要將遼寧民歌融入到各種民間傳統習俗活動中。組織在各種傳統節日和風俗活動中開展民歌的展示、展演活動。同時還可以舉行民歌演唱比賽等活動,讓全民參與進來,使其發揚光大。
李 月 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