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發展史中,凝聚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既是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也是民族精神的凝練與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恒久的魅力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重要的部分。2016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正式啟動,通過委托有關高校開展多層次教育培訓,以期在短時內集中、有效地培養出大批非遺傳承人群。如何拓展非遺傳承人的文化視野,增強藝術生命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過程中一種亟待解決的問題。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應在非遺人才的培養上勇擔重任、開拓創新,堅定文化自信,承擔起非遺傳承的文化使命。
1、年齡斷檔,后繼乏人
因為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正確認識,沒有效發揮非遺產業的經濟效益,導致許多非遺傳承人收入過低等原因,使得近些年來,非遺傳承人群年齡斷檔、后繼乏人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很多民間藝術家由于思想文化水平和藝術創造力的局限性,導致無法形成標志性個人藝術風格、無法更好的使自己所表演的這門戲曲具備高記憶度的魅力展現,導致藝術家的改行和傳承人數的驟減。
2、文化薄弱,亟待提升
通過對基層劇團的走訪調研,發現許多劇團的演員學歷層次較低,一部分人是因為戲校畢業后沒有繼續深造,而一部分人是因為半路學戲,并沒有經過正規、系統的訓練。戲曲非遺傳承人盡管已經從業多年,但是仍需要不斷地充電、學習來提高個人的藝術修養和專業能力,通過個人的進步,帶動整個劇種的傳承和發展。尤其是青年演員更應該不斷提高個人藝術素質與文化修養,為非遺劇種的保護持續助力。
3、收入較低,面臨困境
許多貧困地區的戲曲非遺傳承人,幾乎是僅靠一己之力在支撐著基層民間劇團的運營,大部分劇團基本上全年都在農村演出。在藝術傳播和商業開發方面,依然是個人零散的最傳統和初級的下鄉演出模式、粗放式零散式的推廣,很多院團的管理者卻沒有積極地將文化產業發展與旅游業有機結合,從而沒有抓住戲曲非遺發展的重要契機。許多非遺傳承人群不僅是演員,還是劇團團長,他們對于專業的院團管理知識比較缺乏。尤其是貧困地區的戲曲院團長,鮮有機會接觸先進的管理手段和模式。
高校不僅有著雄厚的師資力量,同時還具有完備健全的培養體系。通過高校繼續教育的培訓活動,可以提高非遺傳承人群的文化藝術素養、審美創新能力等,在現代教育手段的輔助下,增強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表現力,煥發戲曲藝術的生命力,實現當今社會條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戲曲學院作為中國戲曲教育的最高學府,在全國戲曲教育領域中起到引領示范作用。2018年,中國戲曲學院與清華大學等8家北京高校共同參與了2018年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以特有的戲曲教育資源優勢、高水平的專業素養組織研修。根據戲曲非遺傳承的現實需要,加強地方戲曲保護與傳承,促進戲曲非遺的可持續發展,振興戲曲藝術,舉辦了兩期大運河文化帶省市戲曲非遺傳承人研修班。
1、加強專業學習,拓寬藝術視野
為了加強非遺傳承人群的培養,提高培訓人員的綜合素質及職業素養;幫助提升當地傳統藝術傳承發展水平,探索和實踐非遺傳承保護的新途徑、新方法,帶動就業增收。在為期一個月的集中教學培訓中,安排了包括理論類、實踐類、觀摩類、排演類等課程類型,課程內容覆蓋戲曲、話劇、影視、舞蹈、聲樂等藝術門類,并發揮中國戲曲學院的師資優勢,以最強教師陣容參與教學。
2、搭建交流平臺,擴大劇種影響力
在高校的組織策劃下,先后兩次邀請兩期學員進京展演,在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舉辦“大運河文化大省市戲曲非遺傳承人班晉京展演”。研修班中的學員們齊聚北京,將之前所學融入劇目,以更加精湛的藝術水平、更加富有時代精神的藝術風貌,充分展現了非遺藝術的獨特魅力。通過非遺專場演出的成功舉辦,不僅為非遺劇種及非遺傳承人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臺,也使很多貧困地區的劇種能夠再次唱響京城舞臺,以解鄉親們對于家鄉戲的相思之苦,為更多的觀眾所知。演出特邀北京市教委、教育部的相關領導,和老藝術家及媒體到場,并在演出結束后舉行研討。通過為學生提供多種展示平臺、在激發學員學習熱情、學習榮譽感的同時,也擴大了大運河地區戲曲非遺劇種的社會影響力。
3、創作優秀作品,助力扶貧攻堅
許多戲曲創排劇目由于藝術視野和藝術審美的不足,導致創排劇目在題材選擇方面決斷錯誤,主題或脫離群眾、或缺少審美情趣,經常出現重金無法打磨精品劇目的現象。戲曲非遺傳承人群經過高校的集中培訓之后,逐步對創作立意、時代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闡釋,也印證了非遺傳承人對精準脫貧、非遺助力脫貧工作的認可和支持。
例如,展演節目淮海戲《家里有個偷雞賊》聚焦當今攻堅脫貧、精準脫貧的政策。劇中主人公舍小家顧大家,以感人的事跡譜寫了一曲黨和人民心連心的偉大贊歌。這類作品的涌現,說明了非遺傳承人在高校的幫扶和熏陶浸潤下對劇目創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通過創新劇目的排演,也能夠對國家的扶貧政策進行進一步宣傳,通過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傳達黨和國家扶貧工作的精神。
4、借鑒傳承經驗,推廣發展模式
除了豐富的課程安排,在培訓中還組織學員觀摩了“戲曲進校園”的課堂。通過這類觀摩活動,一方面能夠增長貧困地區非遺傳承人的眼界和見識,把北京的戲曲進校園的經驗在貧困地區進行復制。另一方面,也為多劇種的傳承、發展和繁榮提供了一條新路徑。高校對非遺傳承人群的培養,并不僅限于對于非遺傳承人的專業技能和素質修養的提高,同時也通過介紹一些優秀的教學產業模式拓展了非遺助力扶貧的新思路。例如,貧困地區的非遺傳承人可以借鑒“戲曲進校園”的模式,在家鄉尋求創業機會,增加戲曲從業人員的就業量,提高貧困家庭的收入,從而實現非遺助力扶貧。
經過在高校系統的培訓之后,每位學員都從研修班的學習中得到啟發和體悟,并把其化成無窮的動力投入到工作當中來。學員們回到當地后,更加如火如荼的開展工作,也恰恰說明了戲曲非遺傳承人研修班帶給戲曲從業者們的能量正在悄然改變著他們的事業。
1、打造精品劇目、注重資料保存
許多學員受到培訓觀摩的啟發,注重打造精品劇目。通過樹立精品意識,持續打磨精品,保護了稀有劇種、本土藝術。同時,注重保護非遺劇種的檔案整理、資料保護工作,建立專門的藝術檔案室,檔案室里按照文字、音像等類別將資料進行分類,為了更好的保護非遺劇種,資料的整理和保護非常值得借鑒和學習的。
2、認識培育作用,著力培養隊伍
通過在高校的集中培訓,使戲曲非遺傳承人意識到,要想更好地傳承非遺劇種,先要培養出一支振興戲曲的生力軍。許多國家級、省級傳承人依然活躍在下鄉演出的一線,不僅如此,還承擔起對劇團年輕演員的培訓任務。為了更好地培養年輕演員,劇團也把非遺研修班的學習機會,更多的提供給年輕人,希望青年演員通過學習結合自身的體會,不斷提高個人藝術素質與文化修養,為非遺劇種的保護持續助力。
3、舉辦座談藝術節,煥發藝術生命力
學員安豐霞從北京大運河戲曲非遺傳承人班培訓回來后,一直想通過多元的途徑讓更多的人了解茂腔這門藝術。在茂腔傳承中心等多方的努力下,山東省首屆肘鼓子(聲腔系統)藝術節暨戲曲研討會活動應運而生。青西新區茂腔藝術傳承中心作為東道主,將“肘鼓子”系列里的劇種聯合起來,一方面使山東的地方劇種之間有了更多的藝術交流,同時也擴大了茂腔這門藝術的影響力。
在山東省首屆肘鼓子(聲腔系統)戲曲研討會中,專家們對茂腔的起源、發展、傳承等做了深入的剖析,為茂腔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和依據。藝術節歷時半個月,從開幕式到各劇團集中展演再到個人演唱比賽,每個環節活動豐富、設計巧妙。涵蓋茂腔、柳腔、柳琴戲、五音戲、扽腔等五個劇種,共有9個專業院團和10家業余劇團參加展演。青西新區茂腔藝術傳承中心在藝術節創建等工作的探索與經驗值得總結和推廣,通過藝術節的舉辦,用家鄉戲曲文化提升了整體區域影響力。
4、開展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文化
許多非遺傳承人將培訓所學內容運用到群眾文化工作中,以推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為結合點,服務廣大人民群眾為切入點,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群眾文化活動課程,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藝術輔導成效非常顯著。從中國戲曲學院繼續教育研修班走出來的學員,已經成為這項工作的主力,通過開展大量的惠民工程,推動新形勢下群眾文化普及活動。
通過戲曲非遺傳承人的繼續教育培訓活動,使非遺戲曲發展模式各有創新、各有亮點。既注重打造精品劇目、培養青年人才,也注重舉辦藝術節和論壇擴大劇種影響力,更不乏通過惠民工程旨在讓戲曲走進千家萬戶的。不論哪一種模式,都是在不斷地尋求突破和創新點,都是高校非遺傳承人群繼續教育培訓的顯而易見的工作成效及意義。非遺傳承人唯有不斷打破舒適圈,才能迎來更輝煌的發展。
戲曲非遺傳承人群應該深刻認識非遺工作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的責任感,不斷提高業務水平,通過參加高校繼續教育培訓等途徑,扎實和持之以恒的學習,切實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從根本上繼續轉變和鞏固本土文化藝術、非遺品種。在不斷的實踐中,更多的地方戲曲能夠探索出一套立足于當下戲曲生存環境發展模式,并充分發揮高校與地方院團聯動的機制,力爭雙方建立合作模式,共同搭建文化藝術交流互動平臺,為探討和尋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地方非遺藝術品種的蓬勃發展做出探索與實踐。
參考文獻:
[1]吳悠然:《文化強國視野下的非遺傳承人繼續教育問題探析》,《傳統與當代》,2018年第6期。
何依霖 中國戲曲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