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震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我國的建筑工程的總體建設規模以及建設的難度都在不斷地提升。越來越多的建筑企業,加入到了建筑事業的建設發展中。但是目前各個建筑公司的施工與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建筑事業高速發展帶來的較為客觀經濟效益,建筑公司忽視了建設工程的質量和安全管理,建設工程項目中的質量和安全事故仍時有發生。政府一直在不斷完善和創新的監督工作機制,提升監管系統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加大對工程質量安全問題的監督力度和制裁,引導建筑公司提升工程的整體質量水平,促進我國建筑工程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有效措施
引 言
對建筑工程而言,質量安全問題存在于建筑施工的每個環節,質量安全監督都應該發揮出自身的作用。具體的工作內容主要包括對參與建筑工程施工的各個單位行為進行監督,檢查工程質量,判斷各項質量,監督勘察設計等項目。最終,還要核驗工程項目是否能夠滿足國家對應的標準,判斷整體結構是否具備安全性。一般而言,多數的工程項目都具備很長的施工周期。因此,堅持對施工工程的各個環節進行長期的質量監督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的必要性
我國的建設工程行業歷經艱難,從瓶頸到緩解、適應、發展、高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進一步推進了城市化發展進程,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工作是一項兼具行業管理、技術甄別、行政執法的綜合性工作。近年來,隨著工程建設行業的迅速發展,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標準,明確了監督的重要性。在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控制中,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是否到位是主要影響因素,工程質量安全監督工作技術性強,且涉及環節較多,為保證工程質量與安全,必須構建完善的質量安全監督體系,提升監督人員的素質和能力,建立標準化的質量安全監督執法隊伍,增加質量安全監督工作的權威性和公正性。同時,要定位準確,明確目標,對建設工程全過程實施科學有效的監督與管理,緊緊圍繞工程建設質量安全的突出問題,精準發力,實現工程質量、安全施工的發展目標。
二、加強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做好宣傳工作,加強溝通。監督機構應該做好輿論宣傳和引導工作,把自身的監督職能公示于群眾,把握好自身的定位,嚴格依法依規進行監督檢查執法工作,力求公平公正,切實落實責任主體的責任,防止工程質量和安全事故發生。同時加強與監管服務對象的溝通工作,監督執法與服務指導相結合的監督原則,監督檢查發現問題不是目的,對施工過程中存在的質量問題和安全隱患要求整改,是為了督促建筑公司加強施工現場的事故預防和隱患排查,督促建筑公司加強質量控制體系、安全保證體系、安全防護措施等管理工作,建立高效的、可靠的施工隊伍,保障建設工程的質量和安全工作。建筑市場開放,外省企業加入施工隊伍,對地方性標準不熟悉,監督機構應做好服務指導工作,幫助外省企業熟悉地方性標準等,更好的保障建設工程的質量和安全有序進行。
(二)改進監督管理方式。完善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方式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步到位很難,需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改進和完善,才能為下一次改進提供支持,這個過程同樣符合PDCA管理特點。因此,在監督管理方式不斷改進的過程中,要直面現狀,對產生的情況進一步進行梳理、匯總、分析和反饋,及時發現問題,處理問題,不存留問題。同時,還要結合時代發展和行業發展現狀,不定期更正和更新整體管理方式,制定符合各個階段發展的管理制度,進而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要擔負其自身管理責任,以監督管理者的角色,加強管理力度;做好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最大限度發揮監督效能,整合監督機構資源,避免職能重疊,實現優化重組。同時,要積極借鑒發達國家或國內其他城市的先進經驗,找出自身的缺點,及時改進,并探索出一條符合自身發展的質量安全監督之路。
(三)重視信息化綜合能力建設。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BIM等大量先進的技術不斷涌現,在信息技術變革的今天,工程建設領域要深度融合各類新型信息技術,重視信息化綜合能力建設,以科技創新、技術應用為發展手段,不斷推進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工作高效發展。將信息化技術充分運用到管理中,可大幅提升工程質量安全監督全壽命周期的管理水平,完善監管方式,規范執法流程,增強工程質量安全管理監督執法的有效性。同時,在技術層面,可全方位深入分析執法監督過程中的數據信息,及時找到監督管理不足之處,掌握質量安全監督薄弱環節,為制定科學、合理的標準規范提供真實的數據支撐。
(四)對施工圖審查單位行為質量安全監督方面。為了保證設計單位對工程項目設計工作的質量,就需要設計單位在設計建筑工程的過程中,將及時發現的或是可能存在的質量安全隱患在設計圖上標注出來,并要及時對這類工程的質量問題進行全面分析,及時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另外,針對已經發現的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時提出來,并予以糾正,預判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并要制定好相應的預案。施工設計圖紙完成后,設計單位的人員要和施工人員做好技術交底工作,在施工期間保持溝通,及時修正和處理圖紙。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在開展具體的設計工作前,設計單位的人員要去往施工現場進行實地考察,全面了解工程的整體情況,通過以往的施工經驗標準和已經掌握的設計知識來提高工程的整體設計水平,避免設計產生不必要的失誤。
(五)信息共享,優勝劣汰。隨著經濟社會的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對工程施工現場監督檢查的規范化、科技化、網絡化要求都隨之提高,水利工程也不例外。①水利工程建設質量與安全監督機構應加強在監在建工程在質量監管平臺的數據信息管理,強化實時監控工程材料、半成品和實體質量;對發現的不合格產品,必須立即采取措施整改。②水行政主管部門、水利工程建設質量與安全監督機構、項目法人(建設單位)應定期對在監在建工程施工企業、監理企業的建設行為開展公平、公正、公開的誠信評價工作,并積極推動信用信息共享;參考住建部出臺的《建筑市場信用管理暫行辦法》,建立黑名單制度;對于列入建設市場主體“黑名單”的,要采取懲戒措施,在市場準入、資質資格管理、招標投標等方面依法給予限制,并通過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通報給其他部門實施聯合懲戒,促使水利工程建設行業優勝劣汰。
(六)建立標準化的質量安全監督隊伍。想要保住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工作順利進行,必須重視監督隊伍的素質,建立標準化的質量安全監督隊伍,合理調整監督管理的具體工作機制,規范工作流程。首先,要注重監督管理體系的完善,明確機構職能和工作人員的職責,責任落實到崗、落實到人。要進一步擴大監督覆蓋面,在管理范圍內,細化、細分管理內容,設置科學的建設監督職責,加大建設工程質量安全保障力度,追求高質、高效發展。要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各類專業培訓,強化員工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的學習力度,有效銜接質量監督、安全監督等各項工作。
結 語
綜上,隨著工程建設規模的逐年增加,質量安全監督任務和責任的加大,如何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監管機制和模式,并使之運用于實際的工作中,從而進一步提升監管水平,減少質量安全事故的發生,是擺在每一位工程質量安全監督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相信隨著國家建設法律法規的逐步完善和建設市場的進一步規范,通過廣大同仁的共同努力,這個目標一定會實現。
參考文獻
[1] 孟憲峰.加強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工作的有效策略探討[J].居舍,2020(10):182.
[2] 孫磊.工程建設質量安全監督與管理策略[J].交通世界,2018(34):168-169.
[3] 楊軍平.試論工程建設質量與安全監督管理體系的有效構建[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8(24):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