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濰坊市歌爾學校/李波(特級教師)
作文題目及要求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席卷武漢、湖北、全國,乃至世界,打破了這個寒假的平靜,又從假期蔓延至今,影響和改變了每一個人的生活。在這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人人都是戰士,都在進行不同形式的戰斗。同學們作為戰“疫”新生代,宅家不出門,停課不停學,居家學習三個多月,肯定也見證了許多人事變換,經歷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
請你根據自己的體驗感悟,自選角度,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題目自擬,立意自定,有真情實感。
(2)不得脫離材料內涵,不得抄襲和套作。
(3)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4)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思路解析
同學們需要認真審題,捕捉寫作要求,并將提示和限制都解讀清楚,再按照命題者的意圖進行寫作。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
1.拿起“放大鏡”
題目關注了社會熱點——新冠肺炎疫情,我們應拿起“放大鏡”,仔細研讀材料蘊含的豐富內涵。通過分析材料我們可以看到,材料主要包含了三層意思:第一是對疫情事件的概括,從武漢暴發直至蔓延到全國和世界,這就揭示出選材的范圍;第二,每個人都是戰士,進行不同形式的戰斗,也就為選材提供了思路;第三就是聯系實際,寫出自我,既可以寫所見的人世變幻,又可以寫自己的心路歷程。
作文貴在言為心聲,寫作前要做到意在筆先。在審題選材前,要先確定文章的立意。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有很多主題可以作為寫作備選:眾志成城、逆行英雄、心系家國、珍愛生命、崇尚科學、逆境自強、嚴格自律。
2.開動“選礦機”
確定立意后,就需要確定思路。寫一篇好的文章,就像建造一座大廈,需要有好的建筑材料。抗擊疫情過程中涌現出很多人和事,開動“選礦機”時需圍繞寫作主題,根據寫作需要精選材料。篩選好寫作材料后,還必須布局謀篇,設計寫作思路,不能只是將材料堆積羅列。
構思巧,文章才有新意。生活化,作文才有生命力。選擇貼近自己生活的材料,結合自己的體驗感受展開,寫出的文章才鮮活。
3.抒發“真性情”
很多同學寫作文之所以讓人感覺千人一面、似曾相識,就在于所選材料大致相同,缺少自己獨特的視角,更缺少自己個性化的體驗。缺少真情,自然就沒有沖擊力。
很多同學重視語言的文采,尤其注重語言的華麗,但往往忽視抒發情感。文章不是無情物,在作文中展露個性正是其魅力所在。如材料中指出,“在這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人人都是戰士”,每位同學都可以自問,自己在“戰場”上經歷了什么,攻堅克難之后有了怎樣的成長。如果有這樣的追問和思考,相信寫出來的作文是非常吸引人的。
素材積累與運用
在疫情蔓延的特殊時期,從江城武漢到神州大地再到世界各地,都彌漫著抗擊的氣息。從拾荒老人到醫護人員再到各界人士,都迸發出巨大的力量。這些都為同學們的寫作提供了可利用的材料。從生活中尋找適合的寫作素材,可以為作文“找米下鍋”。
(一)詩文
1.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出自《繡袈裟衣緣》,作者是日本的長屋親王。這句話來源于記載鑒真事跡的歷史典籍《東征傳》。公元8世紀,日本長屋親王在贈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繡了十六字偈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如果寫世界各地人們并肩攜手,共同抗擊疫情,引用此詩文無疑是很恰當的。
2.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語出《詩經·秦風》。其全文共三章,每章意義相近,情緒逐漸高昂,展現秦軍將士無懼物資匱乏,愿與君王同仇敵愾,英勇無畏奔赴戰場的壯心,恰巧與白衣天使英勇無畏戰斗在抗擊疫情一線相稱。這句話被貼在捐贈物品的外箱上,所贈之物醫用防護服與詩句的情調亦相諧。
3.青山一道,同擔風雨。
出自唐朝詩人王昌齡的七言絕句《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阿里巴巴集團負責對接了許多海外機構和個人捐贈給中國的抗疫物資。而當日本確診人數節節攀升的時候,馬云公益基金會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湊集100萬只口罩送往日本,并附上了這句寄語,表達了兩國同舟共濟、患難與共的情誼。
4.道不遠人,人無異國。
韓國大邱作為除中國外疫情最早暴發的地區之一,其疫情發展與防控情況也備受關注。中國駐韓國大使館緊急籌備2.5萬多個醫用口罩馳援大邱市,裝載物資的箱子上印著“道不遠人,人無異國”。這是一句在韓國家喻戶曉的名句,出自新羅旅唐學者崔致遠,意為道義相同,就不會因國家不同而產生距離。
(二)人物事例
1.抗“疫”前線護士:青絲何足惜,危險何足懼
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發熱門診的30多名護士奮戰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最前線,她們中間不少是20歲出頭的年輕人,從學校畢業沒多久。
譚茜是常德人,大年三十這天她本要乘坐高鐵回老家過年,得知醫院組建發熱門診,身為共產黨員的她主動報名。進入病房先要穿上防護服,盡管她的動作已很熟練,但還是花了15分鐘才完成整個穿戴過程,因為單單手套就要小心翼翼地戴上三層。穿上防護服后,護目鏡面遇到口中呼出來的熱氣就會起霧,造成視線模糊。長時間佩戴護目鏡、N95及外科口罩,面部的勒痕、鼻梁的壓痕、耳朵的壓紅都成了“標配”。
一張張青春、美麗的臉龐背后,是一代代傳承的勇敢、無畏、堅忍的精神:綜合內科護士賀芝為了方便穿防護服,進入隔離區后把一頭長發剪掉;手術室男護士王曙光配合完一臺手術后直接進入了隔離區工作,放在科室的衣服也沒來得及拿……
2.凡星閃耀——建筑工人的故事
湖北一名建筑工人,參與火神山醫院建設多個日夜,其間的辛苦是常人想象不到的。2020年2月6日,他拿到了血汗錢——7200元。他用這些錢購買了145提牛奶,全部捐給了醫生。他說:“我是個手藝人,做點微不足道的事,比起他們戰斗在一線的白衣天使,真的不算什么……”一個普通的建筑工人,沒有豪言壯語,他用最樸實的行動為戰“疫”默默貢獻自己的力量。
3.志愿者的故事
一個經營網絡公司的小伙子瞞著家人,在方艙醫院當起了志愿者。在出發前,他把支付寶賬號及密碼、保險單號、銀行卡卡號及密碼、手機密碼都發到了妻子的郵箱,做好了最壞的打算。每個病房都要清掃、消毒、運送垃圾,每天光倒垃圾就要花兩個多小時;一有空閑他還承擔起接送醫護工作者甚至是轉運病人的工作。他每天穿著防護服,戴著N95口罩和護目鏡,特別不適應,經常會有惡心想吐的感覺。可當他看到醫護人員的辛苦,聽到康復病人的一聲“謝謝”時,覺得一切都值了。
佳作展示及評析
最美逆行者
山東省濰坊市歌爾學校/孫宇航
2020年注定是會被載入史冊的一年。在這個漫長的假期中,我們的生活變得截然不同:過年串門聊家常不再流行,還會被認為是挑事,甚至被反感;人人在家中待著,即使什么都不做也是在為社會做貢獻;明眸皓齒對人微笑也成為一種奢望,出門都要戴上口罩……但是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僅僅是這樣輕描淡寫嗎?不,大錯特錯!我們所謂的平安,是逆行者用他們的付出換來的。
疫情來臨,背向而行
“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這是最近網上廣為流傳的一句話,是各地醫生集結出征武漢前的“請戰書”。在眾心惶惶之時,面對談之色變的新冠疫情,醫護人員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向戰場。大年三十,全國各地許多醫護人員收到緊急通知,集結前往災區救援。他們并不是什么超人,而是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他們也有自己的家庭和私心,但他們是醫生、是護士,他們選擇去與病魔斗爭,因為他們知道這是屬于他們的使命,也是榮譽!疫情中,他們就是全國人民的靠山,他們化作高墻,把病毒隔絕。向你們致敬,最美的人們!
永不放棄,化身希望
“咔嚓”“咔嚓”,這是與三千青絲訣別的聲音。揮動的剪刀下,一縷縷頭發離開了它們的主人。為了更好地穿戴防護服,女護士們不得不剪斷了烏黑的長發。隨著病例的不斷增加,落在醫護人員肩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了。為了保證醫療質量,醫生們只能竭盡全力,節省一切時間去應對疫情。有的時候,別說是吃飯、喝水,就連上廁所的時間他們也不想浪費,于是他們穿上了成人紙尿褲。每天僅有的休息時間也只能躺在地上小睡一會兒。還有人連休息也顧不上,連夜召開會議商定對策……是他們化作了曙光,守護病人,對抗疫情。向你們致敬,最美的人們!
與子同袍,全民皆戰
“卸貨!”一聲令下,工作人員迅速地從飛機上卸下來自全國各地的救援物資,貨車司機早已在一旁待命,保證第一時間把物資送往前線。在這場戰爭中,我們每個人都是戰士,我們身邊充滿點亮生命的關愛。不論是為提供物資而用手刨了三天大蔥的村民,還是拿出自己畢生積蓄的老人,抑或是不斷捐贈各種抗“疫”物資的各大基金會,都在為這場無硝煙的戰爭奉獻自己的力量。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窮人,有富人,有知名人士,也有路人。在這特殊時期,中華民族又爆發出雄獅般的力量,繼續創造中國奇跡……
沒有人生來自帶光環,偉大也始于平凡,只是在關鍵的時刻,那一個個堅定的背影,那一聲聲希望的呼喚,那一雙雙有力的援手,造就了不平凡的民族!
致敬,最美逆行者!
簡評:
這篇文章把鏡頭對準了一類人,那就是疫情之中的逆行者。小作者在鏡頭中特別注意特寫,把醫護人員請愿出征、護士們剪掉長發、各行各業競相支援疫區的感人場景呈現出來。選材很有匠心,文章結構采用了小標題形式的板塊組合,將逆行者們的形象立體地呈現出來。結尾畫龍點睛,抒發贊美之情。

愛,無界
山東省濰坊市歌爾學校/吳佳欣
愛,是初春的一縷柔光,雖柔弱,卻給病房中無助的生命帶來一絲希望;愛,是一只小小的蝴蝶,翼翅揮下,卻能給大洋彼岸的船只帶來巨大動力;愛,是一座橋梁,將所有人的生命,緊緊連在一起。
愛,無界。
2020年初春,原本活力滿滿的人們,被突如其來的病毒打了個“措手不及”。病毒肆虐,往日繁華的大都市,一夜之間變成了一座幽寂的“空城”。霓虹燈不再絢爛,紅綠燈獨自在街道上指揮,野貓野狗時不時來到空蕩的馬路上尋找食物。這種情形,不但沒有讓我感到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反而讓人們的關系更加緊密了,是愛將中國14億人的心緊緊連在了一起。高速上,一輛輛裝滿食物的貨車,一箱箱沉甸甸的口罩、防護服;屋子里,一個個老實待在家里,為武漢加油的人;請戰書上,一個個紅得動人心魄的“血”指印……還有監護室中,一個個穿著又厚又熱的防護服的戰士,一位位臉上“刻”滿印痕的天使。即使面臨的是長時間的高危高難度的工作,他們也不放棄。一次次重新戴上面罩,踏進隔離區;一次次收起自己的恐懼,勇敢地站在抗“疫”一線。為了讓病人放松心情,他們努力表現出自己自信、幽默、樂觀的一面,在勞累的工作中仍不忘鼓勵病人。這是前線的戰士、天使愛的見證。
一列列武漢專車,一輛輛飛馳的貨車……它們的身影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了一道道美麗的彩虹。
愛,不僅在中國,也在世界。一架架飛機運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愛。“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滿箱的物資,物資上的標語,讓我的心底泛起一陣陣的暖流。他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中國的危難時刻伸出熱情的援手,讓我真正意識到,愛,不分國界。現在中國疫情形勢轉好,而國外病毒仍在肆虐,時刻銘記感恩的中國也報之以熱情的援助,采取“一省對一國”的策略,與世界共渡難關。
愛,將世界連在了一起。
愛不只是對人,更應該對自然。我不禁想到了那些可憐的野生動物,大到黃麂,小到蜈蚣,人類都不放過。野味市場地上流淌的血水,也是某些人流干的良知與人性。果子貍、蝙蝠不應成為人們餐桌上的菜肴……
我想,是時候敲響生命的警鐘了。關愛野生動物,是對自己、他人負責;關愛野生動物,是對社會、人類負責;關愛野生動物,更是對自然、生命負責!
我們的愛,應無界。
簡評:
這是一篇很有溫度的文章,洋溢著讓世界充滿愛的情懷。讀文字時我們很容易產生一種畫面感,作者用大愛的情懷,把疫情中的災難升華成了對無界的愛的呼喚。作者的關注點從四面八方支援疫區的全國人民,到相互支援的世界各國,再到對社會和全人類的使命。這種愛,不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實寫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