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柏成
(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六地質大隊,山東 威海 264200)
礦產勘查屬于經濟地質學的范疇,是地質科學與經濟科學的綜合體現,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綜合性及經濟性。其重點在于礦產形成條件的研究,以及礦產資源的分布情況預測。由于礦產資源的分布隱蔽且復雜,使勘查工作存在一定的風險,為此應該以成礦地質理論為指導,建立全面的勘查程序,逐步篩選搜查對象,以此避免失誤并減少投資風險。
找礦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礦產資源的開發開采,在發現礦化區、礦點或礦床后,展開初步的地質經濟評價,估計預測該礦區的工業遠景,分析該地區的地質構造,測評其地質對礦產形成的影響因素,預測礦產資源可能會存在的區域地段,并針對該區域展開找礦工作,評價該礦區地質及其經濟意義。地質找礦作為最常見的找礦方法之一,以地質背景作為找礦基礎,將巖石學、礦物學、礦床學等學科知識相結合,研究成礦地質條件和找礦地質判據,尋找礦產[1]。主要分為地質填圖找礦與碎屑找礦兩種方法:地質填圖法將地質理論作為基礎,研究工作層區的地層構造及巖石分布情況,將各種地質特征,填繪到比例尺相適宜的地質圖上。地質填圖法作為最基礎的找礦方法,其填圖質量直接影響到找礦工作的最終效果,若地質填圖質量較差,可能會導致找礦工作失誤。碎屑找礦法又可分為礫石找礦法與重砂找礦法兩種,主要是根據礦石、含礦巖石以及蝕變圍巖,風化形成的機械分散暈展開找礦活動,礫石找礦法需要沿著水系或山坡走向,尋找由礦體露頭風化形成礦礫的方法;重砂找礦法又被稱為重砂測量法,測定樣品中所包含的物化性質穩定且密度較大的礦物的含量,實現精準找礦,下述內容將針對提高地質礦產勘查及找礦技術的方法展開研究。
礦產資源的開發需要根據對礦產資源戰略形勢的分析結果,評估該地區的地質條件,根據成礦規律進行預測,以山東省某礦區為研究區,探究該地區的礦產資源分布情況,為礦物開采工作提供支持。通過調查得知,受海洋的影響,與同緯度的內陸地區相比,研究區氣候溫和,溫度變化幅度不高,區內交通便利,自然條件優越[2]。招平斷裂作為研究區內的主要控礦斷裂之一,跨度百余公里,其北段金礦分布尤為密集,北段總儲量約三百五十噸,所控制的玲瓏金礦田區域內,包含了破頭青斷裂與九曲蔣家斷裂兩條重要含礦斷裂。其中破頭青斷裂控制東風特大型金礦床,水旺莊特大型金礦床以及趙家金礦床,具體走向為NEE50°~70°,傾向SE,傾角40°±;九曲蔣家斷裂控制阜山大型金礦床,大磨曲家大型金礦床以及九曲大型金礦床等,具體走向為NE35°,傾向SE,傾角30°~55°,如下圖當中所示:

圖1 招平斷裂帶礦產分布示意圖
上圖當中區域1為大磨曲家金礦床,區域2為阜山金礦床,區域3為九曲金礦床,區域4為東風金礦床,區域5為水旺莊金礦床,區域6為趙家金礦。
由上圖當中可知,研究區域內主要以斷裂及褶皺為主,受巖漿巖入侵的影響,其褶皺構造形態并不完整,礦床多分布于其兩翼。對研究區變質結晶基底地層進行探測,得到如下表所示的相關數據:

表1 研究地區前寒武系金豐度表
由上表當中的數據能夠得知,膠東地區粉子山群、膠東群元素含量在之間,而成礦作用較強的研究區西北部,其基底地層豐度卻相對較低,礦化作用能夠引起元素異常,而地層并沒有為成礦作用提供礦物質,礦體在礦脈中的走向分布存在無礦間隔,而并非是均勻且連續的[3]。
研究區內花崗巖分布廣泛,發育較好,其組成結構、空間產狀等都直接影響了成礦情況,在成礦過程中,借助同熔巖漿及巖漿熱液,使Au進入熱液系統,從而形成礦熱液。礦床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褶皺的發育使構造受到擠壓發生變質,利用所產生的變質水,將古老地層中的物質組成加以調整,所形成的系列韌性剪切帶為流體的運移打開了通道,將其接觸面積擴大[4]。成礦跨度演化的時間越長,越有利于大型礦床的形成,在上述研究分析的基礎上,對現有的找礦技術加以改進。
現如今的找礦技術多種多樣,主要以物探找礦、化探找礦、地質找礦、遙感找礦為主,下述內容針對地質找礦技術展開研究。
由于找礦工作的深入,其技術難度日漸增大,以科學技術為依托,根據對礦區地表大比例尺路線地質調查和蝕變填圖,獲取研究區地質信息,了解礦體分布情況,通過礦化蝕變在橫向和縱向上的分布規律,分析其可能賦存的層位,以及地殼抬升對礦體保存的影響。將已經獲取到的信息數據歸納整合,提取有效信息,并確定找礦標志,已知研究區的礦床NW向與NE、NEE向斷裂交匯部位,控制了成礦巖體的形成,若斷裂與斷裂的交匯處,存在圍巖條件較好的侵入體產出,則能夠作為找礦標志。若侵入體同時接觸了不同巖性圍巖,其蝕變暈圈分布范圍及蝕變礦物組合存在差異,且礦體的形成規模受到蝕變帶規模的影響,其礦化區域通常不會超出蝕變帶區域。
結合現有的深部找礦技術研究結果,對研究區內的礦床展開深部礦體定位預測,以九曲蔣家斷裂為例,其整條斷裂帶控制著大量金礦的產出,且斷面形態變化復雜,自西南向北東總體呈波狀展布,垂向上有向深部延伸的趨勢,自南而北出現三個隆起、凹陷轉折變化區。就整體而言,其斷裂規律顯著,但區域隆起或凹陷程度不同,為容礦空間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
但與此同時,也導致了礦體的產出無法保持連續,使其產生分層分段。
利用計算機程序,模擬礦體的厚度變化趨勢,獲取礦體厚度變化區域出現的具體位置,由斷面形態模擬結果的變化趨勢,得出隱伏礦體的可能存在區域,并展開進一步的勘查開采。利用計算機程序,模擬金礦米克噸變化,根據其變化趨勢,確定明顯變化區域,以高值出現點為中心,勘探范圍內的米克噸值變化情況;并通過金品位變化方位,確定富集區,根據具體變化趨勢,探測深部延展程度。結合研究區域的實際地質特征,以及現有工程控制的金礦體產出部位,判斷深部礦體的所在位置。
針對研究區的斷裂帶斷面強烈凹凸波狀變化特點,能夠得知在斷裂形成過程中,經歷了強烈的構造作用,破頭青斷裂帶北東端,處于斷裂帶的構造殲滅端,金礦礦床的成礦前景較差。
為了更加客觀嚴謹地展現預測礦體形態及空間部位,將所得到的相關預測參數加以整理,剔除重合率過低以及未重合部分數據,若所得到的礦體面積相對較大,或出現礦體形態不連續的情況,則進一步剔除預測礦體中各參數數值較低的部分,并將間隔較小的非連續部分相連接,得到最終的預測礦體形態,至此完成了提高地質礦產勘查及找礦技術的方法研究。
上述研究分析了成礦條件,以及地形地質因素對地質勘查工作的影響,通過礦床空間定位性質、分布狀態、構造控礦特點、礦化富集規律等總結區內成礦規律,結合了現有的找礦技術與找礦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加以優化,使找礦效率水平得以提升,希望上述研究內容能夠對礦產勘查工作有所幫助,提高找礦效率,為礦產開發工程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