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洪
(江蘇省江陰市教師發展中心,江蘇 無錫 214400)
在分析物理問題時,學生都知道要建立物理模型,但在建立起物理模型之后,依舊無法順利、正確求解,這成了眾多初中生學習物理時的一大“心病”??赡苁且驗槟P投?、狀態多、未知量多而已知量又甚少,或是由于物理量之間的物理和數學關系很復雜等諸多因素造成的,那么如何為學生“止痛”呢?
心理學家赤瑞特拉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所以將抽象的物理問題可視化成為必然選擇,我們經??吹剿季S導圖、概念圖、圖像、圖表等可視化工具的運用。但遺憾的是,這些可視化工具并不太適合破解上述之“痛”,那么哪種可視化工具較為合適?筆者將結合具體教學實例,運用可視化列表尋找破解之法。
列表是以表格為載體,運用文字、數值、符號等元素的一種形式。在物理建模時,將不同模型、不同狀態下的多個物理量作為元素科學合理地置于表格中,將眾多抽象的已知量、未知量有機形象地呈現出來。這種可視化的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分析題意,建立正確的物理模型,理順物理關系,理清數學關系,抓住問題的關鍵點,快速發現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間的聯系,形成解題思路,提高解題效率,同時還可以指引學生克服單向思維的束縛,進行發散性思考,從而鍛煉和發展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提高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問題的能力。
例1:如圖1所示的電路中,電源電壓恒定,R1=10Ω。當開關S閉合時,電流表示數為0.2A,電壓表示數為4V。求:

圖1
(1)電源電壓;
(2)R2的阻值。
解析:本題是一個常規的、典型的電學題,雖然只有一個模型(串聯電路)、一個狀態(開關S閉合),但涉及三個已知量、六個未知量,并且物理量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豐富的聯系,可借助可視化列表突破難點(表1)。

表1
根據表1中橫向物理量的串聯電路電壓、電流、電阻規律關系和縱向物理量的歐姆定律關系,可直觀地從多個角度形成多條思路。
思路一如表2所示,分為5步:① 根據I=I1=I2,可知I1=I2=I=0.2A;② 根據U1=IR1,可知U1=2V;③ 根據U=U1+U2,可知U=6V;④ 根據R=U/I,可知R=30Ω;⑤ 根據R=R1+R2,可知R2=20Ω。

表2
思路二如表3所示,分為4步:① 根據I=I1=I2,可知I1=I2=I=0.2A;② 根據R2=U2/I2,可知R2=20Ω;③ 根據R=R1+R2,可知R=30Ω;④ 根據U=IR,可知U=6V。

表3
思路三如表4所示,分為4步:① 根據I=I1=I2,可知I1=I2=I=0.2A;② 根據R2=U2/I2,可知R2=20Ω;③ 根據U1∶U2=R1∶R2,可知U1=2V;④ 根據U=U1+U2,可知U=6V。

表4
同理,本題從其他角度思考,還有多個解題思路,在此不一一展開??梢姡柚梢暬斜?,學生可以快速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間的關系,從而形成有效的解題思路,提高解題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借助可視化列表,學生可以克服單向思維的束縛,進行多角度思考。更重要的是利用可視化列表,學生還能找到解決這類電學問題的規律,即任意給出三個已知量,都可以從多個角度、多種思路求出另外六個未知量。
例2:如圖2所示,電源電壓為9V,R1=3Ω,滑動變阻器R2的變化范圍為0~20Ω,如果電流表選用0~0.6A量程,電壓表選用0~3V量程,為了不使電流表、電壓表損壞,求滑動變阻器R2的取值范圍。

圖2
解析:本題是一個典型的、具有一定難度的與安全相關的電學問題,只有一個模型,即串聯電路,具有兩個狀態,分別是電流表示數為最大值0.6A時和電壓表示數為最大值3V時,兩個狀態均涉及三個已知量、六個未知量,因此設計的兩個狀態的列表如表5、表6所示。

表5

表6
形成思路:對于第一個狀態,I=0.6A,電流表示數最大,根據R=U/I,可知總電阻最小,根據R=R1+R2,可知R2最小,即要保證電流表安全,R2取值不能比該狀態下的阻值小,借助可視化列表5,可解得R2=12Ω;同理,對于第二個狀態,U1=3V,U1最大,I1最大,I最大,R最小,R2最小,為保證電壓表安全,R2取值不能比該狀態下的阻值小,利用可視化列表6,可解得R2=6Ω。最后將兩個狀態的結果以及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阻值進行綜合分析,得到R2的取值范圍為12~20Ω。
對于一個模型、兩個狀態的物理問題,例2其實還是比較簡單的,因為題目給出的已知量足夠多。如果減少已知量的個數,那么難度就會明顯加大,這就需要學生借助兩個狀態的列表,找出并抓住兩個狀態中不變的物理量,比如例2中的電源電壓U和電阻R1是不變的物理量,設它們為未知數,根據物理規律,列出方程并解之。
例3:如圖3所示,一彈性球從距離地面H1的高度由靜止開始直線下落,由于空氣阻力的存在,反彈高度為H2。下落途中動能和重力勢能相等的位置距地面高度為h1,上升途中動能和重力勢能相等的位置距離地面高度為h2,則h1H1/2(選填“>或<或=”,下同),h2H2/2。

圖3
解析:本題是一個常見的涉及動能、勢能相互轉化的問題,可理解為只有一個模型,即機械能不守恒模型,但狀態多達四個,且涉及的物理量很多,物理量之間的關系較復雜。要將如此多的狀態和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梳理清楚,需要借助如表7所示的可視化列表。由于涉及多個狀態,本題的列表需稍作改變。

表7
形成思路:表7中的四個狀態是按照狀態發生的時間排序的,由于存在空氣阻力,機械能不守恒,所以E1>E2>E3>E4。又因為動能與勢能之和等于機械能,所以mgH1>2mgh1>2mgh2>mgH2,所以h1
對于一個模型、多個狀態的物理問題,由于狀態較多,物理量也較多,物理關系較復雜,因此這類題目的難度較大。學生在分析問題時,如果能利用好可視化列表這個工具,可以大大降低問題難度,減少解題時間,提高解題效率和正確率。此外,在繪制此類列表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需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對狀態進行排序,如以物理事件的發生時間先后排序;(2)主要物理量需要按照某一物理規律一起呈現于列表的同列(行);(3)主要物理量不能遺漏;(4)需要對主要物理量進行必要的計算和單位換算等處理。
例4(2019年無錫中考):小紅利用杠桿制成一種多功能桿秤,使用前,杠桿左端低、右端高,她將平衡螺母調節,直至杠桿處于水平平衡。她取來質量均為100g的實心純金屬塊a和b、合金塊c(由a、b的材料組成),將a掛在A處,且浸沒于水中,在B處掛上100g的鉤碼,杠桿恰好處于水平平衡,如圖4所示,測得OA=50cm,OB=40cm,則a的密度為g/cm3;將b、c掛于A處并浸沒于水中,當將鉤碼分別移至C、D處時,杠桿均水平平衡,測得OC=30cm,OD=34cm,則合金塊c中所含金屬a和金屬b的質量之比為。

圖4
解析:本題是一道難度較大的壓軸題,涉及杠杠、平衡力、浮力等三個模型,另外還涉及合金的平均密度,主要狀態也多達三個,涉及的物理量也很多。要將如此多的狀態和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梳理清晰,這就勢必需要借助可視化的列表(表8)。

表8
形成思路:① 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可知F拉=0.8N;② 根據平衡力知識,F拉+F浮=G物,可知F浮=0.2N;③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可知V排=2×10-5m3;④ 根據重力公式、密度公式和浸沒條件,可知ρa=5g/cm3。同樣,對第二個狀態進行計算,依照⑤-⑧的順序可求得ρb=2.5g/cm3,對第三個狀態進行計算,依照⑨-的順序可求得ρc=3.125g/cm3;最后利用平均密度的知識,求出合金塊c中所含金屬a和金屬b的質量之比為2∶3。
通過對例4的分析,發現物理問題越復雜、難度越大,越能體現可視化列表的作用和價值。在繪制可視化列表的過程中,如果學生能把自己的想法及時寫下來,這些以文字、符號、圖形呈現出來的想法可以反過來刺激編制者的大腦,從而進一步獲得新的想法,而這些往往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點和突破口。
可視化列表在物理建模中是一個極其可靠的學習工具,是解決物理問題的重要手段,它立足于思維的激活,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變單向思維為多向思維,變定向思維為發散思維。如果學生多加利用,定能“止”物理建模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