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美霞
(江蘇省江陰初級中學,江蘇 無錫 214400)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它不僅是學生學習的目標,也是學習的主要方式。通過科學探究不但可以讓學生主動獲取科學知識,而且還可以領悟科學的探究方法,發展探究的能力,體驗探究過程的樂趣,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科學探究一般包括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與論證、評估與交流等要素。要想讓探究發揮它的最大作用,猜想與假設至關重要,它是通向真理的橋梁,為后面的探究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課程標準中對于猜想與假設提出了以下3點要求:(1)嘗試根據經驗和已有知識對問題的可能答案提出猜想;(2)能對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現的探究結果進行推測和假設;(3)了解猜想與假設在科學探究中的意義。但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學生通過預習,從教材上直接找到猜想的結果,這樣可大大減少猜想的時間,加快教學的進度,但學生的思維并沒有得到鍛煉;二是教師為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放手讓學生毫無根據地亂猜,這樣白白浪費了時間,教學目標也很難達成。
如何在猜想環節中引導學生,既鍛煉思維又少走彎路,使學生的猜想變得有效,促進探究的深入開展?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物理來源于生活,教師可以針對探究的內容,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結合平時所接觸到的相關生活現象,進行分析,加以思考,從而提出合理的猜想。
例如,在探究物體動能大小的影響因素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交通事故中兩車相撞時,車的質量大小和車速快慢可能對撞車結果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或者結合平時生活中兩個學生無意間發生碰撞,學生的質量大小、速度大小會對碰撞后果產生影響對此展開討論,讓學生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從而能夠很快提出猜想。又如,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實驗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平時照鏡子時看到的情景,人靠近鏡子時,像如何移動?像的大小如何變化?當人舉起左手時,鏡中的人舉的是哪只手?再如,在探究液體的蒸發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時,教師可對照平時的生活經驗引導并啟發學生:濕衣服在陽光下和陰涼處、在有風時和無風時、在展開時和未展開時,哪種情況干得更快?進而提出合理的猜想。
引導學生以生活現象為依據展開猜想,不僅能夠有效避免由于猜想不當引起的尷尬,節省猜想環節的時間,而且還能讓學生意識到物理源于生活,同時也可通過這類猜想鼓勵學生注意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邁出自主探究的第一步。
猜想是一種思維活動,是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對未知的事物及其規律提出假定性看法。教師要引導學生,讓其認識到:猜想要以已有知識為基礎,這樣才能避免胡思亂猜。
例如,在探究光的折射規律時,如果僅僅根據觀察的現象進行猜想,學生的猜想往往會東一榔頭西一棒,無法做到完整、有條理。教師可根據圖1所示現象引導學生先回顧光的反射定律:(1)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2)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再讓學生對照這三方面內容進行類比性的猜想:光的折射是否也有類似的規律?這樣可以提高猜想的有效性,同時也使得后面的探究實驗能夠有效開展下去。

圖1
以已有知識為基礎讓學生展開猜想,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已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而且也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連貫性以及科學方法的重要性,同時也可激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其邏輯推理能力,有效促進探究。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教學也有著其他教學方法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猜想環節中,教師可以預先設計小實驗作為鋪墊,這樣往往能夠化繁為簡,讓學生豁然開朗。
例如,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如果讓學生憑空猜想,難度較大。教師可預先設計一個簡單實驗,讓學生用同一凸透鏡分別觀察書本上的字和窗外的房屋,比較分析這兩次成像的不同點及其原因。學生通過實驗操作,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討論,就容易猜想出凸透鏡成像的特點。
再比如說在探究電流熱效應的影響因素的實驗中,我們可以利用自制實驗器材引導學生進行猜想。
演示實驗1:如圖2所示,閉合開關,電源發生短路,錫箔紙迅速燃燒;如圖3所示,將一小燈泡串聯到同一個電路中,閉合開關,同一段錫箔紙沒有燃燒,僅觀察到小燈泡發光。通過這組實驗,就能引導學生猜想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與電流大小有關。

圖2

圖3
演示實驗2:如圖4所示,將一段錫箔紙中間部分剪窄,接入原電路后閉合開關,發現中間部分先燃燒起來。引導學生分析流過錫箔紙粗細部分的電流是相同的,中間變窄的部分先燃燒起來,說明產生的電熱多,而粗細部分的電阻不同,從而猜想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多少與電阻大小有關。

圖4
以課堂實驗為載體,不僅能為學生提供猜想的情境,有時還能讓學生發現其中的關系,避免學生的亂猜,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猜想的積極性,讓學生體驗到實驗是物理學習的重要方法。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也是學生主動構建科學認識的有效途徑之一,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之間的競爭意識。在猜想環節中,教師也可以借助團隊的力量,引導學生相互討論、激發思維,從而提高猜想的有效性。
在探究物體內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猜想難度較大。教師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已學知識,展開討論,取長補短。在提出猜想時,有的學生結合內能的概念:物體內部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有的學生結合動能大小的影響因素,有的學生結合勢能大小的影響因素等,展開討論和猜想,集思廣益,使得猜想更完整。
猜想是科學探究的關鍵要素,也是學生在解決物理問題時使用的重要科學思維方法,更是保證探究實驗能夠順利進行的關鍵。有效的猜想會引導學生將探究活動變得更加深入、高效,因此教師在引領學生猜想時,要整合不同資源,采用不同方法,提高學生猜想的有效性。在訓練學生思維的同時,還可以在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處理中多方獲取物理知識,訓練各種技能,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