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利鋒 張 圓
山東省濟寧市畜牧業發展中心,山東濟寧272000
雞心包積液綜合征又稱雞心包積水-肝炎綜合癥或雞包涵體肝炎,最早于1987年發生在巴基斯坦卡拉奇的安格拉地區,在1年內迅速傳播到巴基斯坦的多數肉仔雞群[1]。該病主要侵害3~5 周齡的肉雞,死亡率達30%,有的雞場死亡率甚至高達80%,可造成比較嚴重的經濟損失。該病是由Ⅰ群禽腺病毒(FAV)引起的雞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但其病毒的血清型有多種,無法確定其主要的致病血清型[2]。FAV 主要侵害雞的肝臟、腎臟、心臟、腺胃,國內關于該病的報道較多,但病理組織學方面的資料不多。本試驗通過對病雞的剖檢及組織切片觀察,詳細分析了本病的大體剖檢變化及組織病理學變化。

圖1 心包積液,心肌松弛
福爾馬林,濃度分別為75%、80%、90%、95%、100%的乙醇溶液,二甲苯,熔點分別為52~54、56~58、58~62 ℃的石蠟,蘇木精,鹽酸,蒸餾水,伊紅染液,中性樹膠。
洛陽某養殖戶送檢病雞,將病死雞進行剖檢,采肝臟、腎臟、心臟和腺胃組織置于15%福爾馬林溶液中固定。制備常規石蠟切片,HE 染色,中性樹脂封片,顯微鏡下觀察病變并拍照記錄。
對病死雞進行剖檢,可見心包積蓄了大量黃褐色液體,心臟腫大松軟,心肌松弛(圖1);肝臟腫大,出現明顯的出血斑和出血點,肝臟邊緣變得鈍圓,有灰白色壞死灶,質脆色淡(圖2);腎腫大,出現花斑腎,質脆,在輸尿管中有大量白色尿酸鹽沉積(圖3);腺胃腺乳頭紅腫,腺胃跟肌胃分界明顯(圖4)。

圖2 肝臟邊緣鈍圓,有灰白色病死灶

圖3 腎腫大,花斑腎,尿酸鹽沉積

圖4 腺乳頭紅腫
將病死雞肝臟、心臟、腎臟、腺胃組織用福爾馬林固定,制作切片進行觀察,發現肝組織淤血,部分肝組織發生壞死,肝小葉、肝索消失(圖5);肝細胞發生脂肪變性,部分細胞胞質溶解呈空網狀,(圖6);腎臟組織界限不清,有炎性細胞浸潤(圖7);部分腎細胞出現壞死,胞核消失,胞質溶解(圖8);心臟組織界限不清,心肌纖維間的間隙增大,心肌纖維呈松弛狀(圖9);心臟組織有炎性細胞浸潤(圖10);腺胃組織深層復管腺與腺小管間界限不清(圖11);有出血現象,部分細胞出現胞核溶解,剩下模糊的胞影(圖12)。

圖5 肝臟的病理變化(HE 10X)

圖6 肝臟的病理變化(HE 40X)

圖7 腎臟的病理變化(HE 10X)

圖8 腎臟的病理變化(HE 40X)

圖9 心臟的病理變化(HE 10X)

圖10 心臟的病理變化(HE 20X)

圖11 腺胃的病理變化(HE 10X)

圖12 腺胃的病理變化(HE 40X)
在該病例中,肝出現腫大壞死,有出血點,并有黃白色壞死灶,心包積液,肝和心同時發生病變可能是造成雞感染雞包涵體肝炎病毒后死亡的原因。目前,研究的成果都表明了該病的病原體是Ⅰ群禽腺病毒,在自然條件下,3~15 周齡的雞感染此病毒發病的較多,成年雞也可感染,但一般沒有可見的臨診癥狀。目前為止,分離到12 個血清型的Ⅰ群禽腺病毒,其中雞腺病毒2 型、3 型、4 型、5 型、8 型等血清型是雞心包積液綜合征的主要病原體[3]。但正是由于該病毒血清型的不確定性,很難對該病進行疫苗上的免疫以及藥物上的治療。養殖過程中只能從它的傳播途徑進行病毒的防控,該病原的傳播方式較多,可以垂直傳播,雛雞可以從攜帶此病毒的母雞體內獲得病原;也可以通過機械方式和污染物在雞群間進行水平傳播和接觸性傳播。病毒通過雞呼吸道和消化道進行排毒,其中病毒在糞便中的滴度較高、因此養殖戶應注意雞舍間的消毒,避免工作用品的混用、糞便的攜帶污染。目前,改善飼養環境,從傳播途徑進行防控成為防治該病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