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政府在土地流轉工作中要保護農民土地產權,因此要明確農民的土地承包權。該文主要分析土地確權和農民土地權益保護理論,明確確權與土地私有化、交易成本、土地流轉之間存在的關聯與區別,并針對土地確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相應解決方法,這對更好理解土地確權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土地確權;農民;土地權益;土地私有化;交易成本;土地流轉
丁海苗. 農村土地確權的思考[J]. 農業工程技術,2020,40(17):9-10.
到2018年年底,經過五年的努力和奮斗,農村地區已經將土地確權工作基本完成。但是在土地確權方面依舊存在一定疑慮,如確權是否造成土地私有化、確權是否造成交易成本上升、確權是否違背初衷阻礙農村流轉土地等。針對這些問題,以實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為基礎,根據馬克思產權理論以及中國農村國情,可以明確農村土地確權與土地私有化的差異。土地確權可以幫助農民流轉土地經營權并保護農民的土地權益,流轉土地在土地確權后應該在農民享有的土地權益以及義務相一致的基礎上開展,農民長久穩定的享有土地承包權,并有獲取合規合法的流轉土地租金的權利和履行保護耕地的義務。堅持流轉土地法規法律一致性,確保農村流轉土地的有序性、規范性及科學性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及振興鄉村的主要動力。
一、確權與土地私有化
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應用,可以有效保障農民所享有的集體土地所有權,保證在土地流轉期間不會失去自己的土地,以此保護農民最基本的土地權益。但目前一些群眾對土地確權沒有準確理解[1],認為土地確權屬于私有化,例如,有人認為土地確權具有一定的私有化嫌疑,能夠確定每一農戶的土地數量和面積;一些人認為農民集體土地是農民實際所有,并且這一情況不會改變,雖然無相關文件規定,但在事實上是認證了農村土地為農民私有。
目前確權進一步明確了農民對土地承包、經營的合法地位,可使用法律權證形式確保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的權利不會流失。農民能夠交易土地經營權和符合法律的的承包權,產生租金收益,也可有一定的經濟補償。此外,不應該進行土地所有權交易,這不符合農村現階段土地確權及流轉土地政策最初的目的。
農村土地確權不是土地私有化的前提,而是對農民權益進行保護,對土地承包權進行重點保護[2],保障土地流轉中不會出現土地丟失的情況。
二、確權與交易成本
原有的產權理論表明,在屬性方面經濟產權有私人產權與公共產權兩種情況。公共產權因公共利益制度安排而產生,私人產權是實現私人利益的制度基礎。產權主體清晰界定是交易前提,交易部分或者是全部產權,若是可以清晰界定產權,那么可以較為簡單地進行交易成本討論。按照利益主體指定產權對象,為達到雙贏目的,雙方會討價還價,從而出現交易成本。農村土地進行確權時,一些人認為存在一定弊端,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確權自身產生交易費用
中國土地面積大,根據官方統計可知,耕地面積在18億畝左右,每畝地確權成本是10元。最初中央財政最小支出大約在180億元,現在財政部已經拿出300億元進行土地確權工作,并且后期依舊要投入大量資金保障工作順利進行。
2、確權后產生交易費用
有的學者認為,農民土地在確權后,農民會加大控制土地的力度,流轉土地的難度會增加,主體間存在博弈情況,意見也難以統一。當農民有確權證時會覺得土地是自己的[3],使得公共利益征收和征用土地難度增加。中國將會從容易征收土地的國家轉變為征收土地難的國家,嚴重阻礙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
3、確權改革不可逆
一些學者認為土地確權這一制度改革是不可逆的,如果有利于農民土地權益保護工作,則是成功的改革;如果阻礙農民的土地權益保護,那么改革將無法達到設定目標,并且沒有機會進行修正彌補,政策存在冒險性,將支出相應改革成本。
三、確權與土地流轉
土地確權任務服務于土地流轉,保障土地流轉中的農民權益,但確權是否可以推動土地流轉,一些學者間存在不同的觀點。農民在確權后可以通過抵押、租賃以及入股等方式加快流轉土地,從而實現了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及生產現代化是主流觀點。有的學者對此觀點存疑,認為有些細碎土地難以耕種,與農業機械化及規模化要求不相符,土地確權會阻礙土地的調整與合并。韓國、日本土地私有化有明晰的產權,但無法實現整合土地及大規模經營農業,無法促進土地流轉,但應堅信土地確權能夠使農民土地權屬更加清晰。市場經濟交易主體更傾向于產權清晰的對象,土地確權有利于流轉土地,是流轉土地的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流轉土地使農民經濟收入增加,流轉土地經營權后,農民能夠獲取地租收益。
落實到實踐中時,可將重心放在農民土地權益方面,遵循市場的經濟規律并尊重農民意愿。土地流轉不應具有行政性和強制性以避免土地確權失去價值和意義,避免和社會主義市場的經濟發展理念不相符。
四、土地確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1、遇到的問題
迫切需要解決農民土地遺留的歷史問題,例如,一些農民的貿易權證和土地合同不完整,這意味著工作組無法確定其土地來源和規模。一些農民對土地權的確定不關注,配合程度低。根據對農村土地所有權問題調查數據的分析可知,許多農民缺乏對土地權利的意識,這極大地影響了他們對土地使用權等土地政策的認識,這將阻礙他們對確權工作的配合,積極性不高,阻礙了土地確權工作的開展。此外,由于工作量大,一些村干部不了解征地工作,難以進行協調,甚至會排斥這一工作的開展。目前很多農村缺乏有效的信息和統計管理,使現階段難以確定土地權屬。
2、解決土地確權問題的措施
工作人員必須準確認識農村土地權并保護農民的土地權,并立即糾正第二輪承包中留下的問題,例如,土地面積不準確。土地確權證是農民權利的長期證明,要避免登記錯誤。農民在確認土地所有權時必須準確記錄信息,及時對錯誤信息進行修改,避免產生農民土地糾紛,保護農民土地權益。
五、結語
土地確權的目標主要是盤活農民的土地資產,使農民通過土地經營提升收入,推動農業發展更具現代化及規模化。樹立良好的目標并在其指引下,將農村土地確權后續保障工作進一步做好,有利于為現階段農村土地流轉以及后期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良好服務。
參考文獻
[1] 龔 玫. 土地確權與農民土地權益保護[J]. 農業工程技術,2019,39(20):7+11.
[2] 羅玉輝,張 暉. 土地確權與農民土地權益保護的理論思考[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9(03):18-24.
[3] 聶洪輝. 土地確權與新生代農民工土地權益保護[J]. 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7(01):9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