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是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永安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領導重視、部門配合,同時積極宣傳、擴大影響,做到創新培訓模式、精選培訓內容、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與教學管理,使農民整體收入水平提高,解決了新型職業農民貸款難問題,提升了農民的綜合素質,促進了成果轉化,樹立了示范典型,建立了示范基地,受到了學員的肯定。在培訓中創新了培育模式,因需施教,健全培育體系,構建長效激勵機制,提高政策扶持的針對性,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保障。
關鍵詞: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貸款;成果轉化;激勵機制;福建;經驗
鄧春愛. 福建永安市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做法、成效與經驗[J]. 農業工程技術,2020,40(17):16+18.
為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永安市農業農村局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著力探索出一條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子。
一、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基本情況
永安市有著“盛世桃源、心靈永安”的美譽,持續保持全省縣域經濟實力“十強”縣(市)。隨著城市經濟的高速發展,農村經濟發展也走上了快車道,2018年永安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867元,提高幅度較大。農民希望發展具有特色的新型農業生產方式,永安農業農村局拓寬思路,率先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自2014年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試點以來,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大培訓力度,截至目前,全市累計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2623人,認定新型職業農民803人。
二、主要做法
1、領導重視、部門配合
永安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長為組長,農業、供銷、團市委、信用社、保險等8個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掛靠市農業農村局,負責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日常工作。
2、宣傳發動、擴大影響
進村入戶入社進行調查摸底,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微信群開展培訓工作。通過科技下鄉、農業網站等宣傳媒體,宣傳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認定工作動態及成效,不斷擴大影響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3、創新培訓模式、提高參訓積極性
實行“分段式、重實訓、啟發式”培育模式,根據培訓對象不同分類分產業開展培訓,做到“一班一案”,推行送教下鄉、田間現場輔導等培訓模式,提高參與性、互動性和實踐性。
4、精選培訓內容、合理設置課程
根據全市農業發展實際制定培訓內容。開班前先對農民實際要求開展摸底調查,制定針對性較強的培訓計劃。課程設置符合培訓學員生產特點和學習規律,以培訓產業技術為主,普及農村信息化技術應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惠農政策、相關法律法規等課程,增加農業品牌認證、電商技術、手機APP軟件應用、云上智農、生態農業等內容。
5、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培訓滿意度
選擇專業理論知識扎實,生產實踐能力強,熟悉現代信息技術,能進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教學和培訓,能幫助農民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教學能手作為培訓老師。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師資庫建設與管理,建立一支由職業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各級農技推廣骨干以及鄉土專家等多層次各專業人員組成的師資隊伍。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老師,他們各有優勢,通過發揮老師的作用來引導、啟發學員,讓他們更直觀地接受新知識、新理念,提高培訓效果。培訓完成后,按要求及時將培訓信息錄入新型職業農民信息管理系統,并按上級要求組織學員開展評價,平均參評學員達85%以上,評價滿意度在4.5分以上。
6、加強教學管理、提高參訓質量
按照“一班一案“的要求,培訓班基本做到“一班一案”開班。培訓班采取理論集中授課與田間現場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教學,課堂采取多媒體教學、老師面授、老師答疑、學員交流等多種形式,課件做到有文字、有圖片,教學內容通俗易懂。各班次成立了班委會,進行考勤登記。培訓結束進行考試,成績合格者發放培訓證書。同時每期課程結束后進行滿意度調查,通過云上智農開展教學評價,通過調查為做好下一期的培訓奠定基礎,逐步提高培訓質量。
三、取得成效
永安市按照“科教興農、人才強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的總體要求,通過超前謀劃、科學組織,本著“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強化專業培訓。近年來,永安市培育的新型職業農民在示范帶動農戶、推進發展現代農業中發揮積極作用。
1、農民整體收入水平提高
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向好態勢,2018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取得近幾年最好成績,達到55.04億元,同比增長4.9%,位列三明市第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67元,同比增長9.1%,位列三明市第七。
2、解決新型職業農民貸款難問題
永安農行已為新型職業農民開通免擔保貸款業務,采取線上線下快速授信放款。截至2018年底,已為新型職業農民辦理快農貸1000多萬元,有效解決了農民“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3、加強培訓,提升綜合素質
通過開展培訓,采用講授式、引導式、指導服務式等農民群眾易于接受的培訓形式,采取集中授課與進村入戶、理論培訓與田間現場指導相結合的方式讓農民更容易接受新知識、新技術,全面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綜合素質,實現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從經驗型向知識型轉變,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人才支撐。
4、強化推廣,促進成果轉化
以生產高效、綠色安全農產品為目標,重點向農民傳授科學施肥、無公害栽培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等知識,推廣了8項主要技術,主推技術到位率達95%;使群眾基本掌握了技術要領,進一步穩定了全市糧食生產,同時,蔬菜、水果產業得到穩步發展,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5、突出重點,樹立示范典型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斷發展,至2018年底全市有規模農業企業116家,評定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5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13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運作更加規范,共推薦12個合作社(農場)參加各級評選(其中三明市示范社3個、示范場2個,省級示范場3個、示范社3個,申報國家級示范社1個)。同時,還培養了一批農民科技致富帶頭人和示范戶,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新一代的生力軍。以貢川鎮龍大村蔬菜種植營銷大戶周詩山、西洋鎮種果營銷大戶詹玉卿、小陶鎮新寨村果蔬營銷大戶朱中良等為代表的一批農村致富帶頭人,在影響帶動群眾共同致富上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服務作用。2017年,永安市西洋鎮詹玉卿、槐南鎮羅生娣、大湖鎮洪桂賢入選福建省百名新型職業農民典型,其中詹玉卿還獲評“福建省第三批優秀農村實用人才”,獲獎勵補助金10萬元,成為永安市新型職業農民杰出代表。
6、學習借鑒,建立示范基地
利用新型職業農民生產基地為基層農技人員、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學員、廣大農戶提供參觀學習場所,為農戶學習新技術提供借鑒。如永安市新型職業農民馮洪龍申辦的家庭農場通過流轉復墾土地110多畝種植優質稻再生稻,成為小陶鎮水稻種植大戶;該基地已建立成為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科技示范基地,為穩定糧食生產起到積極示范作用。曹遠鎮新型職業農民張仕濱牽頭組建永安市綠豐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資金人民幣636萬元,發展社員110人,建立蔬菜生產基地3700畝,以“合作+基地+農戶”模式帶動1200多農戶種植蔬菜,戶均增收1萬多元,對蔬菜基地的貧困戶采取“產業扶貧、掛包幫扶”方式幫助10戶貧困戶脫貧。
7、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受到學員的肯定
學員們普遍認為培訓內容針對性強、教師講課水平較高、方式方法靈活多樣、管理規范、服務到位,多數學員對培訓工作給予高度好評。云上智農評價系統顯示,學員對培訓滿意度高達4.5分以上。多數學員認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是實實在在為農民服務,讓農民得實惠的一項政策,充分體現黨中央對“三農”工作高度重視。
四、經驗啟示
1、健全培育體系,整合培訓資源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一個系統工程,要以農業農村部門為主,建立政府、行業、產業、高校多方參與的培育體系,整合各類社會資源,建立一支各類各專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師資隊伍,滿足新型職業農民各專業培訓需要。
2、創新培育模式,因需施教
培訓前開展摸底調查,根據農民需求制定合理培訓計劃,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結合當地產業特點、生產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合理設置培訓課程和教材,培訓形式由純理論“課堂式培訓”改為“理論課堂+現場輔導+參觀學習”教學模式,提升培訓效果。
3、構建長效激勵機制,提高政策扶持的針對性
目前國家制定的農業補貼政策多是普惠性的,沒有專門針對新型職業農民制定相應的激勵性政策,如創業資助、農業生產風險保障、養老保險、醫療保障等。因些,建議建立嚴格的職業資格準入制度,使有能力的農民真正享受到新型職業農民這個身份所帶來的便利和優惠。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開展,把發展現代農業的新理念、新品種、新模式、新技術和助農增收的新政策、新法規及時傳授給農民,提高農民科學種養和增收致富能力,帶動農業結構調整,促進了“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發展,探索出一條適合農民致富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