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 王善武
摘要:在水產養殖產業向著集約化規模化生產發展過程中,由于很多養殖戶不科學的養殖行為,對水體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水體環境生態平衡遭受嚴重破壞,資源利用效率逐漸下降,新型水產生態養殖模式亟需構建,養殖管理制度有待加強。在水產生態養殖中要構建生態漁業養殖技術體系,對生態養殖規劃進行全局性和戰略性布局,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完善生態養殖管理體系,強化技術投入,不斷加強生態漁業的推廣應用,確保水產品的科學供給,增加養殖戶的經濟效益,保證水域生態環境。
關鍵詞:生態漁業;生產養殖模式;集約化;水域環境;生態平衡;管理體系
王 曉,王善武. 生態漁業養殖產業面臨的問題、技術體系與發展思路[J]. 農業工程技術,2020,40(17):17-18.
生態漁業是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所誕生的一種漁業生產模式,將水產養殖和生態環境保護有效結合,兩者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利用,構建了一套有機結合的良性循環生產體系。生態漁業作為未來水產養殖的發展趨勢和發展主要方向,能夠為社會大眾提供綠色安全無污染的水產產品,同時還能夠保證水體安全。
一、水產養殖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集約化水產養殖使得水域環境逐漸惡化
集約化規模化養殖產業,雖然能夠帶來更高的經濟收入,但是過大的養殖密度會使水產動物之間相互接觸爭斗,使水產動物體表存在大量損傷,給致病原提供侵染機會。高密度養殖模式下,水產動物的排泄量超過了水體的可凈化能力,使水質破壞,水體的溶氧量顯著下降,有毒有害物質含量顯著增加,加速了水產動物發病死亡。
2、水產養殖發展與環境資源矛盾不斷加劇
現階段,水產養殖產業的快速發展是以犧牲水域環境為代價,以消耗資源換取產量,粗放式的生產模式造成了水域環境嚴重失衡,生態環境惡化問題不斷凸顯,養殖和工業用地之間的矛盾日趨凸顯。如果不能在短時間轉變傳統生產模式,實現資源的高效科學利用,將會對整個水產養殖產業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
3、新型水產生態養殖模式亟需構建
目前在水產養殖模式的整體布局和養殖容量的控制方面,還缺乏科學有效的政策調控和養殖規劃,很多養殖戶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與養殖規模,水產品種搭配不合理,養殖方式比較單一,水域環境利用率較低,使水產動物生活環境受到影響。養殖戶對水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重視程度不高,養殖水域超容量開發,忽視了水域環境的保護,水產布局不合理浪費了大量的水域空間[1]。
4、水產養殖管理制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水產養殖產業發展過程中,有關部門主要通過水域使用證和養殖許可證發放進行有效管理,相關的水產養殖戶在獲得上述兩個證件之后,可以在確權的水域當中從事養殖活動。但是在水產養殖過程中,以上證件對于養殖密度、養殖結構和養殖產業布局并沒有有效的限制和明確規定。在早期的水產養殖產業發展過程中,上述兩個證明能夠有效促進水產養殖產業的發展。但是最近幾年隨著水產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養殖空間不斷向著縱深化方向拓展,單位水體面積內的水產動物養殖數量顯著增多,加重了水體環境污染,使得整個水環境質量顯著下降,造成多種傳染性疾病頻發,水產品質量難以保證,會存在藥物殘留或帶病的情況。
二、構建生態漁業養殖技術體系
1、構建生態平衡的水域養殖技術體系
在發展水產養殖產業之前,應該充分研究和完善生態容量、養殖容量與環境容量評估技術[1],要進一步摸清本地區主要水域環境的承載能力、養殖潛力以及開發潛力。要始終堅持以生態養殖、科學利用、資源高效配置為出發點,以健康養殖為核心目標,結合地區的生產養殖現狀,開發出不同類型的漁業養殖方式與養殖模式,保證水產養殖向著多層次、深層化方向轉變。
要重點研發基于生態系統自主修復為主的生態漁業和水資源保護協同養殖技術體系,研發重點加強水產種質資源保護、本地優質水產繁殖、水生態環境修復重建、生態水位調控、經濟魚類繁殖以及評價管理等多方面的技術。在發展水產養殖產業過程中,還應該做好天然漁業資源的有效保護和有效繁殖,確保兩者之間能夠協同發展。
2、構建完善的設施養殖技術體系
在深水水產養殖產業發展過程中,要進一步探索深水水域抗風浪養殖系統和相關配套技術措施,構建養殖水域生態環境監測和災害預警、預報系統,構建完善的封閉循環水氧系統。通過研發各項關鍵技術和技術集成[2],確保整個水產養殖向著高效節約、生態安全方向轉變,并能夠形成完善的技術管理體系。
3、構建池塘友好型的養殖技術體系
在發展池塘水產養殖產業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區域水環境的承載能力,加快研究區域環境友好型水產養殖技術,深入研究水產動物營養動力學相關知識[3],研發出利用效率更高的飼料,以此來提高養殖效益,降低成本投入,構建多層次綜合化的水產養殖技術系統。此外,還應加快研發集約化養殖條件下污染控制與環境修復技術。
三、生態漁業養殖生產模式發展思路
1、明確生態養殖規劃全局性和戰略性布局
在生態漁業養殖產業發展過程中,應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堅持以生態養殖為目標,以水域環境的生物承載能力為主要依據,以科學技術為主要支撐,加快先進科學技術和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轉變傳統養殖模式和養殖理念。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應該結合水體環境的實際情況,確立不同水產養殖區域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持續高效地開展水產養殖規劃工作。
2、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生態漁業的前提保證。一方面應該結合產業發展實際,著力開展水產養殖基礎設施和支持體系普查、檢查工作,全面摸清地區水產養殖業的基本現狀和發展趨勢,為制定生態養殖業的發展規劃提供科學依據。針對現階段水產養殖過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突出問題,應該持續開展標準化池塘改造建設,保證有專項資金投入,并結合地區的水域環境開展標準化養殖升級改造項目,穩定池塘養殖總產量,保證水產品質量合格,提高名優特水產品的所占比例,切實發揮水域環境的生產能力。
3、完善生態水產養殖管理體系
在生態水產養殖產業發展過程中,應該以生態系統養殖理論為出發點,對養殖許可證核實與使用證明的發放進行有效管理,對相關管理制度作出進一步的調整。將由農業農村部門負責發放養殖許可證、水產部門負責發放水域許可證的兩部門管理方式,逐漸轉變成由一個部門統一管理。
在證件發放之前,相關科研部門應該對養殖戶申請養殖的水域環境進行科學的環境評價,進一步掌握水域環境的具體容納量和承載能力。政府部門要依據科研機構的具體評估結果,在養殖許可證上明確規定水產動物的養殖種類、養殖密度和所選擇的養殖方式,避免養殖戶出現隨意增加養殖密度的不合理行為,確保水產養殖向著健康可持續化方向發展。
4、強化技術投入
在農業農村部門生產技術體系進一步支持的基礎上,要加快現代漁業產業技術體系的建設。地方政府部門應該增強對漁業產業技術體系的支持力度與扶持力度,進一步擴大水產養殖品種,為水產養殖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與資金支撐,依托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水產養殖產業生態化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水產養殖產業勢必會向著生態安全可持續化方向轉變,生態漁業的深入研究會使水產養殖生產更加穩定,實現可持續性生產,對水域環境的利用更加合理,有效減少污染。同時,先進的綠色安全生態養殖技術能夠在基層地區得以推廣應用,確保養殖結構更加合理,設計更加科學。在生態漁業建設過程中,科技手段應用會實現多方面的創新發展,各項制度得到進一步的更新和完善,技術含量進一步提高,從而實現漁業養殖領域新技術、新成果的研發和快速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依托優勢 突出特色 大力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J]. 吉林農業,2019(06):10-11.
[2] 張建強,周 瑋. 大連海洋生態漁業發展策略研究[J]. 中國水產,2018(07):57-61.
[3] 孫慶禮. 寧夏生態漁業發展淺析[J]. 漁業致富指南,2017(14):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