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錦州市下屬義縣擁有一百多萬畝草原,適合大力發展畜牧業。但由于生態被破壞,草地出現了退化問題,同時生產方式落后,畜牧技術推廣難,管理水平也比較滯后,導致產業化水平較低。要加強畜牧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加大推廣力度,同時加強生態保護,確保畜草平衡,還要建立科技入戶機制,推行良種繁育,全面加快草原基礎建設步伐,在政府扶持下形成規模化畜牧產業,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草地;畜牧業;生態保護;畜草平衡;良種繁育;產業化;規模化
王德智. 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與建議[J]. 農業工程技術,2020,40(17):19+23.
錦州是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開放城市,義縣是錦州轄區內重要的農業和畜牧業大縣,地屬陰山山脈的余脈,南北綿延近百里,素有綠色寶庫之稱,是國家重要的細毛羊發展基地。通過科學合理開發和利用草地,大力發展草地畜牧業,是實現農民增產增收的主要途徑。但隨著氣候變化、自然資源、生產經營方式、生態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草地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面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本文就制約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建議,以供參考。
一、制約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1、生態破壞造成的草地退化
造成草地退化的原因主要是三方面,一是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不合理的開墾、濫牧以及不合理的載畜量造成的草地退化;二是自然條件因素的影響,如全球氣候變暖、干旱以及病蟲害等客觀原因造成的草地退化[1];三是草地資源配置、所屬產權權限不清、家庭分散經營生產力不夠導致的草地管理不善,種種問題都不利于規模化的承包經營與管理。
2、生產方式落后,畜牧技術推廣難
由于家庭分散經營的存在,一些養殖戶受自身知識水平不高以及資訊信息獲取滯后的限制,接受新觀念的意識有限,在畜牧的養殖上,還在延用傳統落后的畜牧生產方式。目前大部分畜群結構不合理,一味的追求眼前的短期利益,對于引進良種的意愿不強,導致種畜的供種能力不足,后期不得不從其他渠道購買仔苗,無形中造成了安全隱患。同時,多數農民法制觀念淡薄,對禽畜養殖的糞便處理與病死禽畜的尸體處理隨意化,導致畜禽糞污以及病死畜禽尸體污染日趨嚴重,嚴重影響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另外,畜牧技術推廣難除受農民自身意識與知識水平的限制外,基層畜牧技術人員專業水平低、福利待遇低、編制無保障以及科技推廣經費投入低等問題也加重了畜牧技術推廣與普及的難度,導致當地畜牧業技術支撐體系薄弱,無法發揮預期的作用。
3、管理滯后,產業化水平低
由于缺乏龍頭型企業,導致畜牧業產業化程度不足,各養殖戶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上游牧草由于管理不善,產量低下,導致飼料資源不足;后期的屠宰加工的能力也有限,無法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受市場需求與經營方式的影響,部門間缺乏有效的協調聯動機制,科技投入不足,項目發展滯后,不能爭取到有效的政策及金融信貸支持,導致畜牧業管理流于形式,發揮不出應有的效果。
二、促進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1、加強畜牧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畜牧業是專業性實踐性相當強的行業,技術人才專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科技與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新時代下,要積極結合時代特征下的畜牧業發展實際,高度重視對專業人才的引進,培養學科和技術的帶頭人。畜牧行業協會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講座及技術交流,并對農牧民定期開展相關的養殖技能培訓。
要以人為本,切實解決專業工作者的實際問題,建立健全規范的人事制度、考核制度及各種獎罰機制等,增強工作人員的責任感、服務意識和掌握新觀念、新方法與技巧的自覺性。通過精神與物質上的雙重激勵來充分調動起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全面提升畜牧業專業團隊的專業能力。
2、加強生態保護,確保畜草平衡
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綠色生態的屏障保護,地方政府要加大對生態保護的宣傳,堅決打擊人為破壞。要建立穩定、優質的人工草地基地,不斷增加人工草地的面積,同時積極參考或借鑒國內外的成功案例進行人工草地的建設,以緩解畜牧業發展和草地供應不足的矛盾。同時,要結合植被與土壤情況對退化草地進行恢復重建,對割草地與放牧地進行統籌規劃安排[2],對載畜量進行科學規范,建設人工草地,引進優質高產的飼草料品種,確保畜草平衡。
3、建立科技入戶機制,推行良種繁育
首先要轉變傳統落后的養殖觀念,加大科技入戶機制的推廣,重點推廣高產技術、糞便無害化處理技術以及標準化生產技術[3]。對細毛羊、山羊等進行品種改良,推行良種繁育,調整畜群結構,根據當前的市場需求科學合理的布局牲畜種群,改變傳統的以數量取勝的養殖觀念,向效益型、生態型畜牧業轉型。
4、全面加快草原基礎建設步伐
為了促進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要從源頭解決問題,良好的草地環境是規模化發展牲畜的重要前提,加快草原基礎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具體可從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大力改善養殖戶的生活條件,讓他們有充裕的資金投入草地治理,提高草地的產草能力;二是加強對人工草地、人畜飲水、水利設施的資金投入,對草地的防火設備進行更新,提高其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三是要提高落后的生產方式及生活水平,為草地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支撐;四是提高養殖戶的意識,引導他們用知識武裝頭腦,對國家的相關政策進行正確解讀,幫助他們用更長遠的目光來發展畜牧養殖業;五是完善草業的技術服務體系,呼吁廣大牧民投入到保護草地的活動中來,努力保護草原,使草產業興起,建立一個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草原生態系統,使經濟與生態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實現經濟與生態共贏。
5、加大政策扶持,形成規模化畜牧產業
為鼓勵農牧民的養殖積極性,要出臺相應的利好政策,加大對人工草地建植補貼、良種繁改補貼、幼畜補貼、牧業技術直補等補貼力度;同時積極調整稅費和信貸政策,支持農牧民規模化、集約化飼養。通過實施小區帶動,壯大養殖規模,走“小區+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路子,帶動千家萬戶發展畜牧養殖業。還可以發揮大戶的拉動示范作用,引導和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4]。通過成立農村經濟合作社、土地入股基地帶動模式、“公司+養殖協會+農戶”模式、集體轉產模式等,解決技術、資金、經營、服務等方面的問題,進一步形成產業規模化,打造畜牧品牌。
三、結語
為了更好的滿足社會發展以及經濟發展的各項需求,推進和增強草地生態畜牧業的發展,就必須制定科學的畜牧業發展藍圖,不斷創新和優化草地管理的理念,建立科學全面的指標體系與目標指引,明確畜牧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關系。以科學的方法和工作思路為前提,提出合理化的建議。通過優化畜牧業生產模式,加強草地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合理開發與保護自然資源,改善畜牧業生產條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畜牧業與自然、生態、環境、資源相協調,保障畜牧業持續、穩定發展,切實提高農牧民收入和生活質量,使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趨于統一化。
參考文獻
[1] 董秀蘭. 試析草原生態保護及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對策[J]. 中國畜禽種業,2019,15(5):12.
[2] 剛永和,張海博. 燕麥在青海高寒地區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 草原與草業,2019(3):12-15.
[3] 李 娜,王后福,王淑玲,等. 加強草原生態系統建設實現綠色畜牧業發展[J]. 牧草飼料,2019(5):160-161.
[4] 楊文明. 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J]. 畜禽養殖,2017(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