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麥是全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種植技術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山東省濰坊市的地理環境特征適宜小麥的生長。該文分析了濰坊市小麥的生長發育規律與高產影響因素,并對小麥藥劑拌種、土壤處理、除草以及水肥管理等高產種植技術進行詳細介紹,希望進一步優化改良傳統小麥種植技術,為今后小麥種植的高產、穩產以及綠色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關鍵詞:小麥;高產;種植技術
王愛秋. 山東濰坊市小麥高產種植技術要點[J]. 農業工程技術,2020,40(17):57-58.
當前農業結構改革不斷深化,先進的小麥高產種植技術越來越多得到使用。基于當地氣候環境的前提下,小麥高產種植技術開始在全國各地落地生根,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對保障糧食安全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一、小麥生長發育規律
小麥的生長發育規律,即小麥種子發芽到產生新成熟麥種的過程。可以劃分為出苗期、三葉期、分葉期、起身期、拔節期、孕穗期、抽穗期、開花期以及結果期等部分。山東省濰坊市的冬小麥還有著返青期和越冬期這兩個特殊時期。
山東省濰坊市氣候環境較為適宜小麥種植,只要農戶選擇適應能力優秀的品種,在保水能力較好的土壤播種,小麥即可保持較高的產量,對于化肥的需求量相對較低。在小麥的生長發育期,土壤水分含量應保持在70%左右;在小麥苗期和抽穗期,土壤水分含量應控制在75%左右,這樣能夠保障小麥生長過程中水分充足,提升小麥產量[1]。
二、小麥高產的影響因素
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在世界范圍內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因此糧食安全逐漸成為了國家重點關注的問題。作為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小麥的產量是衡量全國農業發展情況的重要指標。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盡管全國農業生產環境越來越好,但是仍存在大量制約因素,對小麥的質量和產量造成影響。如選種錯誤,導致所選小麥品種不適合在當地生長;還有病蟲害因素以及保質技術在使用的過程中沒有考慮氣候環境特點等。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合理使用生物手段、化學手段以及所掌握的自然資源開展小麥種植,對實現小麥豐收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
從目前全國小麥病蟲害防治情況看,仍然以農藥防治為主,雖然能夠迅速取得效果,但是過高的農藥殘留將會對消費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脅。應發展綠色農業,使用一些更加先進的小麥高產種植技術,來提升小麥的產量和安全性。
三、山東省濰坊市小麥高產種植技術要點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不斷推進,小麥的種植技術也需要優化改進,對現有的理念不斷創新,改變農業農村部門工作人員職能,合理引進先進的小麥高產種植技術,并基于當地氣候環境特征進行改良,提升農民的技術水平,由此提升小麥產量,保障糧食安全。
1、藥劑拌種技術
藥劑拌種可防治小麥病蟲害,在藥劑拌種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農戶必須對需要進行拌種的麥種進行稱重,以此確定藥劑的使用量和用量水,然后混合攪拌均勻。藥劑必須根據使用方法科學適量,如果用量過少無法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如果使用量過大,將可能對麥種的生長發育造成負面影響。另外,為了防止藥物在拌種的過程中因為濃度過高對麥種造成損害,應盡量選擇干拌并避免悶種,最大程度保證麥種的成活率和優質率[2]。
第二,合理選擇拌種藥劑。在山東省濰坊市,最常見的小麥病蟲害為地下蟲害和小麥苗紋枯病。在播種前,農戶需要把濃度為2.5%的適樂時種衣劑10 mL,加0.5 kg水和10 kg麥種攪拌均勻。拌種后再種植,地下蟲害對小麥造成危害的幾率將會大幅度降低。
第三,在使用藥劑拌種技術時,必須要遵循隨拌隨播的原則,經過拌種處理后的小麥種不能長時間存放。例如:殺蟲劑和小麥拌種處理后,在進行2 h悶種之后,必須要在6 h以內進行播種,即麥種充分吸收藥物成分之后就應播種,其間不得對麥種進行暴曬,這樣可能導致藥效消失。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藥劑使用方法不同,要根據使用說明科學使用。
第四,為了提升當地農民對拌種作業的重視程度,農業農村部門除了需要下鄉對農戶進行指導,還可以通過廣電網絡、微信公眾號、多媒體等多種方式進行宣傳。可拍攝拌種操作的相關記錄片,讓農民足不出戶即可通過手機、電視、電腦等平臺學習拌種技術,并在專業技術論壇解答農民在小麥種植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提升小麥產量。
2、土壤處理技術
因為本土傳染病等因素的影響,有些先進的小麥高產種植技術在山東省濰坊市并不是絕對適用,所以有必要對這些技術進行本土化改良。農業技術人員對種植技術長期不懈的研究得出了一套完善的、適合當地小麥農作物種植的種植技術。按照小麥病蟲害在當地的危害情況,可選用3%的新硫酸顆粒劑進行播撒,對于有效防范當地病蟲害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3]。
在相關技術進行本土改良并且成熟之后,農業技術人員可通過信息化技術,在互聯網論壇、微信公眾號上發布土壤處理的實際操作視頻,種植戶只需要按照視頻演示的內容進行操作,即可達到理想的效果。廣大農戶對這種方法評價較好,同時有效解決了基層農業農村部門人手不足的問題,彰顯了信息化技術的傳播能力與效果。
3、除草技術
除草環節,即使用化學除草劑或者除草機械設備清除田間雜草。結合當地情況,在使用化學除草劑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在進行化學除草之前,農戶需要先進行土地平整作業,若地面不平整,會增加化學除草劑的噴灑量,增大不必要的開支。第二,需要對土地面積和雜草整體密度進行評估,保障用藥量科學合理,達到理想的除草效果。第三,建議在雜草普遍處于幼苗期狀態時進行除草作業,這樣能夠達到最為理想的除草效果,并且能夠有效降低除草作業的整體成本。第四,建議在晴朗無風的氣候環境下,最好是雨后初晴的氣候環境下開展除草作業。此時地面潮濕,藥物流動性較強,藥效的作用將會得到顯著提升。若在播種期內長期未下雨,則可配合噴灌進行除草施藥,以增強藥物的流動性。
結合山東省濰坊市安丘市當地的實際情況,所配置的除草劑主要采用200 g/L氯氟吡氧乙酸50-70 mL/畝+30 kg水噴灑進行除草;若田間存在較多禾本科雜草,建議使用6.9%的禾草靈50 mL/畝+30 kg水噴灑清除雜草。
在山東省濰坊市,不同農戶的農田當中可能存在有不同類型的雜草。在濰坊市的每個村都建有信息服務站,農戶只需要將自己田間的常見雜草拍照上傳到服務站點,在24 h之內就會有專業的農業技術人員根據雜草種類給出有針對性的除草劑及其配置方法,幫助農戶解決除草環節配藥困難的問題。
4、麥田田間管理技術
小麥返青拔節后的病蟲害防治工作是小麥田間管理中的重點。在這一時期,常發生枯紋病、條銹病等小麥常見疾病,建議采用15%三唑酮80 g/畝來對此類病害進行防治。在小麥的旺長期,尤其是每年的3月1日-15日,可以噴灑25%的助壯素。若此時雨水較多,還要做好麥田的赤霉病防治工作,采取預防為主的防控策略,努力提升小麥產量。為了有效幫助農戶開展麥田的田間管理,農戶可以通過基層農村信息服務站,及時匯報麥田的各種突發狀況,信息服務站將會在第一時間與農戶取得聯系,指導農戶做好田間管理,保障麥田高產。
四、結語
基層農業農村部門應當努力借鑒全球范圍內的先進小麥種植技術,基于本土特點進行改良。在實現增產的情況下,向農戶進行推廣種植,以此來提升小麥的產量。
參考文獻
[1] 喬祥梅,于亞雄,王志偉,等. 抗旱高產小麥新品種云麥77的選育過程及栽培技術[J]. 現代農業科技,2020(10):20-21+27.
[2] 余 萍. 關于小麥合理高產栽培與綠色防控技術研究[J]. 農家參謀,2020(14):95.
[3] 田 強. 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探析[J]. 農家參謀,2020(1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