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董云波
摘要:玉米是元江縣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占全年糧食種植面積的42.7%。近幾年由于農村勞動力大量輸出,玉米種植區普遍存在勞動力缺乏、栽培管理粗放、病蟲害防治不及時等問題,導致全縣玉米單產偏低。為提高玉米單產,篩選出適合元江縣栽培的玉米品種與配套栽培技術,進行了大量試驗,總結出良種選擇、適時播種、合理密植、及時間苗與定苗、出苗后地膜覆蓋、測土配方施肥以及主要病蟲害防治等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要點,以全面提升玉米綜合生產能力。
關健詞: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密植;地膜覆蓋;測土配方;元江縣
張 倩,董云波. 云南元江縣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 農業工程技術,2020,40(17):60.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中南部,介于北緯23°19′-23°55′,東經101°39′-102°22′之間,總面積2858 km2。其中山區面積2766.54 km2,壩區面積91.46 km2。最高點海拔(阿波列山)為2580 m,最低點海拔(小河垤)為327 m,相對高差達2253 m,跨越了熱帶、亞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寒帶五個氣候類型。為篩選出適宜元江縣不同生態區域和氣候類型的玉米新品種及配套的高產栽培技術,分析并綜合各方面的玉米種植技術信息,總結出以下栽培技術要點。
一、良種選擇
通過大量品種試驗,篩選出適宜元江縣不同生態區域和氣候類型的雜交玉米主推品種:迪卡007、青青500、迪玉2號、云瑞8號、云瑞6號、貴單10號、紅單6號、地沃1號、足單707、雅玉88等,并同時進行試驗、示范和推廣,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二、適時播種
根據元江縣海拔和生產條件,因地制宜,確定最佳播種期。江西片區哀牢山山脈雨水豐盈,土壤濕度大,玉米出苗基本沒問題,一般以4月下旬、5月上旬播種為宜;江東片區干旱、缺水,是玉米生產的最大障礙因素,一般應等透雨(一次性降水達30 mm)后播種,以確保一次性全苗,播種期以5月下旬-6月上旬為好。在大田播種的同時,選擇有一定水源條件的地方,采取集中育苗方式,準備適當的預備苗用于補苗移栽。
三、合理密植
采用寬窄行種植,規格為大行80 cm,小行40 cm,株距45 cm,留2株。根據品種特性合理密植,畝種植密度為4500-5000株。
四、及時間苗、定苗,保證壯苗
玉米出苗后3葉期及時進行間苗或補苗,4-5葉期定苗,確保每塘留2株。定苗后及時追施提苗肥,以培育壯苗,保證苗勻、苗全、苗齊。
五、出苗后覆蓋地膜
玉米地膜覆蓋具有保溫、保濕、抑制雜草及增產的明顯效果,過去玉米地膜覆蓋一般是先播種后蓋膜,該法不及時破膜引苗,往往出現燒苗、死苗情況。為確保安全,變為玉米播種出苗、間苗、施肥培土后進行蓋膜。蓋膜前結合施肥培土既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又提高覆膜效果。
六、科學施肥
在肥水管理上以促為主,重施基肥,追肥時遵循前輕后重的原則。播種時畝施農家肥1000 kg、玉米專用復合肥(8:4:13) 15 kg、普鈣50 kg作基肥;出苗后4-5葉期畝施尿素5 kg作提苗肥;6-7葉期畝施尿素10 kg作拔節肥;8-10葉期畝施尿素20 kg作穗肥;灌漿結實期畝用0.5 kg磷酸二氫鉀兌水150 kg,葉面噴施作粒肥。
七、玉米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
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措施,重點做好玉米灰斑病、銹病、穗腐病、玉米螟、草地貪夜蛾等玉米主要病蟲害的防治。
1、玉米灰斑病
(1)農業防治
播種時施足底肥,及時追肥,防止后期脫肥;合理密植,降低田間濕度;發病初期摘除下部老葉、病葉,減少再侵染菌源。
(2)藥劑防治
玉米小喇叭口、大喇叭口及抽雄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等噴霧。
2、玉米銹病
(1)農業防治
采用配方施肥,增施磷鉀肥,避免偏施氮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玉米收獲后收集并燒毀病株殘體,以減少侵染源。
(2)藥劑防治
在發病初期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或20%萎銹靈乳油400倍液噴霧。
3、玉米穗腐病
(1)農業防治
充分利用抗(耐)病品種,選用往年發病較輕、玉米穗苞葉長而緊密的品種。適時早播,成熟期盡可能避開多雨季節。成熟及時采收,剝掉苞葉,防雨淋濕受潮,及早脫粒曬干,防霉變。
(2)藥劑防治
大喇叭口期,用50%辛硫磷和細土按1:100配成粒劑,每株灌心2 g,用于防治玉米螟;用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20%井岡霉素可濕性粉劑制成藥土點心,用于防治病菌侵染葉鞘和莖稈;抽穗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重點噴果穗及下部莖葉,每隔7天噴1次,連續防治2-3次。
4、玉米螟
(1)農業防治
處理越冬寄主秸桿,在春季越冬幼蟲化蛹、羽化前處理完畢。
(2)化學防治
玉米大喇叭口期畝用3%辛硫磷顆粒劑拌細砂5-6 kg,點施于玉米心葉。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或穗期,蟲穗率達10%時要立即畝用50%鋅硫磷乳油75-100 g、20%滅幼脲3號懸浮劑500-1000倍液或菊酯類農藥40-60 g,兌水40 kg均勻噴霧。
5、草地貪夜蛾
(1)生物防治與物理防治
生態調控及天敵保護利用。與非禾本科作物間作套種,保護農田自然環境中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敵,發揮生物多樣性的自然控制優勢,形成生態阻截帶。
成蟲誘殺技術。成蟲發生期,集中連片使用殺蟲燈誘殺;或者使用性誘劑每畝1個集中誘殺,注意及時更換誘芯;也可搭配使用食誘劑提升防治效果。
幼蟲防治技術。抓住低齡幼蟲的防控最佳時期,施藥時間最好選擇在清晨或者傍晚,注意噴灑在玉米心葉、雄穗和雌穗等部位。
(2)化學防治
在卵孵化初期選擇蘇云金桿菌、白僵菌、綠僵菌以及多殺菌素、印楝素等生物農藥噴施。當玉米田蟲口密度達到10頭/百株時,可選用防控夜蛾科害蟲的高效低毒殺蟲劑氟氯氰菊酯、溴氰蟲酰胺、氯蟲苯甲酰胺等噴霧防治,注意輪換和交替使用不同類型的殺蟲劑,延緩抗性產生。
八、適時收獲
當苞葉完全失綠,但果穗還未掉掛,籽粒乳線消失、黑層出現達到生理成熟時,即為最佳收獲期。選擇晴天及時收獲,以免遇陰雨天氣造成霉爛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