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鈴薯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在全國普遍種植。該文以山東省青州市馬鈴薯為例,介紹了種植管理要點,包括播種時間、品種選擇與種薯處理、種植模式、施肥灌溉、除草培土與收獲管理等。并就晚疫病、青枯病、瘡痂病等病害,以及瓢蟲、蚜蟲等蟲害的防控技術進行了分析,希望為馬鈴薯種植提供借鑒,實現馬鈴薯的穩產高產。
關鍵詞:馬鈴薯;種植管理;病蟲害防控
徐傳續. 山東青州市馬鈴薯種植管理與病蟲害防控技術[J]. 農業工程技術,2020,40(17):69-70.
馬鈴薯是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本身可以算作糧食作物,也可以看做是蔬菜作物,有著十分豐富的營養價值,而且對于環境有著極強的適應性,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種植。
一、馬鈴薯種植管理要點
1、播種條件
種植馬鈴薯要保證自然落黃和充分成熟,有效生長期不能少于110天,土壤濕度應該接近70%,馬鈴薯出苗期確保有足夠的水分來促進根系和匍匐莖的快速生長。水稻收獲后,利用土壤水分提早播種,在土壤墑情較好的情況下,播種后10-20天就可以出苗。
2、品種選擇與種薯處理
馬鈴薯品種選擇應充分考慮區域海拔高度、維度、環境條件和氣候特點等。通常來講,中高海拔地區采用大春一季種植,應該選擇高抗晚疫病的中晚熟品種;中海拔旱糧區采用秋作或者間種、套種的方式,可選擇抗晚疫病的中熟品種;壩區或霜期相對較短的中低海拔地區,一般進行冬種或者小春作,可以選擇中早熟或者極早熟品種。結合青州市的實際情況,比較常見的馬鈴薯品種有合作88、麗薯6號等。
品種選擇后需要對種薯進行處理??梢圆捎每v切的方式,利用1%高錳酸鉀溶液或者75%酒精對切刀進行消除。切塊后放置約10 min,等到切口位置的水分稍干后,涂抹廣譜殺菌劑,如滑石粉、草木灰等,放置在通風且可見散射光的區域2-3天,待切口結疤之后就可以種植。
3、種植模式
青州市馬鈴薯種植可以采用單壟雙行條播的方式,寬行和窄行的間距分別為70-75 cm以及25-30 cm,株距控制在25-30 cm,播種時將種薯芽眼朝上放置。馬鈴薯的播種深度為10-12 cm,溝底到壟面的距離為20-25 cm,溝和壟的寬度分別為30-40 cm以及60-70 cm。面積較大的田塊,需要在四周挖出邊溝方便排灌,中間挖出十字溝[1]。
4、施肥灌溉
馬鈴薯栽培追肥要趁早,應該在施足底肥的情況下,進行兩次追肥。第一次追肥在秧苗出齊后,第二次追肥在馬鈴薯開花初期,結合第二次培土同時進行。
灌溉應依照馬鈴薯不同生長期的需水量進行。一般來講,馬鈴薯苗期對于水量的需求小,不需要進行灌溉,若土壤水分條件差,可以通過適當深中耕的方式來促進馬鈴薯根系深扎,從土壤中吸收水分,過于干旱時需要結合中耕適當澆水。進入蕾期后,馬鈴薯地面部分的營養開始朝著地下莖塊轉移,也不宜多澆水,否則可能會對塊莖的成長造成影響?,F蕾開花后,馬鈴薯地下塊莖迅速膨大,地面部分的株叢茂盛,加上氣溫較高,對于水分的需求明顯增加,需要通過灌溉保證土壤濕度。同樣,在灌溉過程中必須對水量嚴格控制,尤其是到生長后期,更應該嚴格避免積水,否則可能會出現塊莖腐爛。
5、除草培土
馬鈴薯播種一周內,可以噴施克無蹤等常規除草劑進行除草。出苗后可在雜草2-4葉期,利用杜邦寶配成25%干懸浮劑進行噴霧除草,能夠有效除去一年生禾本科雜草以及闊葉雜草,而且不會產生殘留,能夠保證馬鈴薯的品質。
第一次培土可以放在馬鈴薯出苗整齊后,這樣即便土塊將相對矮小的植株遮蓋,也不會對其生長產生影響;第二次培土應該放在出苗后30天左右進行,結合追肥來保證馬鈴薯的快速生長。
6、收獲管理
馬鈴薯收獲期管理會對其品質產生巨大影響,必須要重視。一般情況下,最佳的收獲時間是上午10點前或者下午14點后,收獲時要盡可能避免塊莖的損傷,同時減少塊莖遺漏問題,保證質量和產量。收獲后的馬鈴薯應該避免立即運輸,這樣可能會因為擦碰而出現損傷,應該等到表皮干燥后再運輸。收獲后的馬鈴薯如果需要貯存,應該放置在陰涼區域干燥2-3周,等到表皮老化硬化之后進行分級挑選和貯藏。
二、馬鈴薯病蟲害防控
1、病害防治
(1)晚疫病
晚疫病最初表現在葉片上,從葉尖或者邊緣開始,初期表現為水浸狀褪綠斑,之后會逐漸擴大。尤其是在空氣濕度較大的情況下,病斑會迅速蔓延,嚴重時擴散全葉,并且沿葉脈侵入到葉柄和頸部,形成褐色條斑。頸部病斑位置會變得異常脆弱,很容易發生折斷,得不到及時治理植株葉片萎垂,全株發黑枯死。
對于晚疫病的防治,一是選擇具備良好抗病能力的品種,配合農藝栽培措施以及藥劑做好防治工作;二是在播種前,利用藥劑來對種薯塊進行處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或者延緩晚疫病的發生;三是在病害發生和流行前做好田間藥劑防治,初次用藥應該在出苗率不低于95%,苗高10-20 cm的情況下進行,而且應該選擇抗性風險低、能夠同時防治葉片和頸部病害的藥劑。不同作用機理的殺菌劑應該交替使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持續用藥到收獲前,這樣可以避免后期病菌對于地下塊莖的感染[2]。
(2)青枯病
青枯病也稱細菌性枯萎病,在幼苗期和成株期都會發生,發病前幾天沒有任何明顯癥狀,之后會出現莖葉驟然凋萎的情況。染病后的植株白天萎蔫,傍晚后恢復正常,后期病株不會再恢復,而是全株枯萎死亡。發病后,馬鈴薯莖部表面粗糙,會長出不定根,切面可見乳白色粘液,后期莖稈內部會因為腐爛而變空。
對于青枯病的防治,一是應該選擇抗病品種,或者無病種薯;二是采用輪作或者套作的方式,按照3-5年的周期,將馬鈴薯與玉米、高粱、甘蔗、大豆等進行輪作;三是應該盡量減少化學肥料如尿素的使用,多施加一些農家肥、復合肥和有機肥;四是在發病初期,可以噴施53.8%的氫氧化銅900-1100倍液可濕性粉劑,或者將硫酸銅、石灰和水依照1:2:240的比例配置波爾多液,從根部進行灌溉,以10天為間隔,連續噴灌2-3次。
(3)瘡痂病
瘡痂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瘡痂鏈霉菌是主要的致病菌,一般僅發生在薯塊上。塊莖形成時病斑開始侵染,最初是以皮孔為中心,產生小型褐色斑,之后中間破裂,周圍表皮隆起,形成木栓化組織。如果病斑較多,會融合在一起,形成瘡痂。
對于瘡痂病的防治,一般是做好種薯的選擇和控制,避免種植帶有瘡痂的種薯,同時也應該避免種植其他已經感染瘡痂的植物。在農業防控方面,可以通過施加酸性肥料或者硫的方式,將土壤pH值控制在5.0-5.2之間。
2、蟲害防治
(1)瓢蟲
瓢蟲對于馬鈴薯的危害主要體現在葉片上,幼蟲和成蟲將馬鈴薯葉片吃成穿孔狀,甚至僅留下葉脈,受害嚴重時葉片干枯,植株死亡。對于瓢蟲的防治以藥物防治和生物防治為主,可以通過保護瓢蟲天敵的方式來對其形成限制。如果采用藥物防治措施,需要在幼蟲孵化初期和成蟲遷移期進行,利用50%敵百蟲800倍液,或者50%敵敵畏乳劑1000倍液進行防治。
(2)蚜蟲
蚜蟲主要危害馬鈴薯的葉片,吸食葉片中的汁液,造成葉片卷曲、干枯,繼而對馬鈴薯植株的光合作用造成影響。同時,蚜蟲也會傳播病毒,對植株的正常生長發育造成影響。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可以使用黃色誘蟲板誘殺蚜蟲,或者噴施聯苯菊酯乳油、抗蚜威可濕性粉劑等進行防治[3]。
三、結語
總而言之,青州市在種植馬鈴薯方面有著良好的氣候優勢、土地資源優勢以及反季節種植優勢,馬鈴薯種植已經初具規模,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想要保證馬鈴薯種植業的穩定健康發展,青州市應該切實做好冬馬鈴薯種植管理以及常見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確保產量的同時,提高品質,取得良好的種植效益。
參考文獻
[1] 李宏博,孫文浩. 馬鈴薯種植管理與病蟲害防控要點分析[J]. 農家參謀,2020(11):59.
[2] 郭小麗,閆四群. 無公害馬鈴薯病蟲害防控技術研究[J]. 種子科技,2019,37(08):119,122.
[3] 王文昌. 馬鈴薯種植管理與病蟲害防控要點分析[J]. 現代農業研究,2018(10):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