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生 王金梅
摘要:黨的十六大以來,國家不斷重視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生產也開始注重向環境保護方向發展。土肥管理技術可以有效預防土壤板結,有利于促進土壤資源的開發利用,預防土地荒漠化,并提高農作物的品質,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在具體應用時要有效監測土壤中肥料成分,應用滴灌和水肥一體化技術,積極使用綠肥,有效推進環境保護性農業發展的整體進程。
關鍵詞:土肥管理技術;環境保護型農業;農業環境;土壤板結;土地荒漠化;水肥一體化;綠肥
張喜生,王金梅. 新疆塔城市土肥管理技術的作用與應用[J]. 農業工程技術,2020,40(17):39.
一、土肥管理技術的作用
1、有效預防土壤板結
現在很多農業土地中都存在土壤板結的問題。土壤板結大都是由于施肥不當造成,影響農作物營養的吸收等[1]。所以農業工作人員要有效把控施肥技術,化肥的過度使用會導致農業用地中的化學物質增多,會滲入到更深的土壤層中。要多施加有機肥料,減少有害物質滲入土壤當中,所以土肥管理技術應用有積極影響[2]。
2、有利于促進土壤資源的開發利用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持續增長,耕地減少是農業面臨的一大問題。土肥管理技術能夠有效促進土壤資源的開發利用,通過建設土肥監測機制,將監測數據、成果即時運用到農業生產規劃、農業施肥、土壤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從而對提高土壤利用率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合理地進行農作物種植的科學布局規劃,例如新疆塔城地區合理規劃糧、棉、油等生產基地,對土壤資源的有效利用有很大幫助。
3、有效預防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是由于當地氣候干旱少雨、植被遭受破壞、大風侵蝕、不合理施肥等造成的土壤生產力下降。將土肥管理技術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合理施肥、采用滴灌和水肥一體化技術、加強地表植被、多季節農作物種植,都將有效防止土地的荒漠化,從而更加有利于農業的生產。荒漠化對于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應用土肥管理技術將促進當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4、提高農作物的品質
在農業生產中,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對于高品質生活的要求,農作物的品質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現代人更加注重綠色食品,土肥管理技術的應用能夠很好地提高農作物的品質,多采用綠肥、秸稈還田等措施將會增加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使其更加符合人們對農產品的品質要求。
二、土肥管理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1、有效監測土壤中肥料成分
在農業生產中,農業人員需要對相應的農業用地中的肥料養分進行檢測,了解該土地中的肥料成分以及養分構成,從而能夠精確控制肥料的施用種類和數量,實行測土配方施肥,更好地針對土地情況科學施肥。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肥料的施用必不可少,如果肥料的施放不符合農作物的營養需求,便會導致營養過剩和土壤板結。有效監測土壤中的肥料成分能夠合理控制肥料的使用,保障土壤的可持續種植。
2、滴灌和水肥一體化的應用
合理運用水資源能夠有效增加農作物的產量,滴灌是合理節約水資源的手段。滴灌前期花費的費用較高,但是收益高。滴灌能夠增加水資源的利用率,從而更加合理地促進新疆塔城地區的水資源分配。
水肥一體化是灌溉和肥料融為一體的灌溉方式。塔城地區水肥一體化技術主要是借助滴灌系統,根據作物各個生長期的需水需肥特點進行滴灌,把水分、養分定時定量、均勻地直接提供給作物。水肥一體化能夠促使農作物更好地吸收營養,減少肥料殘留,減少病蟲害。水肥一體化能夠促進塔城地區農業的發展,促進水資源結構優化。
3、綠肥在農業中的應用
綠肥顧名思義就是用綠色植物形成的肥料,是一種養分種類齊全的綠色化肥。綠肥不僅對改善農業用地有著很大的作用,還為農業生產增加了新的肥料源。但是這并不代表可以對綠肥無節制的使用,而是要合理利用。
綠肥的作用是為農作物提供營養,增加農作物的產量。在中國還沒有化肥工業的時期,農業生產大量采用綠肥。而且綠肥比工業化肥更加清潔,能夠滿足現代人們對于農作物品質的需求。使用綠肥還能夠起到節能減排的作用,根據數據顯示,4億畝的綠肥每年的養分提供相當于一千萬噸的尿素,800多萬噸的硫酸鉀。綠肥當中含有大量的碳素,對于發展可持續產業有很大的作用。據推算,4.5億畝綠肥可以固定2億多噸的二氧化碳。綠肥的使用能夠更好地促進新疆塔城地區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從而更好地發展環境保護型農業。
三、結語
土肥管理技術對于環境保護型農業的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對新疆塔城地區的農業發展有著積極作用。例如可以有效防治農業用地的荒漠化以及土壤板結,滴灌和水肥一體化技術能夠更好地促進塔城地區水資源得到合理利用。總的來說塔城地區的農業生產要想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就要將土肥管理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中。
參考文獻
[1] 張興昌,邵明安. 水蝕條件下土壤氮素徑流流失的影響因素[M]. 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53-262.
[2] 張 維,唐翔宇,鮮青松. 紫色土坡耕地裂隙潛流的產流機理與膠體顆粒遷移[J]. 環境科學研究,2017,30(12):1919-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