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敏
[摘 要] 農村水電資源是我國可再生能源的重要部分,在特定時期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助力,但存在的環境問題不容忽視,生態建設已成為當前農村水電建設中的研究重點。本文主要分析福建省詔安縣農村水電站生態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設改造方法,以保障詔安縣農村水電站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農村水電站;生態建設;詔安縣
[中圖分類號] TV742;X321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21-121-2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能源消耗量越來越大,特別是電力資源需求越來越大。20世紀末應運而生的小型水電工程適應了福建省詔安縣社會發展的需要,為推動農村發展、改善地方生活水平、滿足人民生產生活需求等提供了助力。但由于歷史因素,小型水電工程建設初期普遍存在論證不充分、技術手段落后、制度規范不完善等問題,造成生產過程中在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等方面存在嚴重問題,目前這些問題已經引起相關部門的關注。
1 詔安縣農村水電站建設情況
詔安縣境內主要流域為梅州溪和東溪。東溪發源于平和縣境內的大芹山東南麓,流域集雨面積1 148 km2,干流長93.3 km,水能理論蘊藏量38 388.0萬kW·h,水能技術可開發量20 935.0萬kW·h,約占理論蘊藏量的54.4%。梅州溪主流發源于云霄縣和平鄉貓兒尖山與尖猴空西山南麓,流域面積172 km2,主河道長28 km,平均坡降4.61‰,流域形狀系數為0.22,水能理論蘊藏量2 289.4萬kW·h,水能技術可開發量501.0萬kW·h,約占理論蘊藏量的21.9%。根據水能基本情況,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全縣共建有小水電站40座,裝機總容量50 030 kW。近3年,全縣平均發電量15 899萬kW·h,平均產值5 400萬元。最大單站裝機容量12 600 kW,為億龍水電站,最小單站裝機容量100 kW,其中絕大部分為低壩小水電,裝機容量低,多數不超過500 kW,且大多數為引水式電站。
2 詔安縣農村水電站生態建設存在的問題
2.1 目標單一,責任不明確,規劃不完善
20世紀末,在農村建設的水電站適應了詔安縣農村發展需要,但是在建設過程中目標單一、責任不明確、缺乏完整規劃、對生態建設不夠重視,導致對環境造成了影響,水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利用。水電站建設未考慮維持水生物生態系統穩定流量、河流稀釋凈化流量、氣候蒸發損耗流量以及農業生產和生活的需水量。
2.2 缺少規范的生態制度
小水電站開發初期的目的是滿足電力供應需求,緩解水土流失代燃料工程,對脫水段等影響環境的問題不重視,相關部門、單位沒有出臺政策和制定相應的生態規范管理制度。近年來,相關環境問題被提上議題,相關部門相繼出臺政策,制定相應的規范制度。但是,所頒布的相關建設補償、生態項目驗收等相關規定,也沒有真正落到實處,這樣就無法有效減少農村項目對環境的影響[1]。詔安縣對于小水電下泄流量認識時間較晚,相關文件和政策落實緩慢,導致小水電站依然存在較為嚴重的脫水段等影響環境的問題。
2.3 沒有合理開發,缺少相應技術措施
在詔安縣小水電站建設過程中,開發合理性的論證不足,規劃不到位,對生態環境影響問題不夠重視,而且缺少技術措施。原有生態環境被破壞,缺乏相應技術及時有效解決生態問題,加之行業監管缺乏,為了提高小水電站經濟收益,就會攔截更多的來水進行發電,甚至選擇不釋放最小下泄流量,形成脫水段,加重影響[2]。水的用途有很多,小水電站屬于水利設施,所以對于小水電站的建設不單單應從發電方面來進行考慮,更多的是要考慮小水電的綜合功能。出現脫水段等環境問題是當前農村水電站生態建設應考慮的重要內容,這也是導致出現社會不良影響的重要原因。
3 詔安縣農村水電站生態建設體系
3.1 生態建設目標
重新明確詔安縣農村水電生態建設目標,有針對性進行建設。一是合理利用農村水資源。合理分布水資源發電、供水等多種功能,進而保證發揮水資源的最大價值,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3]。二是進一步控制災害。對已經建造完成的農村水電站進行完善,減少傳統水電站的安全問題,合理運用小型水電站發揮水庫的攔洪、防汛功能。三是保護水生態系統,保證河流自身的自然形態,保證河流的多樣性不受到破壞,減少河段脫水對水電站的影響。
3.2 生態制度
首先,制定最小下泄流量法。其次,完善農村水電建設流程,將最小下泄流量納入其中,制定最為嚴格的管理內容,并且將農村下泄流量相關的監督體系納入水電站設計中,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再次,建立農村水電生態建設激勵機制,其中包括電價、補貼等多個方面,進而引導水電站生態環境修復。最后,研究水電站退出制度。根據相關規定,對于周圍環境的影響進行調查,如果無法對其水電站進行進一步改造,需要淘汰水電站。
2017年,詔安縣制定了《詔安縣水電站生態下泄流量核定工作方案》,同時出臺水電站生態電價獎懲制度,按照運行情況和考核結果,對落實生態下泄流量的水電站給予生態電價獎勵,對未落實或落實不到位的給予生態電價處罰。目前,全縣40座電站已有36座完成生態下泄流量技術改造,對達不到要求的秀篆鎮境內的煥堂、尚南、河口塔及官陂鎮境內北坑4座電站實行限制運行。
3.3 生態技術
生態技術主要包括關鍵、共性、適用三方面技術。首先,規范最小下泄流量。對水電站前期規劃、設計方面提高要求,并關注其建設、運行階段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而構建完整的技術標準,其中包括農村水電站最小下泄流量[4]。其次,配備最小流量下泄設備設施。加大力度研發,提供穩定運行、便于操作的相關設備,并開展無人監控系統建設,解決關鍵的技術問題。再次,監測最小下泄流量。明確下泄流量監控設備的相關數據,并且統一其中的信息數據,研發相應流量所需的設施,并安裝相應的監控設備來對其進行實時監控。最后,其他生態技術,包括水電站減脫水河段生態治理技術、水電站上下游漂浮物清理技術等。根據水電站的不同形式采取不同措施是詔安縣的基本做法。縣內引水式水電站主要利用引水系統改造、溢洪道閘門改造、大壩放空設施改造、泄洪閘小開度泄流和增設大壩放水設施等技術措施。堤壩式水電站主要采取以下技術改造方案:設置生態基荷,安裝生態機組,利用機組旁通管改造,泄洪閘小開度泄流,利用溢洪道閘門改造,利用大壩放空設施改造,增設大壩放水設施等[5]。
3.4 開展生態項目調查,落實生態建設保障措施
加快落實生態建設保障措施,一方面對當前農村水電站的運行情況進行調查,了解農村水電站脫水段的信息,明確農村水電站水庫自身能力,進而形成調查報告和相關的信息庫,為農村水電生態系統提供更加完善的信息幫助;另一方面建立監測網絡,這是農村水電站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按照相應的規則,逐漸進行監測網絡覆蓋,落實監控措施,加強監控點布置,關注測流方式,實施信息化管理。
目前,詔安縣小水電已完成生態改造的水電站應安裝最小生態下泄流量在線監控系統,接入環保部門下泄流量監控平臺,接受相關部門的監控、檢查和考核[6]。同時,要求水電站安排專人負責水電站下泄流量工作,如水電站因供電、通信、設備等故障原因造成下泄流量監控數據傳輸失敗,應及時消除故障,并于次日12:00前將數據補傳至監控平臺,環保部門確認后,對水電站平臺監控數據進行調整[7]。通過安裝最小生態下泄流量在線監控系統,實現了科學管理,對減脫水河段的生態起到了保護作用,保證了東溪、梅州溪的自然形態并使其多樣性不受到破壞,推動了水電站穩定發展。
4 結語
健全制度,不斷探索新方法、新技術,構建完善的農村水電站生態建設體系,能保障合理使用水資源,消除阻礙詔安縣農村水電站長期、安全、穩定發展的不穩定因素,為農村事業提供更大的幫助。解決農村水電站對于環境造成的影響,是迎合時代、推動行業向前發展的需求,也是農村水電行業穩定發展的普遍選擇。
參考文獻
[1]秦俊虹,謝琴.政策先行 標準引領 綜合改造 常態監管:麗水市水電綠色發展建設實踐[J].小水電,2019(3):9-10,54.
[2]邢援越.推進農村水電綠色發展 為水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更大貢獻[J].中國水能及電氣化,2017(8):1-5.
[3]陳曉健,舒靜.農村水電生態建設體系研究[J].小水電,2017(1):6-9.
[4]邢援越,岳夢華,夏海霞,等.推動農村水電轉型升級 促進河流水生態文明建設:調研福建省長汀縣農村水電生態修復的思考[J].中國水利,2016(18):19-21.
[5]湖南省水利廳.創新理念 積極實踐 努力開創農村水電工作新局面[J].中國水能及電氣化,2016(5):1-2.
[6]浙江省水利廳.轉思路 明目標 抓重點 謀求“十三五”農村水電新發展[J].中國水能及電氣化,2016(5):3-4.
[7]邢援越.把握重點 狠抓落實 全力做好“十三五”農村水電工作:在農村水電暨“十三五”增效擴容改造工作會上的報告[J].中國水能及電氣化,2016(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