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英聘
(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北京100021)
提 要:一部志書記述的不僅僅是一個地域、一個城市發展的歷史,還向世人展示了這個地域、這個城市的特色與文化。本文以《連云港市志(1984—2005)》記載為視角,考察連云港城市20多年的發展變化,探討這座城市作為開放的海港城市、多樣文化的融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山海港城的風貌等特色和文化意蘊內涵,從讀者的視角推薦這部志書,既是彰顯該志的價值,也是彰顯連云港城市的文化魅力。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精神與靈魂,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特色。連云港是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1984年被確定為國家進一步開放的14 個沿海港口城市之一。順應國家沿海開放的形勢,連云港以其獨特的區位和交通優勢而快速發展。1990年,隴海-蘭新鐵路與哈薩克斯坦鐵路接軌,新亞歐大陸橋貫通,連云港又成為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連云港歷史悠久,文化豐厚,是充滿神奇和神話浪漫氣息的城市,既傳承遠古的山海文化,又洋溢著現代文明的氣息,是神奇浪漫之都,又是南北文化交融之地,這是連云港城市的品牌,也是這個城市的生命線所在。
2018年出版的《連云港市志(1984—2005)》,全志43卷,413萬字。該志上限定位在1984年連云港被國家列為首批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下限定為該志啟動編修的2005 年。本文以《連云港市志(1984—2005)》記載為視角,考察連云港城市20 多年的發展變化,探討這座城市的特色和文化意蘊與內涵。
歷代方志都著重記述當代人的史事,時近而跡真,成為方志記述的一個重要特點。連云港自1984 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把開放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確立“開放興市”的總體戰略,從1984 年至2005年,開放型經濟帶動了全市經濟的全面發展。因此,該志將連云港對外開放、跨越發展作為突出的特點單獨設卷,集中體現在“連云港港 口岸”“連云港與新亞歐大陸橋”“開放型經濟”“海洋經濟”等卷,具有鮮明的時代與地域特性。
比較2000 年版《連云港市志》(以下簡稱“前志”)所設的口岸卷,本志的“連云港港 口岸”卷,設港口規劃、港口建設、港口運輸、海關通關管理、出入境檢驗檢疫、海事管理、邊防檢查、口岸服務、港政管理九章,充分反映連云港港口發展變化的實際。1984 年,連云港港務管理局有16 個基層單位,主要生產單位只有2個作業區。至2005 年底,連云港港口集團基層單位就達44 個,還新增廟嶺港區、墟溝港區,碼頭從5 個增至12 個,碼頭岸線長度從1.41 千米增至6.44 千米,生產性泊位從9 個增至32 個,設計通過能力從每年523 萬噸增至3155 萬噸,一系列的數字反映了連云港港成倍級的增長變化,而且向現代化、深水化、大型化、專業化港口邁進,推進了連云港港口布局規劃有了更為科學合理的設計。
連云港城市是開放的,前志單設開發區一卷,所記述的開放型經濟可以說剛剛起步。從1984 年至2005年,連云港全面推進對外貿易、招商引資及對外經濟技術合作,逐步形成以開發園區為主要載體、以利用外資為主導,帶動對外經濟貿易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全面發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就開發區而言,1984 年12 月國務院批準設立國家級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1993年12 月設立省級贛榆經濟開發區,2003年3 月國務院授權海關總署批準設立連云港出口加工區,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國家級開發區2 個、省級開發園區5 個,各類開發區以不到全市1%的土地開發面積,創造了全市25%的生產總值和29%的財政收入。因此,該志在前志的基礎上以“開放型經濟”作為一卷,記述了外貿體制沿革、對外及對港澳臺貿易、招商引資、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國內經濟技術協作、開發園區,將連云港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發生巨大變化的一面呈現給世人。
開放與國際化是中國經濟改革發展的趨向,連云港地處中國沿海臍部,是中國東西大動脈隴海-蘭新鐵路的東端起點,溝通東西、連接南北的重要樞紐,也是內陸省區最便捷、最經濟的出海口和服務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以連云港為起點,經江蘇、新疆等省區,再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波蘭、德國,直達荷蘭鹿特丹港,橫跨亞歐、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實現海—陸—海統一運輸的國際大通道貫通,世界經濟在江河經濟、海岸經濟的基礎上,逐步進入一個新的經濟時代——陸橋經濟時代,國家明確將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作為重點開發建設的經濟區域,1991 年國務院生產委員會等部門確定連云港為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新亞歐大陸橋是相對于西伯利亞大陸橋而言的,連云港從完善港口基礎設施入手,不斷推進深水港和集裝箱建設,在陸橋經濟帶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該志設立“連云港與新亞歐大陸橋”卷,記述新亞歐大陸橋的發展淵源、協調機制、陸橋運輸、陸橋經貿、陸橋研究,抓住了連云港城市發展的新特點。
連云港作為濱海城市,首先是海洋性的城市。連云港市海域面積6677 平方千米,沿海灘涂11萬公頃,有17 條直接入海河流,沿海漲落潮差適度,港灣、河口納潮方便,適宜海水養殖,水產資源豐富。1984 年以后,連云港市推進海洋漁業經濟體制改革,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尤其是1999 年以后控制海洋捕撈強度,加快發展海水養殖,漁業生產打破了封閉式格局。連云港沿海產鹽,是全國四大海鹽產區之一,1997 年以后海鹽產區也實施大規模產業結構調整,海水化工在1984年之后也得到新的發展。該志在前志的基礎上在環境卷繼續設海域章,但記述的重點是反映變化。如寫海岸,“以1979 年海岸線為基線,1987年時平均海岸線向海洋推進了101.5 米,2000 年時平均海岸線向海洋推進了148.5 米。在連云港海岸帶,人類活動頻繁的區域,其海岸線向海洋前進,而人類活動較少的區域其海岸線向陸地后退。相比于自然因素對海岸線的影響,人為因素對海岸線的變化影響更大。”該志不僅用數據寫出變化,而且寫出人的活動對海岸線變化的影響。在“海岸”這一目下,對沙質海岸、基巖海岸、淤泥質海岸、灘涂海岸的記述,無不用具體的數據說明,使人們認識到珍惜海岸線、合理利用海岸并加強保護的意義,這些數據是對相關學術研究成果的整合,也凸顯了志書所蘊含的學術價值。在“海洋經濟”卷,該志也在前志基礎上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作了調整,下設海洋漁業,記述海洋捕撈、海水養殖、海島與灘涂開發、海水制鹽、海水化工、海域管理與漁業執法,其內容都有很大的變化,在記述的方法上,也注意修志的基本規律,注意上限和下限時的情況,既有過程的變化也有結果數據的對比,給讀者利用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認同和品牌,近年城市的發展都注重對城市品牌的塑造,這個品牌既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連云港城市文化的品牌與定位是多元化的,如開放的海洋文化、神奇的神話故事傳說,都是這個城市文化的不同側面,但從連云港所處地域來講,作為新亞歐大陸橋和我國東部、中部、西部絲綢之路連接的橋頭堡,反映了這個城市聯系東西方、中原和沿海、南北方文化交融交匯的多樣性。
連云港歷史遺存很多,該志在前志文物卷的基礎上設“文博”卷,遺址章分為史前遺址、歷史時期遺址;墓葬章分為史前及商周墓、漢墓、魏晉至近現代墓;石刻章包括巖畫、造像、石雕、摩崖石刻、碑刻;文物收藏章包括玉石器、陶瓷器、金屬器、漆木竹器、古字畫、博物館;還有文物保護與管理章。該志在前志基礎上對有關內容作了補充,尤其是對限內重大考古發現作了詳細記述,揭示了連云港從遠古以來所擁有的城市文明,尤其是多樣文化的融合。
國家級非遺——海州五大宮調
至2005 年,連云港地區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20 余處,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遺址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4 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14 處,還有不少遺址被列為縣區文物保護單位,這些遺址遺跡涉及政治、經濟、宗教、軍事、農業、科技等方面。如位于海州區錦屏山的二澗遺址,地表為漢代文化層,下層疊壓著龍山文化層和青蓮崗文化層,該遺址的發掘從地層上解決了山東龍山文化與蘇北青蓮崗文化的先后關系;被評為2000 年度中國考古十大新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藤花落遺址,是江蘇省發現的第一座龍山時代城址,也是中國迄今發現的第一座具有內外兩重城墻結構的史前遺址,并出現了山東龍山文化、北辛文化遺存;在灌云縣發掘的大伊山石棺墓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石棺墓,證實6500 年前當地受山東北辛文化和蘇北青蓮崗文化的影響;位于花果山景區的大村商周墓,專家考證其為西周早期中原文化東移海濱的歷史見證;孔望山摩崖造像、伊蘆山六神臺造像都是佛教造像,其中孔望山摩崖造像據專家考證雕刻于東漢桓帝、靈帝時期,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東漢末期的佛教石刻藝術。鑒定結論是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大學考古系史樹青提出的,比敦煌莫高窟早300 年,是中外關系交流的見證。在贛榆縣還發現了孔子相魯會齊侯處碑,海州區還有宋金、宋蒙交戰戰場遺址,如劉志洲山南宋遺址保存有巖畫、戍守城垣、炮臺、船閘及零星題刻,均反映了南北文化的交融。
音樂、戲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用音符、曲子記述了社會的發展,所以音樂可以說是流動的歷史記憶。如連云港古老的民歌號子,是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由勞動人民自己創作并演唱的民間音樂,有漁民號子、鹽工號子、農作號子、搬運號子、打夯號子、采石號子等,其內容、形式、風格皆與某種生產勞動的特征有直接的聯系。1986 年,文化主管部門組織文藝工作者進行搶救性采錄整理,采錄號子約30 多首。其中漁民號子主要分布在贛榆縣(現為贛榆區)、灌云縣沿海地帶及連云區沿海漁村,鹽工號子主要在連云港的臺南、臺北、徐圩、灌西等鹽場,可見漁民號子、鹽工號子的流傳與海洋漁業文化和鹽業文化有關。
海州五大宮調也稱海州宮調牌子曲,是明清俗曲在江蘇的重要一脈,其形成也與連云港鹽業生產發展有密切關系。板浦鎮是歷史上的重要商埠,也是海州五大宮調流傳的重要門戶之一。板浦是淮鹽的重要集散區,它通過鹽河經淮安與大運河相接,將沿海一帶的淮鹽源源不斷地運往揚州,又將揚州的商品雜貨運回板浦。許多鹽商聚集板浦,不僅留心詞曲,隨船還蓄有聲伎,這些曲牌隨鹽河流傳,并在海州扎下根來,不斷吸收地方語言的特點和民歌中的豐富營養,逐步形成獨具一格的海州五大宮調。演唱海州五大宮調的藝人自稱“玩友”,其身份原多為鹽商、文人和鹽務官吏,以后身份漸雜,士農工商無不借此演唱自娛。1985年后,文化部開展對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的編纂工作,連云港市文化局組織力量進行采風錄音,有數十首曲牌和曲目收集記錄并整理。
1984 年,連云港市保留的戲曲品種有淮海戲、京劇、話劇、呂劇、僮子戲、工鼓鑼、琴書、大鼓、漁鼓等,既有連云港土生土長的戲曲劇種,也有從外面傳入的劇種,如京劇、呂劇。從戲曲的流傳,也體現出連云港開放和多元文化的交匯。市志在社會生活卷記述海州碧霞宮香火會,就是蘇北、魯南一代流行的民間信仰。
1984 年連云港被確立為國家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后,城市規劃建設迎來重大發展變化,城市建成區面積不斷擴大,至2005 年城市化率達到37.18%。城市總體規 劃 隨 之 在1984 年、1995 年、2005 年也進行過三次編修,城市定位從中國東部重要的海港城市,中國沿海中部重要的工業、外貿、港口城市,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調整為國際性海港城市、全國重點旅游城市、江蘇省海洋開發基地,并相應編制了老城區、新浦新區、東部城區、開發區等分區規劃和各類道路、小區、廣場專業規劃和詳細規劃。至2005 年,連云港市按照規劃大規模建設新浦新區、連云城區、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云臺山風景區,建成一批規模化、現代化、智能化小區,城市向南、向東南、向東拓展,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78平方千米,是1984 年的3.07 倍。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連云港作為一個開放的港口城市向現代化城市發展的軌跡。現代都市的特點一般是寬闊的馬路、優美的綠化、林立的高樓大廈等,這是改革開放初期很多城市發展的一個趨向。
改革開放以后,各地城市發展都面臨現代化對地方傳統文化的沖擊,城市形象趨同、缺乏個性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許多富有特色的城市街區、建筑正在被標準化的開發逐漸吞噬,許多優秀的傳統地方文化也隨著城市的更新改造逐漸消失,更甚者抹去了以往一切的記憶。這部志書在“政區”后附記“連云港市消失的區劃地名”,消失的區有云臺區,消失的鄉鎮(街道)有36 個,消失的村(居委會)海州區11個、連云區40 個、贛榆縣282 個、東海縣147 個、灌云縣127 個、灌南縣101個。該志在“山體”后附記“消失的山林”。20 世紀50 年代以前,連云港市境內有105 座山林,1965 年以后因開山采石消失6 座,至2005 年尚存山體99 座,山頭由376個減為362 個。消失的山體除菩山系城市建設采掘石料消失,其余5 座是因“農業學大寨”興修水利采集石料所致。這些消失的村莊、山體,都是因為人為因素的影響,這也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傳統文化所面臨的巨大沖擊和影響。村落文化是數千年農耕文明中傳統文化的縮影,村落的消失意味著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不再存在,包括作為中國傳統社會制度文化的“村禮”“族禮”“家禮”等的消失。
大規模舊城改造,古老街區、建筑的拆除,歷史傳統文化遭受現實的危機,人們開始追尋歷史的記憶,于是拆掉的建筑開始復原仿建,舊有的街區和建筑開始修復,對傳統文化的承襲與保護開始得到逐步的重視。幾乎每個城市在追求現代化的進程中,都面臨追尋傳統或者保護傳統問題,一座城市的特色變的不僅僅是現代,對傳統的保留、復建、保護也是城市塑造的又一個名片。連云港城市的發展也經歷了這樣的過程,該志“老城改造與新區開發”就將此記述下來。1984 年至2005年,是連云港市老城改造與新區開發的興盛期,2000年以后開始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和拆遷改造,2001年至2005 年間建成新的商業區、新的現代化中心城區。
與此同時,1989年海州區開始修復鐘鼓樓,開展大規模的古城改造工程。海州古城相傳始建于南朝梁天監十一年(512),設東西兩城門,后州治歷經變遷,明永樂十六年(1418)加砌城墻,筑鎮海門、通淮門、朐陽門、臨洪門,素有“淮口巨鎮”“東海名郡”“淮海東來第一城”的美譽。受康熙七年(1668)郯城大地震的波及以及抗戰時期日機轟炸的破壞,古城毀損嚴重。1956年古城城墻被拆除。“文化大革命”中眾多古建筑和文物毀壞。1991年,海州區對海州古城實施改造,建成、恢復古街巷8條,除了鐘鼓樓,還恢復大型古牌坊、城雕秦東門、朐陽門廣場、百子庵、觀音庵、碧霞寺等,興建了仿明清風格的建筑17 萬平方米。其他還有南城六朝一條街、民主路老街、連云老街等。在漫長的歷史變遷過程中,連云港市形成的這些老街區,是不同歷史時期文化的縮影,不僅留下了眾多歷史古跡,留下中西合璧的建筑,或人文厚重,或商號云集,承載了連云港人的鄉思鄉愁,代表了連云港歷史厚重的特色。
連云港市地處黃海海州灣畔、云臺山下,是山海相依的海港城市,兼具沿海、內陸之長,素有“東海第一勝境”美譽。連云港東臨大海,橫亙綿延200 平方千米的國家級云臺山風景名勝區貫穿市區,城在山間,形成山海相擁、城以港興、港城一體的獨特景象。城市布局沿山體和海岸展開,城市總體格局為山、海、港、城相融,自然、人文相融的特色風貌。
連云港是全國49 個重點旅游城市和江蘇省三大旅游資源富集區之一,至2005年底全市擁有風景旅游區20 個、景點116 個,其中花果山、連島、孔望山、漁灣是國家AAAA級旅游風景區,石棚山、桃花澗、大伊山等為AAA級風景區。連云港擁有名山(花果山)、名泉(東海溫泉)、名石(東海水晶)、名醋(汪恕有滴醋)、名竹(金鑲玉竹)、名書(《西游記》《鏡花緣》)、名井(亞洲第一超深鉆井)等,可以說都是城市特色與名片。2004 年,經國家旅游局檢查驗收,連云港港成為中國首批對游客開放的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點。對于這些連云港的特色名片,在《連云港市志(1984—2005)》中“旅游業”卷都有充分的記述。該卷設風景名勝區,包括花果山風景區、連島海濱度假區、孔望山風景區、漁灣風景區、石棚山風景區、桃花澗風景區、大伊山風景區、抗日山風景區、溫泉旅游度假區;設特色旅游,其中海濱特色旅游包括游覽連云港港區、前三島探險、游覽核電站、踏浪秦山島,還有老街巷、工農業旅游示范點;設旅游市場開發、旅游經營管理,凸顯了連云港旅游資源的豐富。
城市雕塑——秦東門闕
該志注意采用修志的互見法,“旅游業”卷對花果山的記述作簡略處理,而將花果山以較大篇幅作為專卷進行記述,以符合花果山在20 世紀90 年代以后在旅游業名望發展的實際。花果山是國家級云臺山風景區的核心組成部分,主峰玉女峰海拔624.4米,是江蘇省最高峰,人文歷史悠久。夏商時代,以鳥為圖騰的少昊氏族便在此活動,《山海經》稱為“東方海外之大壑,少昊之國”。花果山是三元(天元、地元、水元)崇拜的發祥地之一,被譽為“海內四大靈山”,以三元崇拜為主尊的三元宮古建筑群始建于唐,重建于宋,敕封于明,修復于清,一直是徐淮地區歷史上著名的佛教、道教活動場所。修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的海清寺阿育王塔是蘇北地區最高、最古老的一座石塔。花果山還是文學名著《西游記》文化發源地之一,20 世紀70 年代末,學術界開始就《西游記》中花果山原型進行考證,有學者結合書中所描繪的景點和當時云臺山各個景點進行比較,包括書中主要人物及云臺山地區民間的民俗、文獻、文物、鄉老傳說甚至方言土語等,認為連云港花果山為《西游記》中花果山的原型。之后,連云港市加強對花果山景區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管理,1982年成立花果山風景區管理處,1988年8月包括花果山在內的云臺山被確定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4 年花果山景區面積擴展到84.33平方千米。景區發掘《西游記》文化背景,開展一系列重大節慶活動,提升花果山的知名度。
連云港是向海而生、以港興市的城市。處于我國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良性互動的戰略支點的特殊地理位置,決定了這座城市是開放的,是多樣文化的交融地。人們對現代化都市所感知的首先是這座城市建設的規模、城市的實力,但也越來越追求自然的空間、宜居舒適的環境,追溯她厚重的歷史文化風貌。《連云港市志(1984—2005)》以宏大的篇幅,將這些城市特色和文化意蘊融匯其中,愛國愛鄉愛這座城市,以讀者的眼光推薦這部書,這就是志書的價值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