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養生格言
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
《莊子·天地》
中國傳統文化沒有心理學這一學科,因而許多涉及到人的心理的話題,都說得神神秘秘的。西方也一樣。心理學只是在一百多年前才脫胎于思辨性哲學。在此之前,涉及心理方面的話題也都是神秘晦澀。因此,二哥莫笑大哥,大家彼此彼此。
今天人們都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養生長壽,除了身體健康外,心理上也必須健康。古人講養生,雖然沒有系統的心理學知識,但也有不少閃光點。比如莊子在天地篇里所講的這個故事。子貢游學路上遇到一個老者在菜園里澆地。他挖了一條地道通到井下,抱著罐子來回沿地道上下從井中汲水。子貢覺得老人很愚昧,于是就教他如何做從井中提水的器械。不料老人卻拒絕了子貢的建議,認為這是一種“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子貢一路上反復思考,由此得出了結論:“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也就是說,執持大道的人德行完備,德行完備的人才能形體健全、行為無瑕,進而達到精神圓滿。這是圣人之道啊。
子貢回來后將自己的所悟告訴孔子。孔子說:“那是借著灌溉菜地研討和實踐渾沌氏主張的人,持守內心的純一,心神不外分;修養內心,而不求治外在。”也就是說,老人是在借著笨拙的行為在修煉內心的自我圓滿。
按照上個世紀西方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從最低層次的生理需要,到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需要,直至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要。達到最高層次的人追求真、善、美,將最終導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這和莊子內心圓滿差不多。不過,馬斯洛認為,人的低層次需求被滿足之后,才會轉而尋求實現更高層次的需要;而莊子認為,達到內心的圓滿需要舍棄“機心”,即舍棄對外在物欲的追求。我們可以以中華民族的許多先烈為例,他們襤衣少食,卻不為富貴所淫;面臨生死抉擇,仍威武不能屈。他們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證實,人可以為自己的理想拋頭顱、灑熱血,在所不惜。中國傳統文化歷來講究氣節,涌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仁人志士,足以令西方人汗顏。
長壽者肯定要達到內心的圓滿,即身心的一致。一個內心不穩,生活目標變幻莫定者是不可能長壽的。但如何做到這一條,卻是一道多選題。在長壽者中,既有澹然安暇、養怡永年的修養者,也有一生執著、鍥而不舍的追求者。前者以自己的養怡之富演繹著內心的圓滿;而后者則以理想來演繹自己的人生,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目標毫不動搖,這就是氣節。其中既有追求自己的遠大目標,生命不息,奮斗不止者,如許多老科學家、老藝術家、老教授;也有無私奉獻自己愛心的普通人。他們努力使自己的每一天都活得有意義,從而實現了心靈的自我圓滿,值得我們永遠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