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在編寫《川康銀錠》一書時,只發現一枚銀錠明確與襍(雜)稅有關,根據資料我認為該錠與成都四門關征收的襍稅有關,當時把它列入關稅之中。十年后的2 019年先后出現兩枚襍稅銀錠,其中一枚被重慶璧山川錠藏家陳松收編。通過對三枚襍稅銀錠的比對,發現在道光時期的川錠中存在襍稅銀的稅項。在與陳松經過多次溝通后,覺得有必要解讀川錠上襍稅銀的稅項。
在《川康銀錠》一書中,我對襍稅的認知是:“清代早期的稅種較少,除鹽稅、茶稅外,關稅和其他稅都歸類為襍稅。清中后期,隨著各省分攤的稅費、軍費等各種專項經費的不斷增加,地方政府把含有目的征收的稅類具體分攤到鹽稅、關稅、茶稅等稅中,特別是清末實行百貨厘金后,其襍稅都歸到百貨厘金中征收?!苯裉靵砜?,這個定義中也有不準確的地方。在我國的稅史上,襍稅自成一體,早在唐代,襍稅已成為征收稅中的正式名目。《舊唐書·食貨志上》記載:“ 大抵有唐之御天下也,有鹽鐵焉,有漕運焉,有倉廩焉,有襍稅焉?!睋钦纵分吨袊愔剖贰窌兄赋觯骸?清代之襍稅者,指正稅之外的各種稅收”。
清代襍稅又稱襍征,是除田賦、丁賦、捐納等項收入外,所有課、租、稅、貢之總稱。清代初期的襍稅包括鹽課、茶課、漁課、礦課、蘆課、學租、牙稅、當稅、契稅及貢物等。到了雍正時期,茶課特別是鹽課因數量不斷增加,四川成立了鹽茶道,負責管理和征收鹽茶稅,從此,鹽課、茶課從襍稅中剝離改為正稅征收。咸豐六年(1856年)以后因平叛太平軍,清政府軍費開支過大,財政壓力越來越困難,為緩解財政壓力,朝廷也不斷給各省攤派征收經費任務。咸豐十年(1860年)面對朝廷不斷增加四川分攤的軍費任務,四川也學習外省經驗,全省開始在襍稅中把百貨分離出來,設立百貨厘金,制定章程,在征收襍稅的基礎上加征一項費用,一般所定稅按貨物價值1%率抽收,故稱厘金,專支軍餉。
據魯子健著《清代四川的榷關》一書介紹:“清代四川共設立八個榷關。其中戶(戶部)關有夔關、打箭爐關;工(工部)關有渝關;此外,地方榷關有成都四門關、建昌關(寧遠)、敘永關、閬中關、廣元關。各關貨物之稅劃分為衣物稅、食物稅、用物稅、襍貨稅四項。”從史料看,四川早期設立的這八個榷關,隨著時間推移,其職能和機構也有變化,渝關后來還并給了夔關。特別是中英鴉片戰爭后,隨著內陸通商口岸的開通,因洋商貨出入夔關獲準免收稅厘,夔關稅收大大降低,戶部和工部管理的兩關也劃歸四川管理。宣統元年(1909年)因機構改革,四川七常關稅事改歸地方經征分局辦理,省設經征總局統攬。至此,四川常關的關稅征收退出了歷史舞臺。
介紹有關襍稅史料后,我們再來賞析目前僅見的三枚襍稅銀銀錠。

成都府襍稅銀·五月·道光廿二年匠王榮升
該錠是目前四川發現最早的襍稅銀,它的確是成都四門關征收的襍稅銀,四門關設在成都城的四個城門處。據《四川通志》記載:“四門雜稅,設于康熙廿二年(1683年),系成都府知府征收,解交藩庫?!睆倪@個資料明確了“成都府襍稅銀·五月·道光廿二年”是成都四門關在道光廿二年(1842年)五月征收的襍稅銀,由成都府衙選定的銀匠王榮升傾銷后上解省藩庫的官銀。該錠是成都四門關成立159年來的實物,是難得的有關成都府征解襍稅的證據。道光以后特別是咸同時期,為消滅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朝廷攤派給各省的軍費開支逐年增加,成都府襍稅除府城四門關處設卡征襍稅外,是否擴大到轄區的3州13縣,還需要新的史料和實物佐證。

榮縣·五年襍稅
該錠是道光五年(1825年)榮縣征收的襍稅,經過傾銷后上解的官銀。

襍稅銀(陳松藏品)
襍稅銀是官方征收的稅銀,因此,該錠是官錠無疑。按規制,這類官錠應該要加上縣名才標準,不知該錠為何只有單排戳襍稅銀款式。另外該錠既無地名又無紀年,這又給研究者留下了探索空間。
我在《川康銀錠》一書中把一枚富順縣·道光稅課圖片列入襍稅中,2019年出現的兩枚襍稅銀銀錠豐富了襍稅銀錠圖片,也改寫了四川銀錠襍稅銀早期無實物圖片的歷史。

富順縣·道光稅課
道光稅課錠是襍稅銀的代表之一,據《大清會典事例·戶部·雜賦》記載:襍賦(襍稅)包括以“ 課”命名的蘆課、茶課(后歸正稅)、金銀礦課、銅鐵錫鉛礦課、水銀硃砂雄黃礦課、魚課;以“稅”命名的田房契稅等等。
應該說,四川襍稅銀稅征收時間長,涉及面廣而稅額巨大,奇怪的是,存世的襍稅銀錠卻是鳳毛麟角,這值得大家關注,目前僅出現的三枚襍稅銀都是不同的代表。因此,襍稅銀品種在川錠中是名副其實的名譽品,是川錠愛好者夢寐以求的頂級藏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