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2年,我當了天壇副園長,那正是改革春風吹遍大江南北的時候,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往來增多,領導安排我做外事接待工作,專門為外國元首和重要來賓講天壇的故事。
英國女王對“風調雨順”很好奇
1986年10月13日,正在北京訪問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丈夫愛丁堡公爵,光臨天壇參觀游覽。我陪著他們一起,自西磚門坡道登上祈谷壇方城。我邊走邊講:祈年殿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保存到現在將近600年了……
即將離開祈谷壇時,女王問我:“徐先生,剛才你講過皇帝在這里祈禱的愿望是‘風調雨順,我在別處也多次聽到這句話,這個愿望究竟是什么概念?”我回答說:“就是在一年中刮風和降雨都適時合度,也就是天氣正常的意思。古人并未向上天提出過高的奢望。”女王又問:“降雨的作用是明顯的,可你們古人祈求風又是為了什么呢?”我解釋說:“五谷都是禾本科植物,均屬風媒花,每當抽穗開花時,需要風來幫忙傳播花粉,缺少風的幫助就會減產。”女王對回答表示同意,但很快她又有疑問:“這是你個人的認識,古人不可能有這么高的科技水平。”我接著說:“是的,古人還未能懂得授粉和風能傳播花粉的道理。但是長期實踐的結果告訴他們,五谷抽穗開花時,如果無風,農業就會減產,人們就會餓肚子。所以古人除了求雨也祈求適時、適度的風。”
女王對著大家深有所感地說:“西方各國都有過求雨的歷史,卻沒有求風的記錄。西方只要求一個單項的雨,而中國追求的是一個完美的風調雨順的大環境系統。中國真是了不起!”
500歲柏樹林讓基辛格驚嘆
1971年10月的一天,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一行14人到天壇游覽。
在祈年殿廣場上,基辛格變換著位置從遠近不同的視角注視著宏偉的祈年殿,還認真觀察體會兩個配殿的細節,以及周圍古柏林對主體建筑的陪襯烘托作用。他鄭重地說:“祈年殿是世界上少有的建筑杰作,有極高的科學技術和藝術水平,太了不起啦!”稍停片刻,他又對我們一行人抒發感觸:“以美國的國力,完全有能力依樣再造一個祈年殿。但是,不可能造出這有500多年歷史的柏樹林,因為美國建國僅有200年歷史。”
周圍的人為他精辟而幽默的論述鼓起掌來。當然,基辛格博士的贊嘆絕不單純是對古柏林的評價,而應理解為即便是能再造一個祈年殿建筑,但是一個缺少歷史文化的新建筑,也難營造出在古柏林襯托下特有的莊嚴肅穆的神韻。
(摘自《中國政協》 徐志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