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典赫爾辛堡有一家博物館,專門展示設計不佳或者被市場淘汰的產品,因此被稱為“失敗博物館”。館主是瑞典心理學家薩穆埃爾·韋斯,他厭倦了整個社會充斥的成功學故事,他認為“讓人生厭的成功都是類似的,而每個失敗卻都有各的不同”。于是,他獨辟蹊徑,決定為失敗建一所博物館。提醒人們在創新領域,有80%到90%的失敗率,這很正常。
然而,事情卻沒有他想象的那么簡單。單單搜集產品,薩穆埃爾就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他本來寄希望于產品公司會主動捐贈或者分享一些失敗產品,但是顯然他低估了公司對此類產品諱莫如深的程度,一提起失敗,很多公司都沉默了。經了解,公司對失敗產品守口如瓶的原因之一是維護公司形象,如果把公司重金投入的失敗產品公之于眾,可能給公司帶來負面信息,還有可能會影響公司市值,甚至會讓競爭對手迅速掌握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進度。
面對產品公司的拒絕,薩穆埃爾決定從消費者手里收集產品。2014年,他來到舊金山,谷歌眼鏡毫無疑問進入了薩穆埃爾的博物館。2012年谷歌眼鏡推出時售價1500美元,結果,試用者發現,這完全就是一個樣品,技術并不完整,電池不能用,沒有任何功能,就一個鏡頭而已。這是一個無論從實用性還是從道德方面看,都極其失敗的產品。谷歌眼鏡于2015年1月15日停止生產。
失敗博物館陳列著20世紀40年代至今接近80年的眾多產品,涵蓋了全球60多家知名公司。很多產品更是讓人腦洞大開。其中有件電流面膜算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當初的生產商想搞一款極具創意和效果的面膜,它的設計原理是:通過溫和電流刺激肌肉收縮,對臉部達到提拉和均勻膚色的效果。1999年產品上市后,引發了惡評如潮,因為用戶體驗實在做得太差了。這款產品以驚人的速度進入消費者的視線,剛上市就毫無意外地以同樣的速度消失了。
在失敗博物館里,還有因為拒絕改變導致被淘汰的悲劇——柯達。1975年柯達就生產出了數碼相機,但是因為管理層擔心數碼相機會影響公司利潤頗豐的膠片沖印業務,而拒絕改變商業模式。在大好的未來面前,拒絕改變讓柯達于2012年正式宣布破產。
當人們聽夠了那些膩耳朵的成功故事,這樣的一座博物館就如一股清流,從這些失敗的產品身上,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成功并不是生活的常態,善于從失敗中汲取教訓,才能讓我們少走彎路,這或許就是建這所失敗博物館的最大的意義。
(摘自《思維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