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梅

【摘要】目的 分析中心靜脈導管應用于ICU胸腔積液患者中的臨床療效。方法 本次研究選取2018年3月~2019年2月于我院進行收治的50例ICU胸腔積液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25例患者,對其實施不同的治療方式,分別標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胸腔穿刺抽液方式治療,實驗組患者實施中心靜脈導管胸腔引流治療,對兩組患者的總治療有效率進行對比。結果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進行對比,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6.00%)顯著高于對照組(72.00%),經對比組間數據存在差異性(P<0.05)。結論 ICU胸腔積液患者應用于中心靜脈導管進行胸腔引流療效顯著,其操作便捷,創口小,感染率低,減少患者治療過程中的痛苦,可廣泛推廣于臨床應用。
【關鍵詞】中心靜脈導管;ICU胸腔積液;感染率;總有效率
【中圖分類號】R5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1..01
在重癥ICU病房中,胸腔積液患者是臨床中常見的疾病之一,是以胸腔內病理性液體聚為特征的一種常見臨床癥狀,病因種類多樣,胸膜毛細血管流體靜水壓增高、透性增加、膠體滲漏壓降低,壁層胸膜淋巴回流障礙,損傷外傷等將會直接引發盆腔積液,嚴重的胸腔積液會大大降低患者的肺容量,減少心臟部位血流量,出現心功能障礙,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在臨床醫學中對其應用直接有效的治療方式,可減少患者的身心壓力,值得臨床研究。本次研究選取本院進行治療的ICU胸腔積液患者為研究對象,應用中心靜脈導管進行治療,實施不同治療方式進行對比,報導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本院治療的50例ICU胸腔積液患者為研究對象,治療期間選取2018年3月~2019年2月,對其進行分組對照,每組各25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性14例,女性11例,最低年齡為34歲,最高年齡為80歲,平均年齡為(65.42±2.15);實驗組患者男性13例,女性12例,最低年齡為33歲,最高年齡為81歲,平均年齡為(66.16±2.28)歲。本次研究通過了本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且兩組患者的男女比例、年齡等并無顯著差異,可繼續進行研究(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胸腔穿刺抽液方式治療,首先應用B超定位穿刺部位,并采用無菌反流引流袋,每次抽取1000 ml以下的胸水,一周抽取2~3次;實驗組患者實施中心靜脈導管胸腔引流,首先對患者進行麻醉,應用B超進行定位,并使用專用注射器,連接穿刺針,將其穿刺于胸腔,置入導絲,并將其固定,拔出穿刺針,并置入中心導管,在胸腔內6 cm處進行固定,拔出導絲連接引流袋,將置管部位使用透明貼膜進行覆蓋。
1.3 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的觀察指標選定為治療總有效率,分為三大類,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且28天以上不需要抽液;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好轉,28天內不需要抽液;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并無減輕,且28天內需要抽液。總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人數×100%。
2 結 果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進行對比,其中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對照組患者為72.00%,對結果進行對比可知,實驗組顯著優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存在差異性(P<0.05)。(詳情見表1)。
3 討 論
胸膜腔為臟層和壁層胸膜之間的一個潛在間隙,正常人胸膜腔內有5~15 ml液體,在護理系統中起到潤滑作用,人體一天中約有500~1000 ml的液體循環利用,機體的變化可能會導致胸膜腔內液體流量的變化,最終形成胸腔積液,型腔積液主要分為兩種類型,漏出性胸腔積液與滲出性胸腔積液。胸腔積液的主要臨床癥狀為胸悶氣短、心悸、呼吸困難、身心乏力等[2]。根據有關研究顯示,ICU胸腔積液患者出現凝血功能障礙與低蛋白血癥的比例較多,其血流動力學不穩定,難以承受多次胸腔穿刺,故傳統的胸腔穿刺不適合應用于ICU胸腔積液治療,中心靜脈導管代替傳統穿刺抽液方式治療,可有效避免了后者的不足之處,減少出血量與肺水腫的發生率,避免引流中出現的空氣反流現象,同時降低患者治療過程中的痛苦感與不良反應發生率,更為安全高效[3]。
綜上所述,中心靜脈導管應用于ICU胸腔積液患者的安全性更高,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盧福鑫.ICU重癥合并胸腔積液患者應用中心靜脈導管引流裝置引流治療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9(9):146-147.
[2] 馬 靜.多維度健康教育模式在中心靜脈導管持續引流治療惡性腹腔、胸腔積液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8,37(19):2690-2693.
[3] 張娟娟,任加良.腹腔引流導管在胸腔積液閉式引流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9(19):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