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潔琦 江慶
【摘要】目的 分析哮喘患兒采用無創正壓通氣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 一項回顧性研究,納入60例哮喘患兒為研究對象,患兒就診時間2017年3月~2019年11月,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2組。對照組(30例)采用糾正酸堿平衡、24 h心電監護、持續低流量吸氧、抗菌消炎、糖皮質激素藥物、抗膽堿藥物、β受體激動藥物、多索茶堿、補充血容量等常規措施進行治療,觀察組(30例)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無創正壓通氣治療。觀察2組癥狀改善優良率、平均住院時間。結果 觀察組癥狀改善優良率96.67%,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7.25±1.01)d,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 相比單獨采用常規措施治療而言,哮喘患兒采用無創正壓通氣治療的臨床療效更好,可推廣應用。
【關鍵詞】哮喘;無創正壓通氣;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72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1..01
哮喘是一種氣道慢性炎癥性疾病,在小兒人群中的發病率較高。針對哮喘患兒,臨床多采用糾正酸堿平衡、24 h心電監護、持續低流量吸氧、抗菌消炎、糖皮質激素藥物、抗膽堿藥物、β受體激動藥物、多索茶堿、補充血容量等常規措施進行治療,但起效緩慢,不足以控制臨床癥狀。近年來,無創正壓通氣在治療哮喘方面得到一定的應用。因此,我院選擇92例哮喘患兒為研究對象,分析哮喘患兒采用無創正壓通氣治療的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一項回顧性研究,納入60例哮喘患兒為研究對象,患兒就診時間2017年3月~2019年11月,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2組,對照組中,患兒共30名,男10名,女20名,患兒年齡1歲~4歲之間,平均年齡(2.55±1.33)歲。觀察組中,患兒共30名,男12名,女18名,患兒年齡1歲~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31±1.09)歲。
1.2 方法
對照組(30例)采用糾正酸堿平衡、24 h心電監護、持續低流量吸氧、抗菌消炎、糖皮質激素藥物、抗膽堿藥物、β受體激動藥物、多索茶堿、補充血容量等常規措施進行治療,
觀察組(30例)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無創正壓通氣治療。采用常規治療同對照組,在此基礎上采用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儀器為澳大利亞(resmed)瑞思邁呼吸機公司生產的無創呼吸機(型號s9)。為患兒選擇合適尺寸的面罩,采用頭帶將面罩進行固定,儀器設置為S/T 模式,吸氣壓力=13~15 cmH2O、呼吸頻率=17~20次/min、呼氣壓力=3~5 cmH2O、,氧流量=4~5 L/min,治療頻率為16~20 h/d。待患兒病情穩定后撤掉呼吸機。
1.3 評價指標
(1)觀察2組癥狀改善優良率。評價指標有優:患兒突發性喘息、氣促、胸悶、咳嗽等癥狀改善80%以上;良:患兒突發性喘息、氣促、胸悶、咳嗽等癥狀改善30%~79%;差:患兒突發性喘息、氣促、胸悶、咳嗽等癥狀改善30%以下。
(2)觀察2組平均住院時間。
1.4 數據分析
應用SPSS 22.0版本進行數據分析,平均住院時間計量資料以x±s表示,并進行t值檢驗。癥狀改善優良率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如果P<0.05,代表存在明顯差異性。
2 結 果
2.1 觀察2組癥狀改善優良率
觀察組優21例,良8例,癥狀改善優良率96.67%,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觀察2組平均住院時間
對照組平均住院時間(10.25±2.46)d,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7.25±1.01)d,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
3 討 論
小兒哮喘是臨床常見的氣道高反應性疾病,發病率約3%~7%[1]。其發病原因與遺傳過敏體質、過敏原、環境污染、冷空氣等因素密切相關[2],隨著病情的進展,易造成呼吸系統障礙,引發肺不張、氣胸、縱膈氣腫等并發癥,給患兒的家庭帶來沉重的精神壓力和經濟負擔。
針對小兒哮喘,應長期、持續、規范和個體化治療。無創正壓通氣是治療小兒哮喘的有效治療途徑,利用鼻面罩連接患兒與將呼吸機,通過提供正壓支持,而輔助患兒進行呼吸,從而降低患兒的呼吸難度,增加機體內的含氧量,改善呼吸狀況,促進癥狀消退。本研究結果發現,采用無創正壓通氣治療的患兒癥狀改善優良率、平均住院時間,明顯優于常規措施治療(P<0.05),證明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小兒哮喘的臨床療效更高,可明顯縮短住院時間,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秋紅,付東旭,李振玨.針對性護理在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小兒哮喘持續狀態中的效果觀察[J].臨床研究,2018,26(08):146-147.
[2] 孔 丹,陳 娜,景 鈺.針對性護理干預在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小兒哮喘持續狀態中的應用效果[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7,28(12):1521-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