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杰 姜抒伲



摘要:梳理了國內外關于農村人居環境的研究成果,從經濟環境、生態居住環境、文教科技環境、衛生環境4個方面構建農村人居環境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利用熵值法對指標進行賦權。選取我國2018年31個省市的截面數據,運用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模型對農村人居環境水平與經濟環境的耦合協調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2018年,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呈大致正相關關系,但呈現拮抗態,兩者關系不穩定;大多數省市農村人居環境水平系統耦合協調度處于低水平階段,且經濟環境發展滯后。建議從政策宣傳、增加投入、引導消費、完善法律等方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人居環境;經濟發展水平;耦合度;耦合協調度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DOI:10.19754/j.nyyjs.20200815056
收稿日期:2020-06-16
基金項目:2019年上海市決策咨詢研究重點課題“上海社區健康服務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019-A-028-028);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19年度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項目編號:19KY0327)
作者簡介:林偉杰(1996-),男,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社會保障;姜抒伲(1995-),女,社會工作初級,科員。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村人居環境是鄉村環境整治的核心內容。我國也于2018年2月起開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3a行動。在城市化的大潮中,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給農村人居環境帶來了沉重負擔。學者從多個角度出發研究城市人居環境水平的問題,但針對農村人居環境的研究成果較少。本文的創新之處在于,從中國省域視角探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實施后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水平最新現狀及其空間分異,分析農村人居環境水平與經濟發展的協調關系,有助于提高農村居民對農村人居環境的滿意度,促進各省市農村人居環境高質量協調發展,為農村人居環境協調發展提供較為可行的政策建議。
1農村人居環境水平指標體系的構建
人居環境設計面較廣,諸多因素綜合影響某一區域的人居環境水平,需要眾多指標來綜合衡量。本文遵循合理性、全面性、可量化性、可獲得性原則建立一個綜合指標測算體系,力求可以反映農村人居環境的真實水平。
對于指標體系的構建,不同學者因研究重點的不同構建的指標體系不盡相同。本文在構建農村人居環境水平時,借鑒2000年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制定的《中國人居環境獎》,并結合我國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從經濟環境、生態居住環境、文教科技環境、衛生環境構建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水平評價體系,如表1所示。
2農村人居環境水平評價模型的構建
利用熵值法計算農村人居環境水平指標體系內各指標的權重。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作為一種各模塊間相互聯系程度大小和水平的度量,已被廣泛用于管理、經濟、醫學和農業等多領域[4],本文結合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度量方法進行農村人居環境與經濟發展水平耦合關系的分析步驟如下。
2.1計算農村人居環境和經濟環境的綜合評價指數
式中,f(x),g(x)分別代表農村人居環境與經濟環境的綜合效益,ai,bi分別為2個系統中各指標的權重,x'i,y'i分別為2個系統中各指標經過極差法標準化處理后的值。
2.2計算耦合度C
參考容量耦合系數模型與耦合度函數[5],建立耦合度模型,定量分析農村人居環境水平與經濟環境水平之間的耦合性。表達式如下:
式中,X表示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指數;Y表示經濟環境綜合指數;C為耦合度,C∈[0,1),C越接近1,則表示越趨于最佳耦合狀態。
2.3計算耦合協調度D
由于耦合度模型在某些情況下很難反映出系統間的真實情況,如北京與西藏的農村人居環境與經濟環境耦合度相似,但北京在系統的發展水平卻遠超過西藏。為了更全面準確地反映農村人居環境與經濟環境之間的耦合協調發展情況,本文引入耦合協調度模型:
式中,α、β為特定系數,參照已有研究方法,α、β均取0.5;D表示耦合協調度,D∈(0,1)。
3實證分析
3.1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我國31個省市2018年相關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原始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9),《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19)和各省市2019年統計年鑒,對于一些指標缺失的數據采用均值補齊。
3.2評價值的確定
根據之前熵值法和耦合度與耦合協調度的計算方法,確定了我國31個省市2018年農村人居環境水平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耦合綜合評價值,如表2所示。
3.3評價結果分析
通用的耦合度與耦合協調度劃分標準如表3。
結合劃分標準,由表3可知,我國31個省市的農村人居環境與經濟環境耦合度均分布在區間[0.30,0.50]內,說明農村人居環境與經濟環境之間呈現拮抗態,兩者關系不穩定,但仍存在一定的相關性。我國31個省市農村人居環境與經濟環境的耦合協調度可分為3種類型,上海、北京、浙江、天津、福建、廣東和江蘇共7個省市屬于高度耦合協調型,湖北和安徽2省屬于中度協調耦合型,重慶、山東等其余22個省市均屬于低度協調耦合型。可見,我國大多數省市仍處于農村人居環境與經濟環境的低度耦合協調,且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省市在農村人居環境與經濟環境的耦合協調發展方面明顯更好,說明經濟發展水平高的省市利用經濟發展水平帶動農村人居環境水平提升的能力更強。
4結論與建議
農村人居環境的發展包含了經濟、生態、文化、衛生等多個領域,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更能反映農村人居環境發展水平的真實客觀情況。本文構建了完整的農村人居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利用熵值法進行指標賦權,運用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模型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實施后我國農村人居環境協調發展水平進行綜合度量。結果顯示,2018年我國31個省市的農村人居環境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大致呈正相關關系,但呈現拮抗態,兩者關系不穩定;我國絕大多數省市屬于低度耦合協調狀態,且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耦合協調程度越好,再次說明經濟發展可以正向推動農村人居環境的發展水平。為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水平及其與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水平,政府需要加強建設宜居的人居環境以及農村基層衛生事業的宣傳,加大對于基層衛生事業建設的投入,積極引導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轉變,加強農村人居環境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完善等。
參考文獻
[1] 彭震偉,陸嘉.基于城鄉統籌的農村人居環境發展[J].城市規劃,2009,33(05):66-68.
[2]郜彗,金家勝,李鋒,周傳斌.中國省域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評價及發展對策[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5,31(06):835-843.
[3]張曉麗,白煜,賈蕾,路國彬.淺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6,41(04):60-62.
[4]吳紅霞,蔡文柳.基于灰色關聯模型的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評價研究[J].農業經濟,2019(05):78-80.
[5]趙先超,袁超,胡藝覺.湖南省城市現代化與生態化耦合協調發展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9,28(06):109-119.
(責任編輯賈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