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全球化及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創業板注冊的出臺,在國內外企業IPO浪潮不斷掀起。成功上市的公司可以募集大額資金,提高公司地位和市場形象,提高資本的融通能力等等。因此,有些企業為了逐利,不擇手段,利用各種方法實現上市目的。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以A公司因財務造假導致上市失敗為例,從商業倫理和會計審計職業道德的角度對公司和證券保薦機構的行為以及其反映的背后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并進行總結和提出建議。
【關鍵詞】 商業倫理 財務造假 職業道德
一、案例簡介
M證券公司和D會計師事務所分別是A公司IPO項目的保薦機構和會計師事務所。M證券公司為A公司首次發行股票并上市出具了"有充分理由確信發行人申請文件和信息披露資料不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保薦書。D會計師事務所也出具了IPO三年期的標準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
但A公司招股說明書預披露之后馬上收到媒體的質疑,質疑其財務造假,雖然,A公司2個月之后撤回了申報材料,但該公司也引起證監會的關注和立案稽查。原來,A公司為了達到上市條件確實存在財務造假。該公司的造假主要通過偽造的三個政府項目-城市太陽能照明項目完成的。A公司其實并沒有按照政府工程項目必須先完成招投標程序,就直接簽工程施工合同,然后又偽造《工程結算書》作為入賬依據。更嚴重的是,該公司通過關聯方-實際控制人隱蔽的實際控制的其他公司的銀行賬戶向其客戶轉款,然后其客戶又轉款回A公司作為其銷售回款。這些造假造成A公司一年的主營業務收入、成本和凈利潤大幅虛增和上漲。中國證監會對該違法違規事件進行立案稽查后,作出了《行政處罰決定書》,給予A公司高管和實際控制人等15名責任人警告和罰款處罰,給予M證券公司、保證代表人和D會計師事務所公開譴責、沒收收入和罰款處罰。其中,這一事件使M證券公司的投行業務停滯,在審項目撤回的嚴重后果。
二、案例反映的倫理問題及分析
(一)會計職業道德缺失
在本案例中,虛構銷售回款、虛增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等財務造假主要是該公司的財務工作人員的失職造成。會計人員在記錄和編制財務報表時并沒有做到客觀、公允、真實和準確的原則,沒有如實的反映A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從A公司的IPO財務造假案例中,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目前我國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缺失的存在,其主要原因是會計人員自律意識不強和獨立性的缺失。因為會計人員的工作一直受公司管理層的管理和領導,這種從屬地位的存在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獨立性與自主性。會計人員經常要在“利益”與“正義”之間進行權衡,在市場經濟下“利益至上”的影響下,他們很可能把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擺在第一位,從而忽視和損害了自身的職業道德。
(二)商業倫理分析
A公司公然違背會計準則,偽造《工程結算書》作為入賬依據,虛增一年的收入、成本和利潤,以完成達到上市的目的。從其財務造假的視角就可以得出這是一種非常不符合道德的商業倫理模式。這種不符合商業倫理的經營和上市模式是公司的短視行為,只注重眼前自身利益,即自利行為,沒有從整體上考慮其他方的相關利益和其自身長遠利益。此外,M證券公司和D會計師事務所在IPO審核過程中并沒有做到盡職盡責。它們在審核過程中,對于三個政府項目的城市太陽能照明項目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以及招標程序和合同履行情況未盡職調查。同時,對于同一個項目中《貨物驗收單》和《出庫單》明顯核對不一致的地方并未進一步核實。另外,保薦機構也未按要求履行函證程序,對銷售收入中明顯異常情況關注不夠。因此,M證券公司出具的A公司符合上市條件意見的保薦書以及D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都是虛假的。
亞當.斯密主張,自由競爭的市場是實現功利目的的最佳手段。新古典主義自由市場經濟學家認為,最有效的經濟是自由市場下的資本主義經濟,企業通過追求利益最大化,保證了稀缺資源發揮最大的價值,得到最合理的利用。舉例來說,功利主義的自由市場版本認為,消費者產品安全性標準應該留給市場本身來運作。每個消費者會為了產品的安全性、價格和舒適度來進行討價還價,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根據自由市場理論,這種政策的結果使得風險和利益的分配達到最優。在市場經濟模式下,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是當激烈的市場競爭制約和影響到一部分人和企業的發展甚至威脅到他們的生存時,欺詐和不誠信的行為就會出現。尤其在市場經濟體制發展不完善、不成熟以及配套的法律體系還沒有完全跟上的情況下,誠信問題就日益突出。A公司IPO財務造假,以及中介機構M證券公司和D會計師事務所為了自身利益提供虛假意見的事件都是不誠信的行為,嚴重違反了商業倫理和職業道德操守。市場競爭提高了效率,發展了經濟,但也擴大了貧富差距。經濟上的弱者在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價,這時,為了急功近利和短期利益,他們經常利用不誠信的手段來迅速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A公司原本并沒有達到上市的條件,但它為了自身短期利益,財務造假來實現IPO目的。
從A公司IPO財務造假的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目前我國資本市場中存在的一些重大問題。第一,誠信的缺失。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現在有些公司和中介結構面對社會公眾利益與自身利益沖突時,首先選擇的是自身的利益,漠視職業道德和操守。它們為了自身的短期發展,出具虛假報告,欺騙社會和公眾,損害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第二,證券公司和會計師事務所作為中介機構獨立性的缺失。M證券公司和D會計師事務所本可以通過非常常規的審計和盡調程序發現A公司的財務欺詐,它們卻出具了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和符合上市條件結論意見的保薦書。它們為了自身利益,出具虛假報告,說明中介機構在IPO審核中缺乏實質的獨立性。第三,監督監管機制的缺失。A公司并沒有使用復雜的財務造假手段,但A公司內審部門、D會計師事務所和M證券公司通過正常的核查程序進行仔細核查都應該能很快發現財務欺詐的線索,但它們都沒有發現。這同時也說明M證券公司的內核部門和D會計師事務所的復核程序也都未起到監督作用。
三、對策和建議
(一)規范和完善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建設
建立健全完善的會計法律制度和實施機制,以適應日益變化的市場經濟的發展。加強對會計工作的嚴謹和規范建設,不僅要規范會計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行為、防止和避免財務造假,同時也要保障財會人員的合法權益和其財務工作的獨立性。加強對會計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提高對財務舞弊、財務造假行為主體的懲罰力度。同時要長期堅持誠信教育,樹立財會人員誠信的職業道德氛圍。加強以包括會計誠信在內的職業繼續教育,企業要積極提供多種形式的培訓,促進企業財會人員整體素質的提高,尤其是職業道德的規范。
(二)加強行業和社會監管力度,提高監管效力
各級政府和金融行業要主動推進商業倫理的建設和發展,推進金融信用體系的構建,規劃金融信用體系的建設,維護公平正義的金融市場秩序和良好的環境。此外,政府應加快建立一個有效的市場監督機制,積極主動地開展各行業的監督檢查和審計工作,規范市場經濟,最大限度減少金融業的不利行為,加大對不誠信、違背職業道德和違反市場秩序行為的打擊和懲罰力度。同時,國家應建立、健全會計和金融業的法律制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
(三)加強企業在商業倫理建設中自律的自覺性
企業自身在商業倫理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要自覺加強行業自律。企業的領導者和管理層在日常的經營管理中應時刻樹立倫理意識,制定并遵守符合倫理精神的企業內部的商業倫理守則,并同時加強對企業員工的商業倫理道德教育。將商業倫理優勢和企業社會責任一起發展為公司的競爭優勢,從而提高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環境中的核心競爭力。在企業內部應該建立專門的獨立性很強的內審部門和監督部門,對內部工作人員的工作和企業行為進行定期的檢查和審核,形成規范的企業內部工作報告制度,提高員工和企業的商業倫理自覺性。
【參考文獻】
[1] 方祺.會計造假的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分析[J].市場研究,2015,(5): 67
[2] 楊濡嘉.企業商業倫理及會計職業道德缺失的分析及啟示——以爾康制藥為例[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19,(38): 224
[3] 郭艾林.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在新技術下的影響[J].商訊(公司金融),2019,(9)
[4] 成秀亮.試析如何構建適應企業需求的會計職業道德體系[J].金融經濟,2015,(14): 181-183
[5] 李燕媛.試論會計職業道德之全人教育創新模式[J].新會計,2012,(12): 59-61
[6] 王麗,陳紹娥.商業倫理與經濟利益博弈的案例解析及建議[J].商業會計,2016,(7): 97-98
作者簡介:劉妙(1993—),女,漢族,湖南湘潭人,碩士研究生,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方向:CPA 審計與外部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