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江
林甸縣通過建設全方位的文化陣地、打造接地氣的文化精品、開展常態化的文化活動等文化扶貧實招,助力扶志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潤物無聲而又從根本上消除貧困群眾的“等靠要”思想,有效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實現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的徹底轉變。2019年,全縣實現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從4.2%降至0.73%,貧困群眾人均純收入超過1萬元。
建設全方位的文化陣地。林甸縣著力加強基層文化陣地建設,不斷整合資源,完善服務功能,提升服務水平,為貧困群眾打造最優的文化環境,堅定貧困群眾脫貧的信心。建成一批能共享的文化廣場。全縣先后建設文化活動廣場73個,占行政村總數的88%,48個貧困村實現全覆蓋,有效解決貧困群眾缺少文化活動場所的問題,讓貧困群眾與全縣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掀起了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熱潮。打造一批增民智的農家書屋。全縣建設了83個農家書屋,下擺科技圖書16萬多冊,為貧困村配備數字文化一體機30臺,農閑時農民們聚集到農家書屋里學農業知識,學致富本領,交流脫貧經驗。豎起一批傳黨音的大喇叭。83個行政村全部安裝應急廣播,不僅實現村村通,而且達到屯屯響。“林甸新聞”“扶貧政策”“我們一起讀書吧”“每周一歌”等多樣化信息通過“大喇叭”傳進千家萬戶,深受群眾歡迎,被貧困村農民愛稱為“我們的大喇叭”。
打造接地氣的文化精品。林甸縣把脫貧攻堅中的扶貧故事,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進行宣傳,創作和推出一系列文化精品,取得良好社會效果。創作一本書,講述黑土地上扶貧戰歌。本土作家王芳歷時2年多,走訪林甸縣精準扶貧“主戰場”的40多個村屯、500多位貧困戶創作而成的報告文學《黑土長歌》,集中體現駐村干部、村兩委干部的扶貧故事,激發了廣大扶貧干部的工作熱情。編排一部劇,弘揚百米河邊的戰貧精神。以林甸縣基層村支部書記王樹春為原型,創作龍江劇《百米河邊》,將他無私奉獻、帶領村民“旱改水”,走上脫貧致富路的事跡搬上舞臺。2017年進京演出,2018年按照省文化廳、省扶貧辦要求在全省28個貧困縣巡演,收到良好社會反響。錄制一組歌,傳遞脫貧路上的惠民之聲。錄制脫貧攻堅《拍手歌》《三字歌》《數來寶》等,將扶貧政策與文藝作品融合,引導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開展常態化的文化活動。林甸縣通過常態化開展多種文化活動,將自主脫貧和奮斗精神植入貧困群眾心間。堅持選樹“好典型”。選樹幫扶脫貧好干部、保障脫貧好部門、帶領脫貧好先鋒、助力脫貧好企業、引導脫貧好路子、自主脫貧好群眾等“六個好”典型132人,通過事跡報告會、新聞宣傳、入戶宣講等方式,教育引導全縣廣大干部群眾以先進典型為榜樣,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堅持弘揚“好旋律”。組建“文明宣講小分隊”“文藝宣傳小分隊”“駐村宣講小分隊”“暖心服務小分隊”以及“新聞宣傳小分隊”5支隊伍,創作脫貧攻堅文藝作品100余個,開展扶志教育主題宣講和志愿服務活動500余場,讓廣大群眾堅定信念跟黨走。堅持培育“好風氣”。持續開展“脫貧路上攜手同行”巡演、“除陋習、樹新風,爭做新時代新農民”主題宣講等活動,打造林甸特有文化活動品牌,讓脫貧致富信念、新時代新文明在百姓心中扎根。
林甸縣文化扶貧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獨特方式,將貧困群眾與社會緊密相連。觀念變了,干群關系更密切了。鄉村環境煥然一新,文化活動多姿多彩,老百姓精氣神更足了,發展庭院經濟、參與養殖增收項目……貧困群眾“來錢道”多了,對扶貧干部也充滿感恩。四季青鎮志和村多年的老上訪戶和村支部書記握手言和,非但不再上訪,還成為村里文藝活動骨干。感恩有了,分享成了時尚。通過文化熏陶,一些貧困戶脫貧后,主動參加公益活動,成為最熱心的“志愿者”。林甸鎮東發村的呂桂芬脫貧不忘鄉親,不僅憑借自己勤勞的雙手務工賺錢,還陸續帶領周邊200多名貧困戶、村民一起外出務工,用她的話說,“能讓大家的腰包都‘鼓溜起來,我覺得很踏實”。志向明了,脫貧更加長效了。在扶貧戰貧事跡的感染下,貧困群眾更堅定了擺脫貧困的信心。四季青鎮新富村貧困戶劉秀娟,到村里成立的制衣車間打工,年可增收2萬余元。文化的力量成為貧困群眾的精神支柱,如今,他們堅信,勤勞的付出終會收獲小康碩果。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扶貧開發工作辦公室)
責任編輯/劉淑濱
“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
——文化扶貧一直在路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致富貴在立志,只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林甸縣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進程中,始終堅持“授人以魚”和“授人以漁”相結合,在弘揚傳統文化中補齊精神上的短板,致力實現“要我脫貧”“要我發展”到“我要脫貧”“我要發展”的關鍵性轉變。
文化扶貧不只是脫貧攻堅的“軟實力”,更是真正意義上挖窮根的“硬實力”。林甸縣通過提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豐富貧困群眾的文化、法制、道德素養,共享社會發展的紅利。通過《黑土長歌》《百米河邊》《拍手歌》《數來寶》等積極健康有益的文化產品,用心用情用力長效打造文化和經濟的結合點,讓貧困地區實實在在感受到文化扶貧的巨大價值。
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文化扶貧的最大魅力在于激發貧困群眾敢于向貧困宣戰的內生動力,用自己的精氣神,把一切阻止脫貧致富的溝壑都踩在腳下,讓貧窮成為歷史,同步踏入小康社會我們一起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