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嘉蔭縣委宣傳部


嘉蔭,隸屬伊春市,地處小興安嶺北麓,黑龍江中游右岸,與俄羅斯隔江相望。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優勢,先后獲得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國家文明縣城、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等稱號。近年來,嘉蔭在新時代改革開放大潮中奮楫爭先,一份符合自身實際的“振興答卷”正在加速譜寫。
聚焦靶心、補齊短板,三大攻堅戰捷報頻傳。認真落實“兩不愁三保障”政策,鞏固提升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0處、改造其他“三類人員”危房38戶,教育幫扶169人、醫療救助769人次。產業扶貧項目發展到56個,三重覆蓋率達到100%,貧困戶人均收入達到11552元,同比增長24.21%。深入開展“綠衛2019”、森林督查等專項行動,清理收回違法侵占林地1.29萬畝,并全部恢復植被,完成森林撫育16萬畝。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管理范圍、水利工程管理和保護范圍劃界工作全面完成,整治河湖“四亂”問題60個。實行“全域、全時段”秸稈禁燒,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省定標準,全年未發生重特大森林火災,空氣質量實現全年優良。進一步完善債務風險應急處置機制,對債務資金使用、償還兌付、績效評估進行跟蹤監管。積極推進農村信用社改制化險工作,清理不良貸款5197萬元。
專注“三農”、篤行實干,鄉村振興穩步推進。全力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糧豆薯總產量27.5萬噸,農業總產值實現21.8億元。打造高標準農田2.1萬畝,新增輪作面積2萬畝,農業“三減”面積增至55萬畝,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113萬畝。投資4053萬元,完成烏拉嘎河左岸興農段治理工程,改造修復農田路482.8公里。建設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9處,申報認證綠色食品標志企業2家。綜合檢驗檢測中心投入使用,抽檢合格率達到100%。建設液體菌包廠2處,栽培食用菌4000萬袋。對俄農業穩步推進,組織赴俄農民455人,耕種俄方土地42萬畝,人均純收入達到7.1萬元。完成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73個行政村全部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運營機制基本建立。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改造通村公路10.8公里、危橋4座,完成53個村屯、1643畝綠化工作,改廁1847戶,采購垃圾壓縮車10輛、保潔三輪車128輛、戶用垃圾桶1.1萬組,烏云鎮河沿村、保興鎮大同村、向陽鄉茅蘭溝村和育新村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明顯改善。
狠抓項目、積蓄動能,發展后勁持續增強。堅持把上項目、擴投資、促開放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途徑。借助“中俄博覽會”“綠博會”及全省旅發大會等大型活動強力招商,與龍建、一重新能源等多家企業就東湖旅游景區開發、天然氣綜合利用、森林康養和林下中草藥種植等項目簽訂了引資協議。拓展招商引資平臺,在深圳中亞硅谷海岸產業園區設立嘉蔭城市形象館。修訂完善《嘉蔭縣招商引資優惠政策(試行)》,進一步激發企業投資熱情。持續加大口岸復關推進力度,俄帕什科沃口岸維修改造項目列為俄猶太自治州年度重點工作,口岸復關事宜納入中俄邊界委員會研究議題予以推進。
謀勢而動、蓄力奮戰,旅游形象綻放新姿。扎實推進恐龍2號館建設,重新布展恐龍1號館,增設恐龍地質公園導覽系統。完善茅蘭溝服務中心功能,景區服務能力有效提升。太平島旅游度假區重新對外開放。“智慧旅游”系統和數字型游客服務中心投入使用。圓滿完成省旅發大會觀摩任務,成功舉辦“第二屆恐龍文化節”“中俄集體婚禮”“化石保護論壇”“龍行雪野”嘉年華等品牌活動,嘉蔭知名度和美譽度全面提升。全年接待游客95萬人次,旅游收入6.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3.9%和14%。
加強扶持、排憂解難,工業經濟平穩運行。進一步增強政策引導作用,修訂完善《嘉蔭縣鼓勵投資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若干政策(試行)》。加大對存量企業扶持力度,對進口俄羅斯木材的加工企業給予運輸補貼。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各類銀企對接交流會和技術培訓會,幫助企業解決銀企信息不對稱、資金渠道不通暢、管理不規范等問題,進一步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和抵御風險能力。全縣工業總產值實現2.36億元,同比增長4.3%。
精建細管、提升品質,城市面貌變化顯著。投資2880萬元,完成瀧浦居、水岸華府小區周邊道路改造和小區配套設施建設,對22個老舊小區和單體樓實施了基礎設施改造。投資8400萬元,完成二熱源改擴建工程,維修改造供熱管網22公里,供熱能力達到380萬平方米。升級改造城區道路4條,鋪筑瀝青路面2萬平方米。新增候車亭7座、公交站牌59個。對19棟臨街樓體輪廓燈進行更新。種植花卉和喬灌木74萬株,城區新增綠化面積3.26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42.54%。垃圾分類試點工作有序開展,投放分類垃圾桶107個,縣內主干道機械化清掃率達到75%。城市網格化管理全面開啟,實現了網格巡查與快速執法有效銜接。
主動作為、順應期盼,民生保障持續改善。全年投入16.4億元用于民生事業,占公共預算支出的87.2%。繼續實行免費教育和營養餐工程,完成縣二小教學樓續建項目和7所中小學校基礎設施改造。中高考成績連創佳績,高考一次性入段率同比提高5.28%,職教中心對口升學考試取得全市十三連冠。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全面啟用,縣人民醫院列入全省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試點,疾控中心業務用房完成主體工程建設。深入開展“春風行動”,全年城鎮新增就業76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低于省控指標。城鄉低保指導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年6876元和4017元。常住居民醫保實現全覆蓋。文化體育事業蓬勃開展,成功舉辦了全縣第十六屆運動會、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紅歌會等系列文體活動。深化“平安嘉蔭”“法治嘉蔭”建設,大力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和安全生產“百日會戰”,全年破獲刑事案件76起,整治各類安全隱患382個,全年未發生安全生產事故。各項國防事業經費保障到位,妥善安置轉業士官4人。積極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為62名退伍士兵安置工作崗位,并為268名退伍士兵補發待安置期間生活費220萬元。積極開展矛盾糾紛化解工作,為全國“兩會”、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等重點時期營造了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務實有為、優化環境,行政效能不斷提升。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認真履行“一崗雙責”,嚴格落實“三重一大”集體決策、政府法律顧問等制度,政府決策更加民主化、法治化。自覺接受縣人大依法監督和縣政協民主監督,辦理人大建議68個、政協提案37個,辦結回復率100%。黨政機構改革順利完成,農墾行政職能移交完畢。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推動重點領域“最多跑一次”,35項涉企證照實現“多證合一”。優化再造政務服務流程430項,為群眾和企業辦理業務5.2萬余件。此外,民族宗教、邊境管理、外事僑務、國家安全、國防雙擁、統計審計、婦女兒童等各項工作均取得了新進步、新成績。
2019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4.6億元,同比增長5.7%;固定資產投資8.3億元,同比增長19.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億元,同比增長7.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8億元,同比增長8.1%;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4824元和18307元,同比增長6.1%和9.9%。
2020年,嘉蔭縣全縣上下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萬眾一心加油干、越是艱險越向前,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全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興邊富民行動,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要求,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
責任編輯/胡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