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潔 陳欣
【摘要】月經過少是婦科常見病,可發展為閉經、不孕,是卵巢早衰、多囊卵巢綜合癥等疾病的臨床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生活。通過中藥辯證結合針灸療法對于月經過少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月經過少;針藥結合;辨證治療
【中圖分類號】R271.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1..01
月經過少又稱“經水澀少”“經水少”等,是指月經周期基本正常,經量不足正常經量的1/2,或行經持續時間僅1~2 d,甚或點滴即凈,連續2個周期或以上[1]。西醫又稱“月經稀發”。
1 追本溯源
本病早在晉·王叔和《脈經》中稱為“經水少”[2]。《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七歲腎氣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醫學正傳·婦人科》:“腎氣既乏,則經血日以干涸,漸而至于閉塞不通”。《蘭室秘藏》:“婦人脾胃久虛,或形羸氣血俱衰,而致經水斷絕不行”。《醫學入門·婦人門》:“內寒血澀,來少”。《萬氏婦人科》:“瘦人經水來少者,責其血虛少也。”
2 現代研究
內膜周期性的脫落即為月經,故月經過少的主要原因為內膜損傷,如人流術中,器械進入宮腔內搔刮時間過長,吸宮負壓過高等損傷內膜,甚至造成宮腔粘連,導致月經量少或閉經[3]。內膜病變,如內膜炎、內膜結核,子宮先天性畸形,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疾病,多囊卵巢綜合癥等,口服激素類藥物,卵巢手術等造成卵巢功能下降等卵巢因素,均可導致月經過少甚至閉經[4]。
3 病因病機
本病病因有虛有實,虛者為先天稟賦不足,或房勞多產損傷腎氣;飲食勞倦,思慮過度損傷脾氣,脾虛化源不足則氣血虧虛;實者為血寒阻滯經脈;七情所傷,肝氣郁結,氣滯血瘀而血行不暢。其主要機理為精血虧少,沖任氣血不足,或血寒瘀阻,沖任氣血不暢,血海滿溢不多。根據辯證治療治法為補腎填精、補血益氣、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等。
4 臨證舉隅
患者林某,女,32歲,已婚已產。于2019年10月16日以“月經量少5年余”初次來診。自訴13歲月經初潮,月經周期28~30天,經期3-5天,末次月經2019年10月11日,5天凈,點滴量少,色暗紅,血塊(+),痛經,腰酸,頭暈乏力,納可,眠差,多夢易醒,大便正常,小便頻數,舌質黯,少苔,脈沉細。彩超示:內膜4.8 mm。激素示:E2:90pmol/L,T:3.91nmol/L,PRL:277mIU/L,P:0.52nmol/L,LH:18.83IU/L,FSH:8.62IU/L,LH/FSH:2.18,HCG:0.37。診斷:月經過少(腎虛證),方藥:覆盆子15 g,肉蓯蓉15 g,女貞子20 g,枸杞子15 g,五味子10 g,白芍10 g,炒白術20 g,當歸10 g,黨參20 g,熟地10 g,山茱萸20 g,山藥15 g,砂仁5 g,炒酸棗仁15 g,7劑,水煎服。針刺:氣海、三陰交、太溪,艾灸:關元、足三里,兩日一次,30min,補法。10月25日復診,腰酸癥狀稍減,睡眠改善,仍頭暈乏力,小便頻數,舌脈如前。守上方加炒桃仁15 g,紅花15 g,5劑,水煎服。針刺加血海,余同上。11月1日三診,腰酸、頭暈乏力均減輕,睡眠好轉,小便次數減少,舌脈如前。守上方加鹽巴戟天15 g,炙淫羊藿15 g,7劑,水煎服。針刺加歸來、子宮,余同上。11月14日四診,11月9日月經至,5天凈,經量明顯增多,血塊減少,痛經減輕,舌質黯,苔薄白,脈沉細。效不更方,按上述針藥結合調周治療2個月經周期后經量明顯增多,腰酸、頭暈乏力、小便頻數等癥狀改善,寐安。
5 按 語
該患者月經量少,色暗,伴腰酸,小便頻數,舌質黯,少苔,脈沉細,辯證為腎虛證。初診時為經后,藥用覆盆子、肉蓯蓉、女貞子、枸杞子、五味子補腎填精,熟地、山茱萸、山藥三補之品補腎,現代研究表明, 補腎滋陰類中藥有類雌激素樣作用, 可促進子宮內膜的生長和修復[5]。白芍、當歸活血養血以調經,黨參、炒白術行氣健脾,使補而不滯,砂仁行氣以防滋膩,炒酸棗仁寧心安神。全方共奏補腎填精、養血調經之功。氣海、關元屬任脈,氣海理血調經,關元主諸虛百損,是補虛和調理沖任要穴 ,三陰交益血調經,安眠,太溪滋補腎陰,足三里補益氣血;患者復診為經間期,加炒桃仁、紅花活血以促排,血海在足太陰脾經,可活血調經;患者三診為經前期,為陽長期,加鹽巴戟天、炙淫羊藿以溫腎助陽,歸來、子宮以助調經;患者四診在經后,自述本次月經經量明顯增多,血塊減少,痛經減輕,繼續給予針藥結合調周療法以鞏固療效。
參考文獻
[1] 談 勇.中醫婦科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73.
[2] 羅頌平.談 勇.中醫婦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71.
[3] 高飛霞,郜 潔,等,月經過少中西醫病因的相關性及致病因素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16(05):919-922.
[4] 翟朋利,高月平.月經過少的中西醫研究進展[J].現代醫學,2015,43(1):119-122.
[5] 蘇 瓊,匡繼林.匡繼林診治宮腔黏連經驗[J].湖南中醫雜志,2016,36(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