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剛
【關鍵詞】? 腹腔鏡內鏡微創術;膽囊息肉;膽囊壁厚度;膽囊收縮功能
膽囊息肉發生較為多見、常見,且逐年遞增,如不有效救治,可致膽囊癌發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較為普遍,可將膽囊疾病予以良好解決,但術后并發癥多,對病情康復、正常生活不利。腹腔鏡內鏡微創術的發展為疾病治療提供一種新的治療方案,且可將膽囊功能予以良好保留,效果可靠[1]。基于此,本研究膽囊息肉患者開展腹腔鏡內鏡微創術治療,現報告如下。
1.1臨床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間在本院接受治療的92例膽囊息肉患者,依據手術方案的不同分為2組,對照組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齡26~78歲,平均年齡(42.46±9.67)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4.97±1.39)年,并發糖尿病13例,并發高血壓14例;研究組47例,男28例,女19例,年齡27~79歲,平均年齡(42.53±9.71)歲,病程1~9年,平均病程(5.02±1.41)年,并發糖尿病15例,并發高血壓13例。2組上述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膽囊息肉直徑范圍為0.6~1.5cm;②可耐受手術;③測定餐后膽囊收縮率,測定結果>30%;④均未出現腹腔粘連以及其它并發癥;⑤患者知情本次研究且已同意參與。
排除標準:①嚴重心、腎、肝疾病患者;②既往進行上腹部手術;③精神疾患;④合并膽囊癌、膽總管結石等,測定膽囊壁厚度,測定結果提示并未達到3 mm。
1.3觀察指標
(1)圍術期觀察指標對比。圍術期觀察指標:①術中出血量;②腸功能恢復時間;③術后首次排氣時間;④住院時間。
(2)膽囊壁厚度與膽囊收縮功能對比。①膽囊壁厚度測定:空腹,行B超檢查;②膽囊收縮功能測定:空腹,行B超檢查,準確測定膽囊,測定指標包括其最大前長徑、前后徑、橫徑,根據以上測定指標得出餐前膽囊容積;進食脂肪餐,在進餐結束后1h行B超檢查,準確測定膽囊,測定指標同上,得出餐后膽囊容積;膽囊收縮功能=進餐前后膽囊容積差值/餐前膽囊容積×100%。
1.4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所得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1.0進行分析,圍術期觀察指標、膽囊壁厚度與膽囊收縮功能均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與組內比較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圍術期觀察指標對比
研究組術中出血量、腸功能恢復時間、術后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2.2 膽囊壁厚度與膽囊收縮功能對比
治療前2組膽囊壁厚度與膽囊收縮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膽囊壁厚度均小于治療前(P<0.05),膽囊收縮功能均明顯優于治療前(P<0.05),且治療后研究組膽囊壁厚度小于對照組(P<0.05),膽囊收縮功能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膽囊息肉早期癥狀程度相對輕微,膽囊功能尚處于正常狀態,對絕大部分患者來說,強烈選擇保膽治療。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無法實現此需求,術后并發癥多,比如消化問題、膽管損傷、結腸癌發生風險增大等。相關研究表明,對膽囊息肉患者來說,維持膽囊完整,在加快術后恢復、減少并發癥、改善生活質量等多個方面均有積極意義。臨床亟待尋求一種更為可靠的保膽治療方法[2]。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術中出血量、腸功能恢復時間、術后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治療后研究組膽囊壁厚度小于對照組,膽囊收縮功能優于對照組。提示膽囊息肉患者開展腹腔鏡內鏡微創術治療,對術后恢復、膽囊壁厚度減小、膽囊收縮功能恢復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劉興超,鄧小凡,趙冀,等.腹腔鏡內鏡微創保膽術治療膽囊息肉的手術技巧與療效探析[J].大醫生,2018,3(06):30-32.
[2]王福剛. 腹腔鏡內鏡微創保膽治療膽囊息肉59例療效分析[J]. 中外醫療, 2017, 36(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