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萍
【關鍵詞】? 健康教育;傳染病病人;護理;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之間的交流程度越來越深,人群流動范圍也越來越大,這給傳染病的傳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傳染病作為一種比較特殊的疾病類型,給人類健康帶來很大威脅。臨床上必須要重視傳染病的護理工作,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染途徑,從而有效降低傳染病的傳播。健康教育在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傳播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作為一種護理方式,有自身的優勢,如今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中[1]。健康教育可以通過科學、系統的對患者實施疾病教育發揮護理作用,它能夠讓患者們認識到采取健康行為的重要性,使他們認識到接受健康教育不僅能夠知曉更多的相關知識,促進自身的身體健康,還可以減少給其他人員帶來的健康隱患。本文以收集到的76例腸道傳染病患者相關情況作為研究資料。臨床上比較常見的腸道傳染病:細菌性痢疾、傷寒以及霍亂等,這些傳染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是媒介接觸愴然,比如人們接觸有傳染源的瓜果、水以及蒼蠅等來傳播的。如果人們在個人生活中沒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這些病菌很有可能會通過我們的手進行傳播。腸道傳染病對人們產生的危害比較大,如果不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療,患者可能會出現并發癥,甚至引發死亡。而健康教育可以通過對患者進行疾病傳播知識教育,讓患者樹立良好的自我保護意識,同時幫助傳染病患者了解疾病發生、進展、傳播等相關知識,從而更好的控制自身疾病,這對疾病的發展和傳播有很大的限制作用。
1.1一般資料
把我院從2013年1月到2019年10月的64例腸道傳染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有41例,女性患者有23例。所有患者的年齡在20歲到62歲,他們的平均年齡為37歲。這64例腸道傳染病患者的癥狀及體征和腸道傳染病常規標準非常吻合,大多患者有腹痛、腹瀉、嘔吐的癥狀,偶爾還伴隨著發熱、頭痛、全身中毒等一些癥狀。患者臨床資料比較沒有顯著的差異性,P>0.05,可以進行統計學比較。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和實驗對比法進行研究,對本院2013年1月到2019年10月收入的64例腸道傳染病病人進行調查,了解患者對疾病的了解,從而進一步分析研究傳染病患者護理中應用健康教育的效果及必要性,為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1.2.2統計學方法
此次研究使用軟件SPSS 19.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有關文章的計數資料統一采用“百分比”表示,用X2檢驗,P<0.05,表示數據間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腸道傳染病患者在接受了健康教育之后,對自身所患疾病的相關知識的知曉率有了明顯的提高,并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隨著醫療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國的臨床護理工作也在不斷地加強,健康教育理念不斷提高[2],在經濟的高速發下,人們的出行更加便利,交通手段也越來越豐富,人與人之間接觸越來越多,導致很多新的傳染性疾病開始流行。臨床上也開始重視傳染病的治療,并逐漸從單純治療向預防方面發展。而健康教育在疾病預防中有關鍵性作用,讓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發生、緊張、控制相關知識,不僅能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而且能增強患者道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控制自身傳染源,從而降低疾病傳播。與此同時還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保護意識,學會對他人負責。
健康教育在傳染病整體的醫療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不僅影響著整體護理和評價質量的指標,同時還影響著治療預后的效果。所以,相關工作人員應該在傳染病護理過程中認真落實健康教育,充分發揮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在對傳染病進行綜合性的分析的基礎上,應該向患者分發健康教育手冊,利用多種方式對傳染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例如,制作宣傳欄、開展免費疾病咨詢熱線等。向人們普及腸道傳染病的相關知識,幫助人們預防疾病的發生,使人們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時還可以消除一些患者的恐慌心理,有利于維護正常的生活秩序。另外,還可以幫助患者提高自我保護的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用水的安全和飲食衛生,注意勞逸結合,不可過度勞累,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如果出現惡心、嘔吐、發熱癥狀時,應該及時就診。
本次研究中,首先由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主要教育內容包括腸道感染疾病基本知識了解和防護知識講解,比如疾病發生、發展、治療、預防和預后等方面的治療。并由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定期體驗,并讓患者了解體驗結果,確保患者對自身疾病有大致的了解;同時對患者進行規范用藥教育,使患者對藥物治療疾病效果和對患者胃腸損傷防治有一個科學的認識。
通過以上分析,發現健康教育應用于腸道傳染病疾病干預中,可以讓患者更加充分的了解自身疾病,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很好的控制傳染源,預防病菌傳播,促進患者疾病好轉的同時,降低腸道傳染病的發生概率。
【參考文獻】
[1]李麗.傳染科健康教育在優質護理中的需求調查分析[J]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25):363
[2]葛芳靜,楊珊明.健康教育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 .上海預防醫學,2012,24(12):7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