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吉生
清代康熙年間,揚州城外有一位姓田的老者,自號“靠天翁”,壽至117歲,最后無疾而終。他的“假設境界即足”獨特養生法,被當時的醫學家、養生家、文學家石成金記錄下來,傳于今日,值得大家學習借鑒。
據石成金記述,田老年輕時曾做過一任縣丞,是縣令下面的佐貳官,負責管理文書、倉庫等。他在官場不會逢迎拍馬、請客送禮,苦差事都讓他干。在辦理民間訴訟時,他事事處處以公理良心,不聽說情的,不收受賄賂,那些鄉紳仕宦都不喜歡他。他欲做清官,奈家不富裕;不做清官,又自心不安。于是為官不到半年,便稱病辭職回家了。
楊州自隋煬帝鑿通大運河之后,直至清代,一千多年間,始終是商賈云集,文人薈萃,為全國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田老家住揚州城外一里多處,每日里耳聽車馬喧騰,笙歌繚繞,眼見酒綠燈紅,衣冠錦銹,卻絲毫不為所動。家有草房三間,安住妻子家眷。兩個兒子也不要出去做官,一個在鄉間教授孩子讀書,一個協助老人在家中修理竹園,栽種花草。每年四月新筍下來,田老把竹筍批發給人去販賣,得些錢資以供衣食之需。在這一年復一年的平凡勞作中,他在物質上的收獲雖然微薄,但在精神上卻得到了無盡無休的快樂。由于這個緣故,他的身體非常強健,九十多歲時,胡子頭發還沒有全白,精神抖擻,滿面紅光,和五六十歲的人差不多。漸漸地,這位健康長壽老人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
石成金得知健康長壽老人的消息后,立即帶了禮品去拜見田老。接近老人竹園的時候,只見萬竿綠竹參天,清風徐來,真有人間仙境之感。園旁草軒,老人自題一匾,曰:“嘯軒自樂”。屋內書籍盈架,柱上有兩副對聯:隨時快樂隨時福,一日清閑一日仙。竹里常怡無事福,花間熟讀快心書。
石成金在與田老交往中,見田老為人極其謙和,語言極其渾厚。深深感到這的確是一位有道高人。幾個月以后,石成金向老人提出了他最想了解的問題:“請問您老是如何得此高壽的?”
老人淡淡一笑,說道:“我的方法最簡最易,但是世上人們大多不肯相信,也不愿這樣去做。心中的愿望、欲望、如果都要滿足,哪里是個盡頭?所以只需假設一個境界,有此即足,那么就會經常感到心中快樂不已。我給自己假設的有這樣三條:一、眼下只要無災無病,能得此康寧,就自以為天上神仙,快樂極了;二、眼下只要蔬飯布衣,能得此飽暖,就自以為玉衣錦食,快樂極了;三、眼下只要茅屋竹簫,能得此安享,就自以為蓬萊閬苑,快樂極了。倘能如此,隨時都會心滿意足,隨地都會覺得幸福就在身邊;強身去病,沒有比這見效更快的。我一生從不愁苦,從不過用心機,得失榮辱,一切托之于天。我之自號為‘靠天翁就是這個意思。”
石成金聽了,對老人非常敬服,內心也非常喜悅。后來,他又進一步懇請老翁傳授長壽捷法。老翁又給他傳授了八句:“保養三般精氣神,少言少欲少勞心。食唯半飽宜清淡,酒只三分莫過醺。常把戲言多取笑,每懷樂意不生嗔。炎涼變詐都休問,讓我逍遙過百春。”
石成金將田老的事跡記述于《通天樂》中。點評說:田老能得高壽,其根本原因是“立心長厚仁慈”。后人欲求快樂福壽者,“未可只循此法,而置根本于不問也”。因為“假設境界即足”養生法的根本在于養德。
附注
石成金在養生方面的著作還有《養生鏡》《長生秘訣》《石成金醫書六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