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探討陽和湯對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經傳導速度的影響,選擇成年Wistar大鼠40只,將大鼠隨機分為正常對照組10只,余下30只造模,采用鏈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一次性誘導糖尿病大鼠模型。將造模成功的30只大鼠隨機分為陽性對照組、彌可保組、陽和湯組,每組10只,分別給予生理鹽水、彌可保、陽和湯藥液餌料。連續給藥8周后,將大鼠麻醉后仰俯,解剖分離出右坐骨神經,采用電生理儀測定坐骨神經傳導速度(SNCV)。結果表明,陽和湯組血糖值雖高于正常對照組,但與陽性對照組、彌可保組比較顯著降低;各組大鼠神經傳導速度均較正常對照組慢,但陽和湯組、彌可保組大鼠神經傳導速度均較陽性對照組明顯加快。說明陽和湯能夠有效提高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經傳導速度。
關鍵詞:陽和湯;糖尿病大鼠模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神經傳導
中圖分類號:R587.20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7-273X(2020)06-0008-02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微血管并發癥,初起以四肢對稱性肢端麻木、疼痛、針刺感、燒灼樣為主要表現,隨病情發展,致畸致殘率高,引起極大的關注。神經電生理檢查發現,60%~90%糖尿病患者均患有不同程度的神經損傷及功能障礙。中醫方“陽和湯”具有溫陽補血、散寒通滯的作用,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有防治作用。本試驗通過檢測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經傳導速度(SNCV), 推測周圍神經病變的再生及恢復情況, 從而檢驗溫陽通絡陽和湯方對糖尿病大鼠周圍神經病變的防治作用。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動物
成年Wistar大鼠40只,雄性,體重200~250 g,安徽中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將大鼠在實驗室內喂養1周后,隨機分10只大鼠作為正常對照組,余下30只大鼠用鏈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造模法造模[1]。將30只大鼠禁食12 h后, 按50 mg/kg腹腔注射2%鏈脲佐菌素枸櫞酸緩沖液(枸櫞酸緩沖液0.1 mmol/L,pH 4.2 )。72 h后, 取尾尖血,若測定其血糖值≥16.7 mmol/L則為造模成功的糖尿病大鼠。將造模成功的30只大鼠隨機分為陽性對照組、彌可保組、陽和湯組,每組10只。
1.2? 給藥方法
陽和湯(熟地黃、鹿角膠、麻黃、白芥子、肉桂等組成),具有溫陽補血、散寒通絡的功效。陽和湯組大鼠直接飼喂含陽和湯藥液的餌料;陽性對照組大鼠給予生理鹽水2 mL/只;彌可保組大鼠按135 μg/kg給予彌可保藥物。連續給藥8周后,將各組大鼠腹腔注射水合氯醛(350 mg/kg體重)麻醉后, 解剖分離出右坐骨神經進行標本處理。
1.3? 組織取材及測定
將大鼠麻醉成功后,俯臥于鼠板上切開右側后腿中外1/3皮膚,再鈍性分離肌肉組織,充分暴露坐骨神經,剝離周圍肌肉,取盡可能長的神經,采用電生理儀測定SNCV。刺激點位于尾部遠端,記錄電極位于尾部近端,記錄電極距離刺激點約2~3 cm,力度從小開始,漸漸增加到超強刺激。神經傳導速度為復合運動電位傳導的距離與復合運動電位出現的潛伏期的比值(m/s)。測定時溫度保持在37 ℃左右[2]。
1.4? 統計學處理
試驗結果用平均數(x)±標準差(s)表示,所有數據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SPSS for window10處理,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樣本均數采用方差分析進行比較。
2? 結果與分析
各組大鼠血糖、體重、神經傳導速度的變化見表1。由表1可見,給藥8周后,陽性對照組大鼠體重比正常對照組明顯減輕,陽和湯組大鼠體重較陽性對照組極顯著增高(P<0.01);各組大鼠血糖值均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陽和湯組大鼠血糖值雖比正常對照組高,但與陽性對照組比較極顯著降低(P<0.01);各組大鼠神經傳導速度均較正常對照組慢,但陽和湯組、彌可保組均較陽性對照組明顯增快(P<0.01)。
3? 小結與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繼發于糖尿病的慢性并發癥,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細胞水腫、缺氧可導致神經傳導速度降低,因此神經傳導速度的降低可視為周圍神經受累的特征性表現。神經纖維傳導速度的測定對正常生理或病理組織機能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DPN屬現代醫學概念,中醫學并無此名,但歷代中醫學文獻有相關記載,《丹溪心法》載:“消渴腎虛,致肢骨麻疼、體膝痿枯”;《王旭高醫案》中述“消渴日久,但見手足麻木、肢涼如冰”;《黃帝內經》載:“虛則痿痹,……,甚則肌肉痿”,現歸于中醫痹證、痿證。
中醫認為該病多因病程日久,陰津損耗愈盛,陰損及陽,陽虛無以溫煦水濕,內生痰濕之邪,痰濕流注經脈,故見肢體麻木、發涼、疼痛及肌肉萎縮。陰津虧虛,營血生化乏源,脈絡不充,血留而成瘀,阻于肌肉、筋脈、血脈,亦可致肢體麻木、疼痛等癥。陰傷耗氣,而致氣陰兩虛;氣虛無以行血,而致血行不暢,經脈失養,脈絡瘀阻,不榮則痛。因此,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機其本在虛,痰濕、血瘀為其標。另外,血為陰液,遇寒則凝,遇熱則行,從陽虛生寒、由寒生瘀的病理出發,也可通過溫化的藥物來推動血行。本試驗通過具有溫經散寒、補血通絡作用的陽和湯治療糖尿病大鼠,在試驗的角度證實該方及該治則對提高STZ-DM大鼠的坐骨神經傳導速度有很大作用,可為臨床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拓展新思路。
參考文獻
[1] 王? 昕,王宏才,田德全.渴痹康對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經中cAMP、cGMP含量的影響[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0,6(2):20-22.
[2] 梁曉春,張? 宏,郭賽珊,等.筋脈通對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經傳導速度、醛糖還原酶及山梨醇濃度的影響[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0,8(1):37-39.
收稿日期:2020-04-07
基金項目:安徽中醫藥大學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017zryb010)
作者簡介:董妍妍(1985-),女,安徽桐城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中醫經典理論與臨床應用研究,(電話)15255556287(電子信箱)
dongyy2010@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