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保育豬的特殊性,在飼養管理過程中需要養殖戶提高重視程度,加強對保育豬的科學養殖管理,并構建完善的養殖管理方案,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以此提高保育豬的生長質量。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分析了保育豬的生長特點,提出了具體的飼養管理技術要點,以期對促進保育豬健康生長發育、提高養殖場的經濟效益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保育豬;生長特點;飼養管理
中圖分類號:S828.4? ? ? ? 文獻標識碼:B? ? ? ? 文章編號:1007-273X(2020)06-0037-02
仔豬在保育階段由于飼料供給充足,生長發育速度較快,能在短時間內達到既定的養殖目標。但因為保育豬生長前期各個器官還沒有生長發育完全,如果沒有做好有效的養殖管理工作,很容易造成嚴重的應激反應。為了保證保育豬的健康生長,就要做好養殖場疫病控制工作,強化養殖管理,構建完善的飼料配方,這樣才能促進保育豬的健康生長,為實現后續養殖奠定堅實基礎。
1? 保育豬的生長特點
保育豬又稱為斷奶仔豬,是仔豬生長的重要階段,此階段飼養管理的好壞對仔豬的生長發育起著決定性作用。剛出生的仔豬能從母乳中獲得免疫抗體,因此在哺乳階段,仔豬對外界各種致病菌的抵抗力較強,到14日齡后,由于母乳中的母源抗體水平逐漸下降,仔豬不能從乳汁中獲得免疫抗體,此時機體的抵抗力處于最低水平。斷奶后仔豬具有獨特的生理特點,表現為生長發育速度較快,但因其自身的免疫系統還沒有發育完全,對外界的抵抗力相對較弱,尤其在斷奶后面臨較大的應激刺激,更容易感染多種傳染病,特別是消化道與呼吸道疾病。因此,在保育豬養殖過程中,為了保證其健康生長,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就需要做好此期的飼養管理工作。
2? 保育豬飼養管理技術要點
2.1? 做好斷奶仔豬的轉群工作
規模化養殖場仔豬的斷奶時間通常在21或28日齡,剛斷奶的仔豬,由于消化功能不完善,為了保證其健康生長,應轉入保育舍中集中飼養[1],這樣能統一飼料、統一管理,對環境進行有效控制,在飼料更換過程中,應該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避免出現營養性腹瀉。轉群過程中應維持原窩原圈的養殖管理模式,轉入保育舍的斷奶仔豬應該維持原有的飼料配方3~5 d,然后再逐漸轉換到斷奶階段的飼料。
2.2? 飼料投喂
在轉群的前5 d應繼續使用哺乳階段的飼料,飼料中粗蛋白質含量為20%~21%,鈣、磷、賴氨酸的含量分別為1.0%、0.8%、1.0%,每天投喂3~4次,讓仔豬自由采食,然后逐漸過渡到斷奶階段的飼料。斷奶階段的飼料粗蛋白質含量為18.5%~19.5%,鈣、磷、賴氨酸的含量分別為0.80%、0.63%、0.78%,另外還應該滿足維生素與微量元素的供應,保證充足衛生的飲用水供給[2]。
2.3? 科學調教
仔豬進入保育舍后,應按照體重大小、強弱一致的原則進行適當的轉圈處理,通常應該按照原窩原圈的原則,將同一窩的斷奶仔豬集中養殖在1個圈舍中,防止出現斗毆、打架等不良現象。另外,還應該做好斷奶仔豬的調教工作。剛轉入保育舍的仔豬睡覺、飲食、排泄還沒有形成固定的位置,要設專人對仔豬進行訓練。仔豬進入保育舍后,可以在采食區、休息區撒少量飼料,在排泄區灑水,保證排泄區域潮濕,每次清掃衛生時要及時清除采食區與休息區的糞便及臟物,同時在排泄區保留少量糞便,這樣經過3~5 d的訓練與調教,就能形成固定的采食、睡覺及排泄習慣,保證整個圈舍清潔衛生。
2.4? 控制適宜的溫度
要確保保育豬能健康生長發育,必須為其創造一個良好衛生的生活環境。保育豬在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對環境溫度、濕度的要求不同。20~30日齡22~25 ℃為宜,31~40日齡21~22 ℃為宜,41~60日齡21 ℃為宜,之后圈舍溫度控制在20 ℃左右為宜。最佳相對濕度為65%~75%。為保證圈舍有良好的溫度與濕度環境,要做好夏秋季節的防暑降溫,冬春季節的防寒保暖工作。進入盛夏季節后,可以在屋頂安裝隔熱板,周圍種植高大的樹木,這樣能起到避暑遮陽的作用[3]。當豬舍中的溫度超過30 ℃,可以采用噴霧降溫的方式,每小時噴霧5 min,要限制噴霧次數與噴霧量,防止豬舍過于潮濕。有條件的養殖場還可以將噴霧降溫與負壓通風降溫有效結合,這樣能快速排出圈舍中的高濕氣體,保證空氣清新。進入冬春季節后,外界溫度忽高忽低,應做好圈舍的防寒保暖工作,對較瘦弱的仔豬,應在豬舍中加裝紅外線保溫燈。規模化養殖場應設置專業供暖系統,為豬群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同時還應該做好小范圍的通風工作,這樣能快速排出圈舍中的污濁氣體。
2.5? 控制合理的養殖密度
在有限的養殖空間中,養殖密度越大,群體數量越多,越容易造成打架斗毆,同時也減少了仔豬休息的時間,導致保育豬生長發育緩慢,飼料利用率下降。特別是在嚴寒的冬春季節,如果飼養密度過大,圈舍中排出的糞便較多,很容易造成病原的擴散蔓延,影響保育豬的健康生長。通常規?;S崦咳ψ胸i以15~20頭為宜,最多不能超過25頭,如果采用半漏縫地板,每頭仔豬占圈舍的面積為0.3~0.5 m2。
2.6? 做好疫病防控工作
在保育豬養殖過程中,應該切實做好重特大傳染病的防控工作,并結合養殖場的疾病流行特點構建完善的疫苗免疫程序。定期對豬群進行免疫接種,防止多種傳染病的傳播流行。另外,養殖場要執行嚴格的衛生消毒制度,經常更換使用消毒劑,通常養殖場內部環境每周消毒2~3次,外部環境每月消毒1~2次。每年3~4月與10~11月選擇晴朗天氣對豬進行1次全面的體內、體表寄生蟲驅蟲處理,在驅蟲期間收集好豬排出的糞便,堆積發酵,無害化處理,這樣能減少病原的數量,降低傳染病的發生幾率。
3? 小結
在生豬養殖過程中,保育豬作為一個脆弱的群體很容易受到多種病原的威脅,需要養殖戶精心呵護。在仔豬保育階段,應構建完善的養殖環境,科學搭配飼料,保證高標準養殖,控制好圈舍的衛生條件,堅持全進全出的養殖管理模式,促進保育豬的健康生長發育,達到控制傳染病傳播蔓延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謝文新.保育豬飼養管理技術[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 2020(8):80-81.
[2] 盧建平,夏紹明.規模化豬場保育豬飼養管理技術淺析[J].畜禽業,2020,31(4):26-27.
[3] 樊為樂.保育豬的飼養技術與疾病防治[J].畜禽業,2020,31(3):24.
收稿日期:2020-05-12
作者簡介:吳立平(1972-),男(土家族),湖北長陽人,畜牧師,主要從事畜牧養殖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