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
摘要
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培養社會和學生發展所需的“核心素養”這一問題成為教育教學的重點和目標。本文從學生實際出發,結合抗擊“新冠病毒”疫情時政素材,通過作業設計,探索核心素養的培養路徑。
關鍵詞
初中道德與法治 核心素養 作業設計
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以及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方式。道德與法治課程應提高作業設計質量,避免或減少機械枯燥的記憶性作業,增加情感體驗、道德實踐、知識運用類的作業,引導學生從被動完成作業向積極追求目標轉變,從而真正達成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養成的目標。何種形式、何種方法是學生所需并且樂于接受的呢?筆者在這次2020年初抗擊“新冠病毒”疫情網上授課中進行了一些嘗試,將一些所做所思所得與大家分享。
一、有意思:真實情境的情感體驗
抗擊疫情專題一的主題是敬畏生命。微課通過時政快遞的形式介紹了新冠疫情的發生、發展和現狀。為了使學生科學地了解這個新型病毒,我還播放了科普短片。學生通過直觀的文字、數據、視頻了解了新冠病毒的特征、傳播途徑和危害。
課后留給學生的作業是聯系所學知識,從生命、挫折等角度寫出時政材料能夠體現出的相關知識點。七年級上冊第八至第十課的內容是“關于生命的思考”。當時在授新課時,由于缺乏切身的情感體驗,學生對于“生命時有盡”“敬畏生命”“增強生命的韌性”感受并不深。在這次抗擊新冠病毒疫情中,每一個人都是親歷者、見證者,生活經歷讓他們對生命有了新的思考。學生在作業中寫到“生命是脆弱的,生命又是堅強的”“生命終有盡,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歸宿,我們要感激生命的獲得,要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生命休戚與共,人類要尊重生命,善待大自然,善待動植物,生命需要相互關愛”“人生難免有挫折,我們要增強生命的韌性”“考慮并接受最糟糕的結果,關心和幫助處境不利的人,這些能讓眼前的挫折顯得沒那么嚴重”......
專題一的復習作業,學生基于真實的情境進行情感體驗,設身處地思考問題,其角度和現場感與平時完全不同,效果也不同。雖然這只是對舊知的復習,但是從學生的答案里我可以感受到學生對生命的重新認識,對健康生活的追求以及面對挫折時的積極心理,感受到他們對自己、他人和社會的責任心。
二、有意義:見賢思齊的道德啟蒙
抗擊疫情專題二的主題是責任擔當。微課以視頻為素材,講述無數卓越的中國人用實際行動抗擊疫情,書寫信心、責任與使命。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德育“種子”課程,諸如“熱愛國家,責任擔當,政治認同”這些抽象化的核心素養應該在該課程中具體化、形象化并播種于心。
課后留給學生的一項作業是:“請同學們搜集這次抗擊疫情中的‘最美人物,選擇其中一位或一個群體,簡要介紹他/她或他們/她們的事跡(有條件的可以配一張照片),并模仿‘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詞寫一段50~100字的頒獎詞(頒獎詞里最好能體現學過的關鍵詞)。”學生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用心完成了作業。鐘南山、張繼先、火(雷)神山建設者、公安交警、社區工作人員、快遞小哥、清潔工人、志愿者......學生筆下的“最美人物”勇于擔當,懂得感恩,自覺奮斗,堅持奉獻,收獲成長。頒獎詞或充滿詩意或慷慨激昂,滿含贊美之情。道德教育要求我們不但要喚起學生的愛國之情、強國之志,更要讓學生有報國之行。
專題二的課后作業,基于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培養的需要,摒棄單純的說教,超越知識傳遞性學習。在作業形式上改變簡單、表淺、枯燥的呈現方式,在作業內容上更加注重藝術性,依托載體更注重學科思想和方法,引導學生自我教育,涵養品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認同。
三、有力量:現實案例的法律踐行
抗擊疫情專題三的主題是法治精神。憲法是我國的根本法,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八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的主題是以憲法為核心展開的法治教育,整冊教材內容抽象,難以理解。加上中學生平時很少直接接觸憲法,對憲法了解不多,可能會認為憲法高高在上,與自己并無多大關系。
為了讓學生學習憲法打下較好的基礎,增強學生基于生活與社會實踐的憲法觀念,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一項預習作業:疫情防控視角下的公民權利與義務。要求學生查閱憲法原文,了解憲法對公民基本權利與義務的規定,搜集疫情防控中相關做法的新聞素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思考公民應該如何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搜集疫情防控中正反面事例加以說明。學生通過查詢《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章,搜集到“為了對病患者的救治、對醫護人員的保護,江蘇南通開辟‘崇川在線接受網友對政府防疫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以及在線網絡學習、企業復工”等素材,分別體現了公民享有人身權、政治權利和受教育權、社會經濟權利等基本權利;“相關人員的排查與醫學觀察隔離、公共文娛活動的取消,體現了公民必須履行遵守憲法法律,維護國家利益等基本義務”。有些學生進一步分析,“公民在行使權利時不得損害國家的、集體的、其他公民的合法權利和自由。如在疫情期間,有些公民以‘這是我的權利為由,拒不配合防疫工作,隱瞞行跡,拒絕隔離治療,有些在網絡隨意制造、散布謠言,這些行為都違反了《傳染病防治法》,缺少法治觀念,沒有正確行使權利。”還有學生以自己為例,“在疫情期間,不出門,少聚集,認真堅持網上學習也是自覺履行義務,為國家做貢獻的表現”。
筆者認為憲法的學習理解必須建立在個體對社會的觀察、體驗、感悟的基礎上,憲法的權威、內容與實施彰顯在我們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新冠病毒疫情防控這一鮮活的實例為背景,通過預習作業,學生不僅可以感受道德的光輝,還能真切感受憲法和法律的力量,理解法治的必要性與作用,進而增強法治觀念,自覺維護憲法權威,踐行憲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綜上所述,作業設計既要符合核心素養的要求,又要符合學生身心和行為特點,設計形式多樣、類型豐富的作業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感悟人生智慧,解決實際問題,塑造理想信念。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田家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