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奕迪
一、緒論
1.主要研究內容及研究目的
近年來,我國宏觀經濟周期處于上行階段,但經濟增長的速度放緩,由于居民的投資需求的增長逐漸進入平臺期,本國消費對于對于國民生產總值GDP的貢獻越來越重要。居民的消費支出呈現逐漸上漲的態勢,但是由于城鄉居民收入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響下,城鄉居民消費支出差距依然存在。從2019年的數據來看,全國農村人口數量有5.7億人,占比41.48%。農村居民是很大一個消費群體,而這部分群體與城市居民的消費支出的較大差距往往成為了社會中的焦點問題,如何縮小城鄉居民消費支出的差距也是許多財政官員在進行財政支出分析時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之一。本學期課程為財政學,根據所學習的財政學內容進行研究分析,小組討論內容為財政支出的結構分析,選擇了這個研究題目。財政支出分為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其中轉移性支出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社會保障,社會保障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其他保險等。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可以起到調節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從而改善城鄉居民對于收入的預期來刺激居民的消費增長改變消費支出的差距。但在中國目前特殊的經濟背景下,從高速發展的經濟已經進入了緩慢發展的階段,社會保障資源在城鄉之間始終存在較大差異,在這樣的情況下來控制縮小城鄉間消費支出的差距可以說是非常難的。那么社會保障的完善對縮小差距的具體作用的大小是本報告研究的重點,現階段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不斷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村居民的預期收入,從而刺激農村居民消費。鑒于此,本報告從完善社會保障立法、加大社會保障支出、注重社會保障資源城鄉分布合理化與公平化、注重社會保障能改善低收入人群的收入預期、不斷完善農村地區消費環境等角度提出縮小城鄉居民消費差距的政策建議。
2.研究案例背景
消費與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關,是衡量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2015-2019年來,全國人均居民消費支出從 15712元增加到 21559 元,增長了約 37.2%,可以說一直保持著高速度的增長狀態,隨著居民消費支出水平的不斷提升,其在國民經濟增長中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直到 2011 年都維持在 8%以上的增長水平,而從 2012年開始經濟增長速度逐年放緩,到 2019 年下降到 6.8%。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平穩運行下,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已經放緩。經濟增長需要依靠消費、出口和投資。而隨著國際市場投資環境的沒落、貿易保護主義不斷興起以及投資邊際效用逐漸減弱,出口和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在不斷減小。而與之相反的是,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年遞增,2019年達到 57.8%,顯著高于同期的投資與出口。但在此背景下,城鎮居民消費支出與農村居民消費支出有著顯著的差距。從下表可以看出這個差距的變化情況。
近五年內,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從2015年的21352元增加到了2019年的28053元,名義增長率為31.38%;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從2015年的9223元增加到了2019年的13328元,名義增長率為44.5%。較大的差距不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與幸福指數,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一個不利的影響因素。
3.文獻綜述
社會保障與城鄉居民消費支出息息相關,早在 1936 年凱恩斯就指出,社會保障作為財政支出中轉移性支出中的手段之一,可以起到穩定經濟增長的作用,當出現有效需求不足時,提高社會保障程度給付水平能增加居民短期絕對收入,從而刺激居民消費支出來帶動國家經濟增長。隨后學者們又提出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具有社會保險和收入分配的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居民的預算約束、降低未來不確定性預期,從而提升居民消費水平(方顯倉和王昱坤)。但現有文獻缺乏從社會保障層面對城鄉居民消費差距如此之大的解釋。那么,社會保障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重要一環,對縮小城鄉居民消費差距有著重要的作。國內外文獻在社會保障自身方面研究透徹的基礎上,更多的則是社會保障與居民消費支出之間的關系研究。從經典消費理論出發,Keynes(1936)的收入假說認為當出現有效需求不足時,提高社會保障水平能夠提升居民的收入預期,從而刺激消費。另外也提出了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并認為社會保障具有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而收入差距的減小會提高整體居民平均消費傾向,進而增加總消費。隨后,Modigliani(1963)在生命周期理論基礎上,認為社會保障支出的增加能夠提升居民整個生命周期的收入水平,使居民在根據整個生命周期的收入做決策時,可以有效提高當期消費。。
二、社會保障對城鄉居民消費支出差異的影響理論分析
2.1近年來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
(1)養老保險的發展
我國養老保險在新中國成立70年中多次變化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可以得出,有三個階段可以明顯表現出這個歷程,第一階段是1991年至1996年,傳統的企業養老保險制向社會保險體制逐步轉變;第二階段是1997年至2000年,基本形成了統一的國有企業養老保障制度;第三階段是在2001年之后,我國對統一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修改和調整。截至2018年底,全國有9.4293億人享受了基本養老保險,比上年底增加2745萬人。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55005億元,總支出47550億元。年末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余額58152億元。其中,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為4.1902億人,比去年年底增加1608萬人。其中享受保險職工3.0104億人,享受保險退休人員1.1798億人,比上年末分別增加836萬人和772萬人。截至年底,已有3.6483億人參加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制度,比上年增加1166萬人。截至年底,已有5.2392億城鄉居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比上年增加1137萬人。其中1.5898億人實際上得到了福利。可見近年來農村養老保險的發展是比較快的,國家對其的重視程度也是越來越高的。
(2) 醫療保險的發展
我國醫療保險制度源自于最初建立的企業職工醫療福利制度,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與經濟模式的轉化,伴隨城市化、相關戶籍制度的發展以及醫療改制后人民對醫療保障服務的需要,逐漸建立起來以社會保險為主要框架,政府主導醫療保險基金運營的保險制度。目前我國社會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分為三種,分別是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補充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醫療保險制度。其中強制增加后兩種醫療保險是為為了保證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在醫療水平上延伸。
如下圖所示,是我國近年來醫療保險覆蓋人數。城市方面,1998 年國家確定了城鎮醫療保險的基本框架,在全國城鎮迅速開始了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統籌模式與養老保險相同,現階段基本覆蓋了城鎮所有職工。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改革則在2007 年開始試點,2010 年全面展開,逐漸覆蓋了全部的城鎮非從業人員。全國基本醫療保險覆蓋城鄉居民8.9736億人,比上年增長2.2% 。再看農村醫療保險、本著“農民自愿參加”的原則,政府組織自2003年指導建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018年,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的有遼寧、吉林、安徽、海南、貴州、陜西、西藏7個省份,參保人員1.3億人口,基金收入875億元,基金支出839億元,累計余額318億元。衛生保健制度不公平,資源分配不公平,城鄉差別巨大是我國存在的問題。從城鄉來看,城市經濟文化水平較高,匹配的醫療資源質量也較高。從地域來看,東部沿海地區發展較早,地域物質條件較好,擁有較好的的醫療水平,反觀相對比較落后的中西部城市就比之較差。生活在中西部城市和農村的居民無法享受高質量的醫療資源,是醫療保險不公平現象的結癥所在。同時由于新農合宣傳力度不足、籌資水平不高、參與率相對較低,保障水平也因此無法保證。醫保覆蓋人群廣。
(2)社會救助的發展
社會救助主要包括城鄉最低生活保障(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住房救助、災害救助、醫療救助等。以低保為例,城鎮居民低保制度建立于1993 年,農村則創建于 2007 年,相較城鎮發展比較晚。但自農村居民低保制度建立后,納入低保的人數迅速增加,截至 2018 年底,全國有城市低保對象 605.1萬戶、1007.0 萬人。全國城市低保平均保障標準 579.7 元/人·月,比上年增長 7.2%。全年支出城市低保資金 575.2 億元。全國有農村低保對象 1901.7 萬戶、3519萬人。國家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4833.4 元/人·年,比上年增長 12%。年支出農村最低工資基金。社會援助也反映在該國近年來的扶貧措施中。國家近些年來準確認定了低收入農村人口,將低于一定收入標準的貧困人口納入到貧困家庭的檔案中,充分了解這些人的貧困狀況,貧困的原因,并明確幫助對象。向繳納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這部分人提供補貼,提高窮人參加社會保險的比例。對其子女上學也有相應比例的補助,減少因貧輟學比例。其次,對這部分人群也實施產業指導、職業能力培養等一系列促進其人力資本的措施。下圖是今年城鄉低收入人口的比較圖,可以看出,農村低保人數依然是一個很大的群體,但逐年在呈現大幅度的減少,說明對于低保人群的幫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2社會保障制度對城鄉居民消費支出差距的影響
我國當前的社會制度處于不完善的階段,盡管社會保障已經基本可以覆蓋到全部國民,但由于東西地區資源的不均衡,以及社會保障投入資金的較大差異,保障制度的不公平依然存在。再加上大多數居民有著儲蓄強烈的儲蓄意識,對收入預期持有保守態度從而對于消費預期也持緊縮的態度。人均社會保障支出為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加上醫療衛生支出除以當年年末總人口數。其次如上圖,從短期來看,城鄉居民的消費支出根據社會保障支出的增加而增加。說明社會保障的加大力度的投入對于居民消費支出水平的增加起到促進作用。
根據下圖所示情形,可以看到消費支出的差距呈現逐年上漲的趨勢,同時社會保障支出也在增加,利用Excel可以得出相關系數為0.8823,接近于1,根據值越大相關性更強的原則可以看出社會保障支出與城鄉居民人均消費差距相關性是很強的。
由于對未來預期收入與生活理念的不同,那么城鄉居民消費就會產生差距,那么從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來看,社會保障在城鎮建立的更早,發展的更快,這一部分得益于城鎮的經濟發展比農村更繁榮。這種更加完善的制度帶來的不確定性預期會相對穩定。而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在 21 世紀初是相對缺乏的,居民的不確定性預期會普遍較高。根據李夢圓在2019年的文章中指出,從 2003 年以后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才逐漸建立發展起來的,但它的發展速度也很快,尤其是近些年國家加大扶貧力度,其中社會救助也就是低保戶的覆蓋的發展甚至超越城鎮,隨著原來缺失或不足的社會保障逐漸充盈起來,農村居民不確定性預期會逐漸減弱,發展速度的加快也會使農村居民邊際不確定性預期的減少比城鎮居民多。因此,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完善有利于縮小城鄉居民對于收入或對于未來生活保障的預期,從而縮小城鄉消費差距。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3.1結論
在高速發展的經濟下,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與日俱增,但城鄉居民之間的消費支出的差異始終存在,且是一個會長期存在的問題。在這個問題背后顯示出來的是城鄉間發展水平的不均衡,不僅僅體現在經濟發展方面,在資源配置等方面也存在著顯著的差距。這個矛盾不僅不利于農村的發展,而且不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不利于國民幸福感的整體提升,更不利于消費支出的可持續性增長。而完善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提高收入再分配的公平性,從而對城鄉居民消費產生一定的影響。
社會保障對城鄉居民消費差距的縮小有促進作用。隨著社會保障支出的增加,城鄉居民消費差距會逐漸縮小。通過上文分析,轉移性收入都對居民消費支出產生了顯著的正影響,且對農村居民的影響程度大于城鎮。這說明目前中國社會保障是在促進了城鄉居民消費的基礎上縮小了城鄉居民消費差距的,即社會保障資源投入城鎮地區所引起的城鎮居民消費增長速度小于社會保障資源投入農村地區所引起的農村居民消費增長速度。
3.2 政策建議
(一)進一步穩定城鄉居民的消費信心
現階段,要盡快完善現有的社會保障制度,首先要彌補社會保障制度的薄弱環節,逐步擴大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面,使其能夠為城鄉各行各業的家庭提供綜合服務。此外,全國各地還應系統了解不同地區的經濟形勢和居民消費觀念,使各收入階層的家庭都能真正感受到社會保障制度給他們帶來的安全感,最終實現增強消費者信心的最終目標。
(二)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消費差距
事實上,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是一項復雜而漫長的任務,國家政府不僅需要對原有的公共支出體系進行重大調整,同時整個建設工作的重點也應從城市轉向農村,從根本上改善農村家庭社會保障資金嚴重短缺的狀況。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遠低于城鎮居民,而社會保障投入的不同也為這個收入的差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為此,地方政府今后需要從每個微型家庭的實際需求出發,特別是要完善農村衛生保健體系,徹底降低農村人口類似疾病致貧的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