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夕
【摘 要】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我國《刑事訴訟法》確立的用于保障人權的基本刑事規則,該規則中的“非法證據”是指通過違反法定程序并且嚴重侵犯基本人權(或者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非法方法(方式)收集的證據。“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體現了《刑事訴訟法》對人權的尊重和保障。
【關鍵詞】 刑事訴訟法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司法審判
一、問題的提出
2012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次以基本法的形式確立了我國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2012版《刑事訴訟法》頒布之前,“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散見于最高法等頒布的相關證據規定中。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旨在通過程序正義以保障人權。這是我國從實體正義優先走向實體與程序并重的重要一步,標志著我國開始注重程序價值,也是我國越來越注重人權的表現。然而,盡管“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價值追求的極好的,但由于我國向來有重實體輕程序的司法傳統,導致“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司法實踐中存在著適用困境。本文試圖從“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司法實踐中適用時存在的問題為出發點,去發現“非法證據排除困境”適用困難的根源,進而尋找解決的途徑。
在司法實踐中,“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定義模糊、公檢法濫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司法觀念陳舊等導致的規則適用困境嚴重,如何破陳立新,正確的適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權,實現公平正義是當下面臨的一大問題。
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基本內涵
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中并沒有對“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定義作出專門界定,主要采取了對非法證據進行列舉的方式進行規定。在證據的排除方式上,主要包括三種排除方式:(1)強制性排除;(2)裁量性排除與瑕疵證據補正。
《刑事訴訟法》規定的非法證據主要包括:(1)刑訊逼供。《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刑訊逼供主要是指以暴力的手段進行詢問、取證,主要包含的方式如毆打等,其內涵較為廣泛,但核心內涵是使犯罪嫌疑人產生肉體上或精神上的痛苦,并且該痛苦還必須達到不可忍受的程度。同時,在司法實踐中,如果出現“催眠”、“藥物”、“有病不給送醫”等方式獲取犯罪嫌疑人供述,也應屬于刑訊逼供的范疇。(2)威脅。《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威脅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威脅,必須是使用威脅造成犯罪嫌疑人嚴重精神痛苦,且在威脅的手段上,一般是采用暴力或損害其親屬的方式。一般情況下,犯罪嫌疑人因不堪忍受該嚴重的精神痛苦作出供述,這類供述是在犯罪嫌疑人承受著極大的精神壓力下作出的,其合法性存在著巨大的不正當性,故被規定未非法證據。(3)引誘、欺騙。這種取證方式往往使犯罪嫌疑人在錯誤的認識下供述,因不具有前兩種方式所造成的身體或精神上的痛苦,所以必須是嚴重的引誘或欺騙,往往是通過犯罪嫌疑人自身的信仰等進行欺騙,讓犯罪嫌疑人作出違背自己意愿的供述,這些供述本身存在著不真實性,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杜絕此類方式取證主要是為了防止濫用此類方法導致宗教倫理、社會公德、司法制度公信等受到負面影響。(4)非法限制人身自由。這種方式主要是通過非法拘禁等方式限制犯罪嫌疑人或證人的人身自由,其實質是給犯罪嫌疑人等造成肉體及精神上的痛苦,以獲取人身自由的方式來交換供述或證人證言,也是屬于嚴重侵犯人權的一種方式,應當依法予以排除。(5)重復性供述。這是指之前發生了被排除的事由,偵查機關又繼續收集到的重復性供述,因為無法確認犯罪嫌疑人是否是害怕偵查機關又對其刑訊逼供而供述所以必須予以排除。但是由于該種情形已經存在著被排除的先例,故《刑事訴訟法》并未將該供述直接強制排除,還是給出了兩個搶救的可能。其一是犯罪嫌疑人自愿供述的,其二是審查起訴階段已經做了兩次有罪供述,且已經被排除的。
以上非法證據可以適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予以排除,但瑕疵證據則還需要根據證據的“非法性”予以確定,屬于瑕疵證據的,可以通過補正的方式免于被排除。
三、“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難題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公檢法的偵查、起訴、審判階段都可以適用,但是因為種種原因,該規則在上述三個階段的適用分別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經過筆者整理,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1、非法的實質是什么?
《刑事訴訟法》、最高法司法解釋、最高檢《訴訟規則》、2017年《嚴格排非規定》都對排非證據作出了規定,從這些條文來看,不合法并不等于非法,非法證據需要排除,但不合法證據可以經由補正后具有證明力。不合法的證據包含了非法證據和瑕疵證據,而非法證據則專指侵犯公民憲法性基本權利的手段和方法取得的證據。
在司法實踐中,有些檢察官、法官、律師搞不清不合法證據與非法證據的區別,導致濫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運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時,首先就應當對證據的性質進行正確的認定。
2、非法證據與瑕疵證據的區別
瑕疵證據是可以允許補正的,經補正后的瑕疵證據仍能作為證據使用,而非法證據則應當適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予以排除。因此,厘清兩者的區別,將保證“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正確適用。在司法實踐中,存在著大量因混淆非法證據與瑕疵證據而錯判的案件。在非法證據與瑕疵證據的區別上,主要有以下幾點:(1)非法證據沒有證據能力,而瑕疵證據有;(2)非法證據嚴重侵犯憲法基本權利,而瑕疵證據屬于輕微違法,侵犯一般權利;(3)非法證據應當排除,不得作為證據使用,而瑕疵證據則可以經補正或合理解釋后繼續使用;(4)非法證據不得作為定案依據,而瑕疵證據可以作為定案的依據。正確認識兩者的區別,才能正確適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充分保障人權。
3、偵查階段忽略程序正義
我國歷來存在著“重實體,輕程序”的傳統,在偵查階段,偵查機關在這方面尤為嚴重,向來是實體重于程序,導致很多案件的程序正義得不到實現。刑事案件歷來有一個傳統,即犯罪嫌疑人不得自證無罪,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需要偵查機關去尋找證據,而不能讓犯罪嫌疑人承擔這一責任。但是,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歷來存在著偵查機關一開始就將犯罪嫌疑人當罪犯對待。正因為偵查機關一開始就認定犯罪嫌疑人為罪犯,所以對待犯罪嫌疑人的方式就變得極為粗暴,取證手段也變得不符合程序規定。再加上部分偵查人員為了盡快破案,往往會采用非法手段進行取證,如暴力取證、威脅恐嚇、任意刪除對犯罪嫌疑人有利的證據等。這種忽略程序正義的做法使得偵查機關成為“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適用的重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