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階昱
【摘 要】 我國作為世界上著名的農業大國之一,除了擁有悠久的農耕文明外更多的是國內農耕土地占據著國內土地總體上較大的占比。也正因這兩大要素的存在,目前國內農村數量眾多但農村之間的發展存在有明顯的落差。雖城鄉發展的腳步正馬不停蹄的希望踏遍整個國土,但就現階段而言還存在有未落實的地區。農村數量眾多代表著國內社會若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且跨越至全新的發展階段,那么首先就需要推動農村的發展。若想推動農村的發展,面對于現階段農村人口比例大,但農村人口的素質與觀念在大體上還未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等情況,國內社會就必須要制定出足夠全面且具有足夠實現可能性的發展對策來,而首先面對于迫在眉睫且急需解決的“三農”問題,我們必須要運用起強有力的應對手段,最終從農村出發,實現國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關鍵詞】 小康社會 農業 農村 經濟核心 探索
基于國內各行各業的發展,國內市場經濟隨之呈現出穩步發展的態勢來,綜合國內行業的發展與國內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內社會亦迎接著進一步的發展。就國家層面對于國內社會的發展與發展形態所制定下的發展目標角度出發,現國內社會雖迎來了進一步的發展,但還未實現全面的小康社會。而我國作為擁有悠久農耕文明的農業大國之一,就國內各地區差異化的發展來看,目前國內社會發展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點落在農村,但也因我國是農業大國之一,推動國內社會發展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潛力與希望亦落在農村。但就農村范圍出發,實現農村范圍內的小康社會的建設有著難度高與問題多的“特點”,面對于這些“特點”的存在,若是能夠進行有效的克服,進而促使農村范圍內實現小康社會,那么對于全社會而言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關鍵性一步。面對于此,本文將基于個人觀點圍繞農業與農村經濟核心等要素進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方向與策略的探討。
一、對農村小康社會內涵的認識
“促進國內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推動國內民主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發揮國內科教興國思想進而促進科教的進步、引導國內文化的進一步繁榮、管控國內社會至更加和諧的階段、幫助國內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等都是基于黨的十六大召開所提出并推向社會的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主的全新奮斗新目標。要求進一步提升的全新小康水平現從國內各方面發展的角度對國內現階段還需促進發展的多方面進行了進一步詳細的描述,而這就時代精神角度出發是更為具備我國特色且能夠與鄧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三步走”戰略部署進行有效銜接且是對于鄧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三步走”戰略部署的進一步繼承與衍生。
但就從農村角度出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思路在農村的實際落實應當具體至四個方面進行:第一個方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因此首先需要就農村經濟發展層面還存在的不足進行妥善的解決。具體到要點則是要在農村建立起有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農產品市場體系、國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而這三大體系的建立與實際開展能夠為農村獨有的經濟體系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而農業科技水平、綜合生產能力等重要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能力亦將因此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第二個方面,政治層面的正確領導能夠帶動農村內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而民主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所需要的基礎即農村內基礎民主體系的成功健全,因此就農村出發,在農村內基于正確的黨的領導來實現就農村范圍內的基層管理的發展與法制化,為農民群眾與農村干部之間的關系建立起溝通的橋梁,進而加強干群之間關系,實現農村政治層面的發展;第三個方面,文化作為充實現階段國內人民精神世界所不可替代的重要內容與載體,就農村而言亦需要較為先進的文化在農村內產生積極影響。而農村內文化的發展能夠推動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的進一步發展,讓農民能夠基于此而令自身的精神世界更為豐富;第四個方面,做好可持續發展工作及發展是當下社會極為關注的,就目前農村內的可持續發展建設成果來看,現階段的農村已具備有一定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這為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提供了可實現的基礎,有效地緩解了農村環境下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促進了農村內生態的平衡及可持續性發展。
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
隨著黨的十六大的召開,現我們已明確認識到現階段國內社會與國家的各方面發展已經初步完成了“三步走”發展戰略中的第一步與第二步,總結而言即當下我國已經完成了初步的小康社會的建設。但也因是初步建設完成,反觀國內極個別地區的發展水平我們可以發現當下所實現的小康社會還是低水平且不全面的。而主要就發展水平還未達到小康水平的地區來看大多都還屬于農村地區,這就代表了當下國內農村地區的發展就國家的整體而言還是存在明顯不足的,但若想推動國內農村的發展,我們需要針對于各種不同的困難進行有效解決策略的運用,以此才能夠推進農村實現小康,最終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就當下還存在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首先因我們建國至今依舊還未脫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且農村在國內城鄉的整個占比中占據較大比重,使得農村的發展相較于城市而言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又因發展水平的差異使得當下不同的農村的生產力水平亦存在著明顯差距,例如部分農村已結合于現代農業的生產方式進行生產力的實現,但還有部分農村在依靠著傳統的手工勞作等方式進行著生產力的實現。隨著我國加入WTO,進出口貿易開始變得頻繁且是必須,現我國農業又將面臨全新的挑戰,因為外國農業產品的引進勢必會替代并對國內特定農業產品市場產生一定的打擊,又因為國內農業產品的出口將會受到國際農業產品價格的影響進而導致國內農業市場的相關價格出現波動,這些情況的發生雖代表著國家的發展開始與世界進行對接,但對于農民群體而言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其次,現階段國內城鄉發展的差距日益擴展,多數農民的收入需要在農作弄實現在生產,而城鎮居民不用承擔生產性的開支,這就使得農民收入得不到進一步的提高,讓在農村區域內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難度有了進一步嚴峻的趨勢。
三、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策略
1.推動農村經營體制創新。
面對于農村人口現逐漸流出至城市且農村當地土地開始擱置的情況,結合于相關法律且基于個人自愿并給予補貼的基礎上邀請農民群體進行土地的承包經營,進而實現農村田地的利用率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著眼于農村內產業鏈的創立環節,參與者應當將重點放置于農村經營體制的創新之上,結合于更為現代化且具備因地制宜原則的全新經營體制來實現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提高,進而做到農村所有制結構的革新,最終基于推動農村經營體制創新來實現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2.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農業的發展關乎著農村的發展,若想就農村范圍內先以農村規模的形式實現小康建設,那么推動農業的發展,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是第一要義。而農業的發展走向就當下社會的發展來看急需被推往更具有科學規劃性質的發展方向上,而其中重中之重便是根據地區來實現優勢農業產品的加大生產,各種生產要素統一集中往優勢區域。之所以要如此操作,便是希望在調整農業現階段已存在結構的基礎上實現農村發展優勢產業帶的建設,發展優勢產業帶的農業產品因受惠于世貿組織的相關條例及國內對于此的扶持而常具備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這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而言提供全新的推動力。
四、結語
以上便是本文的全部內容。農村的發展對于國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言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若想推動農村的經濟發展就必須大力推動農業的發展,結合于當下國內或世界上較為科學化的農業發展方式來促進國內農業的發展就當下來看是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李國祥. 農業發展決定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質量[N]. 社會科學報,2020-06-18(002).
[2] 王志義,曹希榮.淺析農業生態環境改善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J].農民致富之友,2018(10):3.
[3] 鄭言實. 建設“四好農村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N]. 中國交通報,2017-12-29(001).
[4] 鄭言實. 建設“四好農村路”?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N]. 中國水運報,2017-12-29(001).
[5] 王鋒.基于新型農業現代化視角下的河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分析[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6,32(11):79-83.
[6] 況寧欣.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解讀[C]. 中國武漢決策信息研究開發中心、決策與信息雜志社、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科技與企業》編輯部,2016:36-37.
[7] 魏屹. 統籌城鄉發展背景下恩施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監測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