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偉


【摘 要】 本文基于通過收集貝因美及其所處行業食品制造業共52家公司樣本數據,探討了貝因美及其所處行業股權的結構、獨立董事的特征與公司的績效相關性等諸多問題,研究發現:股權集中度和股權制衡度指標和公司績效之間有相關性,除獨立董事參會比率與公司績效之間不存在顯著關系外,其他指標和貝因美公司績效都是顯著相關的。
【關鍵詞】 貝因美 獨立董事 公司績效
引 言
公司治理與公司績效之間的相關性研究是當前學術界討論中國董事制度,獨立董事治理和審計職能有效性的重要問題之一。,然而因樣本和變量選取的不同,不同學者對這三者能否促進公司績效研究至今尚處爭議。
1文獻回顧
目前多數研究更傾向于和董事會特征聯合考慮,這種研究雖然很全面,但是因為需要估計的因素面更廣了對股權等因素的全面關注就比較少,因此,多數研究為了股權董事會特征因素而放棄關注獨立董事參會比例等指標對公司績效產生的影響。
2股權結構與公司績效的相關性
明確公司治理是通過什么作用機制影響公司績效的,是我們細究股權結構、股權集中和股權制衡度如何作用于公司績效的先決條件。
公司治理影響公司績效的機制,可表現為以下4個方面:控制權爭奪、激勵、監督、外部接管。這4種機制相互影響、緊密結合,共同影響公司的治理成果。
3獨立董事制度與公司績效的相關性
1.獨立董事占比與公司績效表現。《指導意見》中要求:“上市公司董事會成員中應當至少包括1/3的獨立董事”,也就是規定獨立董事占董事人數比例不應低于0.33.
貝因美雖然履行法定要求比例,但在2014-2018間,僅在2016年獨立董事人數占比0.38超過了法定比例0.33。與此同時,貝因美獨立董事占比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本人通過進一步選取貝因美所在的食品制造業52家公司2015-2018年樣本,針對行業中獨立董事占比與績效表現(選擇凈資產收益率作為指標)的同比增長率對比(圖3)發現:當食品制造行業獨立董事占比同比增長時,凈資產收益率亦又明顯上漲趨勢,兩者存在著正相關關系,但與高雷(2006)所得結論相比,相關度表現相對較弱。
2.獨立董事參會比率與公司績效表現。獨立董事雖然也是董事會的正式成員,但與公司內部董事存在不同。 他們既需要處理好本職工作,又需要處理好上市公司治理(兼職工作)之間的精力分配不足問題。 一般而言,其出席董事會會議的頻率可作為重要考察指標之一。
貝因美的獨立董事并沒有缺席董事會會議,但在2018年倪健林和馬娟似乎受托出席了會議,這可能與該公司在2018年成為ST有相關性。
從圖4中可以看出,與行業的營業總收入增長率均值常年處于正數相反,貝因美的營業總收入增長率自2013年來長期處于負增長狀態,并于2018年其堆積比達到峰值。短短2年之內,貝因美所承受的虧損額竟高達18億元,因此,自2018.04.27起,其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特別處理(ST),股票簡稱從“貝因美”轉為“*ST因美”。
6結論與建議
1.結論。本文基于界內學者的實證研究,通過添加貝因美及其所處的食品制造業52家公司樣本數據,進一步驗證了學術界對于公司的績效與其自身的股權結構以及獨立董事特征相關性結論。1)貝因美公司多年績效不振和其獨董比例相對較低、獨董異地化程度高有相關性;2)貝因美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盡管相較于行業平均水平而言有逐年下跌的勢態,其高達29.13%的比重仍然證明了“一股獨大”問題存在于其股權架構中。
2.建議。1)加強股權激勵實施。當下貝因美集團實施股權激勵普及度可能比較低,并且即使實施也沒有將它們的激勵作用充分發揮。因此,建議上市公司加強股權激勵的實施力度,適當增加高管持股數和比重。2)關注高管能力,任人唯賢。股權激勵效果作用不明顯還可能與持股高管自身的工作效率差、業績創造能力差力不從心有關。3)選用異質股東,增加制衡效應。為提高股權制衡在公司治理中的意義和價值,貝因美應當盡可能選擇有著不同背景的異質股東。股東最好具有高度的獨立性,更不易受到其他因素的負面干擾。股東背景,思維方式和利益關切的多元化可以發揮更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維安,李曉琳,張耀偉.董事會社會獨立性與CEO變更———基于違規上市公司的研究[J].管理科學,2017,30(02):94-105.
[2] 陳鳳霞,于海南.股權激勵提高了管理層業績預測質量嗎[J].會計之友,2020(01):71-77.
[3] 趙小克,李惠蓉.創業導向、高管薪酬激勵與企業績效[J].財會通訊,2019(33):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