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重慶市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推動“一區兩群”協調發展,這是重慶全面貫徹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聚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戰略行動。“一區兩群”協調發展為各個區縣發展帶來了重大戰略機遇。長壽區應發揮既有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助推主城都市區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一區兩群” 產業優勢 現代產業體系
一、重慶“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戰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確要求。
(一)重慶“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戰略的提出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中央通過的《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是黨中央從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具有極其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重慶要抓好貫徹落實,在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實現新突破。要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扭住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構建市場競爭力強、可持續的現代產業體系。
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重要研究問題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要強化中心城市帶動作用。要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體制創新,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2020年,重慶兩會上,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動“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推動“一區兩群”協調發展,要完善國土空間規劃,制定“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實施意見,促進各片區發揮優勢、彰顯特色、協同發展。
(二)“一區兩群”協同發展戰略
“一區兩群”即主城都市區和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其中主城都市區包括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壩、九龍坡、南岸、北碚、渝北、巴南、涪陵、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大足、璧山、銅梁、潼南、榮昌21個區和萬盛經開區;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包括萬州、梁平、開州、城口、豐都、墊江、忠縣、云陽、奉節、巫山、巫溪11個區縣;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包括黔江、武隆、石柱、秀山、酉陽、彭水6個區縣(自治縣)。
“一區兩群”協調發展的戰略模式是“一區”引領發展,“兩群”特色發展的重慶發展新布局。主城都市區發揮引領作用,增強中心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完善重要節點城市專業化服務功能,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現代化都市區。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突出“庫區”“山區”特點,更加注重生態經濟要素集成與協同,建設長江經濟帶三峽庫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先行示范區。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突出“山水”“民俗”特色,促進生態康養、文化旅游等產業發展,建設武陵山區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
(三)長壽區在“一區兩群”協同發展戰略中的功能定位。長壽作為“一區兩群”重要聯結點城市,既是直接受益者,也是積極推動者,肩負著率先同城化的使命。長壽區率先同城化發揮的主要功能包括:承接中心城區空間拓展、功能布局、人口流動、產業集聚,成為與中心城區功能互補、融合互動的高品質新城區;促進“一區兩群”協調發展,發揮新型工業化、現代城市化主戰場優勢,成為主城都市區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中心城區功能向外擴散的重要傳接點。中央與市委依據長壽區區位與產業優勢,將長壽區定位為重要的新材料和先進制造業產業基地。
二、長壽區成為主城都市區的既有優勢
(一)區位優勢
長壽區位于重慶市腹心地帶,襟長江而臨重慶主城,距重慶主城區50余公里, 距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僅60公里。長壽區是重慶重要水陸交通樞紐,渝長、長涪、長梁3條高速公路在這里交匯,長江黃金水道繞城而過,萬噸級船隊常年可通江達海。長壽區東南接壤涪陵區,西南與渝北區、巴南區為鄰,東北接墊江縣,是重慶主城到三峽庫區和渝東地區的必經之地。
長壽區境內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旅游資源,既有品多質高農副產品,還有儲量豐富的礦產資源(天然氣、頁巖、煤、石灰巖、巖鹽等)、水資源、生物資源,為長壽區的發展提供了能源保障。長壽區境內旅游資源主要包括豐富的水域、農業、山林和鄉村文化資源。
(二)工業優勢
長壽區是重慶市重要的工業基地,有較為雄厚的工業基礎。目前,長壽工業園區已升級為重慶市市級高新區。新形勢下,長壽區始終堅持工業優先、工業立區,不斷優化調整工業經濟結構,著力破解工業發展瓶頸,實現了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新興產業發展壯大、主導產業齊頭并進。
以重鋼為首的傳統企業不斷加快技術改造步伐,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廣泛的應用在傳統產業領域,實現了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促進產業從低端向中高端躍升,實現了產業體質增效;按下大數據智能化創新快進鍵,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大健康、新能源、智能家居、物聯網、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建立技術創新、投融資服務、共性技術服務等支撐平臺,實現了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堅持圍繞化工醫藥、鋼鐵冶金、裝備制造、新材料、消費品五大主導產業,謀劃高強鋼、聚氨酯、功能性膜材料、錳系新材料、新能源整車、動力電池等重點產業鏈項目,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使五大主導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呈現齊頭并進發展態勢。
(三)農業優勢
近年來,長壽區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優勢,以園區模式為載體,積極探索規劃建設現代農業園區。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布局,著力構建以現代高效糧油產業為基礎,“柚、橘、魚、蛋”四大優勢產業為主導,“一村一品”“一鎮一特”為特色的“1+4+N”新型山地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體系。
重慶長壽現代農業園區覆蓋9個街鎮、45個村,分為現代種植園區、沙田柚種植園區、現代畜牧園區三個功能片區。園區主要發展晚熟柑橘、沙田柚、奶牛、生豬、設施蔬菜和花卉苗木等產業。2009年啟動以來,已經建成了重慶市最大的標準化晚熟柑橘基地、沙田柚種植基地、蛋雞養殖基地、和種養循環農業基地,被評為全國首批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范基地、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三、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長壽融入主城都市區
近年來,長壽區發揮傳統產業優勢,做大做強化工鋼材等重工業,推動傳統農業集成創新發展。充分利用區位優勢,依托與主城在電子信息、汽車配套、新材料等產業領域的高度關聯,積極承接主城相關產業外溢,大力發展新興產業。但是,目前長壽區產業結構仍然存在產業結構單一,規模較小,效能偏低等問題與不足。尤其是現代服務業,因與主城區差異化互補性嚴重不足,從而產生虹吸效應,導致長壽區現代服務業發展緩慢。
“一區兩群”協同發展是重慶重大發展戰略,長壽區被納入主城都市區,就要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加快構建“一區兩群” 的決策部署,按照區委融入主城發展的總體部署,充分發揮產業優勢,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助推長壽區融入主城都市區。
(一)堅持工業強區,做強優勢工業產業集群
堅持工業優先、工業強區的傳統不變。立足于長壽資源稟賦和較強的產業基礎,建設產業鏈完整,競爭力強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著力壯大五大主導產業集群。新材料產業,大力培育電子材料、高性能材料、功能性膜材料,著力發展高價值新材料產業集群,將壯大新材料產業放在重要位置。鋼鐵冶金產業,以汽車用鋼、模具鋼、管線鋼為重點,發揮長壽區新型工業化主戰場優勢,加快傳統鋼鐵冶金產業與綜合化工轉型升級,推動其向精細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發展化工鋼鐵產業集群,壯大鋼鐵冶金產業集群。化工醫藥產業,以高端化學材料、化學藥制劑、醫療器械等為重點產業,進一步延伸化工醫藥產業產業鏈,發展醫養結合產業集群,壯大化工醫藥產業集群。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以新能源汽車、智能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等為重要產業,加快裝備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壯大高端裝備制造業集群。消費品產業,加快推動消費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引導家居產業與健康科技、集成電路、智能終端等產業進行技術合作,開發以智能家居和消費類電子為代表的智能消費品,發展智能消費品產業集群,壯大消費品產業集群。
在壯大長壽五大主導產業集群的基礎上,還要積極打造技術產業基地、健康食品產業集群等具有高附加值的現代產業基地,進一步提高長壽區工業產業集群生態完備,提高工業產業競爭力助推重慶“一區兩群”協同發展。
(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質發展現代服務業
深化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消費引領新供給新動力。引導世紀廣場、長壽古鎮、協信、黃桷灣四大商圈提檔升級,探索“線上+線下+物流”新零售業態;豐富消費場景,發展重點街鎮商業,促進城鄉多元消費,為消費者提供差異化消費選擇;培育精品夜市街區,加快發展夜市經濟;大力發展綠色消費、定制消費、體驗消費等新消費模式,釋放長壽區教育、旅游等產業消費潛力。
建設重慶市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依托專業市場、便利的水陸交通,積極承接主城核心區專業市場外遷轉移,布局建設一批現代倉儲基地、集散分撥中心、冷鏈配送中心,推動電商物流、冷鏈物流等物流產業加速發展。
走好全區旅游發展之路。按照“布點連線、提質增效”的思路,打造全區旅游示范區。積極打造親水康養項目、重慶都市康養樂園;整合開發旅游資源,整合纜車站、三倒拐、定慧寺等資源,推進黃草山、白云山、五華山開發,以“六大農旅融合項目”為依托,謀劃精品鄉村游線路,打造重慶都市休閑后花園;深入推進紅色革命游;豐富長壽文旅業態,舉辦長壽湖美食音樂節等活動;推進大健康產業發展,打好“人文”、“山水”“康養”“工業”“鄉村”五張牌,依托長壽湖風景區打造集休閑、娛樂、康養、度假、會議等功能于一體的旅游度假區。
此外,還應大力發展會展經濟,推進金融業等產業發展推動長壽區服務產業多樣化。
(三)提質增效,發展現代特色高效農業
加強特色高效農業產業發展,做好特色農業產業品牌。加快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推進農田宜機化改造,建成高標準農田,豐富農產品品種,提高農產品品質,提高長壽優質農產品供應能力。建成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制定統一的健康共產平質量標準,推廣優質、高效、高產的新農業品種,爭創國家級健康養殖示范區。打造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加快建設農畜產品加工區,完善特色農業產業鏈條。
做大做精“1+4+N”新型山地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體系。著力構建以現代高效糧油產業為基礎,“柚、橘、魚、蛋”四大優勢產業為主導,“一村一品”“一鎮一特”為特色的“1+4+N”新型山地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體系。提檔升級“柚、橘、魚、蛋”四大主導產業,打造一批“一村一品”“一鎮一特”模范村鎮,將長壽區特色“1+4+N”農業產業體系做大做精。
進一步豐富長壽慢城業態。依托長壽慢城現有項目,推進農業、食品加工、鄉村旅游、電子商務“接二連三”。大力發展鄉村親子教育游、山地田園游,打造長壽鄉村慢生活旅游基地,不斷豐富長壽慢城業態,將長壽慢城建設成為長壽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發展示范區、重慶市重要的親子旅游度假教育基地。
大力發展現代科技農業。加快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深化“智慧農業.數字鄉村”建設,利用本土電商平臺“村村淘”助推電商農業進一步發展。
四、結語
重慶市“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戰略,是重慶全面貫徹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聚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戰略行動。長壽區作為四個同城化先行區,要在互聯互通、興業興城、共建共享、宜居宜游上下功夫。長壽區功能定位為重要的新材料和先進制造業產業基地,因此要著力發展工業產業,協同發展服務業與農業,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助推主城都市區高質量發展,推動“一區兩群”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芻議長壽區融入重慶主城區域經濟發展[J].李長春.新西部. 2019(36)
[2] 鄉村振興戰略下區域特色效益農業發展路徑探析——以重慶市長壽區為例[J].張容華.新西部. 2019(40)
[3] 切實把戰略要求轉化為戰略行動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開好局起好步[J].? ?當代黨員. 2020(07)
[4] 把握區域協調發展科學內涵 扎實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建設[J]. 彭勁松.? 當代黨員. 2020(03)
[5] 搶抓戰略機遇 發揮比較優勢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擔當作為[J]. 李建勤.? 重慶行政. 2020(02)
[6] 長壽:對接世界舞臺的創新密碼[J]. 冉隆國.? 重慶與世界. 2017(23)
作者簡介:林娣(1992.05-),女,漢,寧夏,碩士研究生,中共重慶市長壽區委黨校,中共思想史及人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