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揚
【摘 要】 本文通過對比分析日本農協、法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美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前后農業生產與農民收入上的巨大變化得出農業專業合作社能夠使農民增收的結論,然后在“合作社類型—運行機制—社員增收”的理論框架下分析三個典型的農業專業合作社案例促進農民收入增加的邏輯機理,研究結果表明:農業合作社發展可以通過社會化服務增加農民經營性、工資性、財政性、轉移性這四方面的收入。
【關鍵詞】 合作社 增收機制
2004年頒布的以農民增收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第一次提到了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自2004年后,每一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及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其發展包含但不限于減免有關稅費、加快立法進程,加快發展實施細則,發展領頭人、落實金融保險、確保用水、引入大中型農機、落實優惠政策、注意信用建設、以及與其它農業經營主體適度規模發展等方向。2017年鄉村振興在十八大報告第一次提出后,合作社作為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愈來愈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截至2018年底,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達217.3萬家。
一、國外合作社的起源及發展
最早出現的合作社是19世紀中期在西歐、北美和日本出現的小型基層組織。自那時起一百多年間,國外合作社迅速發展,并逐步與自己本國國情相結合,而各國農民的收入也隨著合作社這一組織的逐步完善隨之提高。本文大規模農業生產選擇美國,中規模生產選擇法國,小規模農業生產選擇日本為例進行分析。
第一,美國。美國獨立戰爭之后大量移民大量涌入西部進行農業建設,為了降低成本,農場主們慢慢走向聯合,美國農業合作社應運而生。在為期兩百多年的發展中,美國合作社使用良種、大中型農機、科學技術以及先進的管理經驗包裝農業,據統計,美國合作社控制著國內糧食市場60%的市場份額,以及糧食出口市場70%左右的市場份額,每年涉及的資金超過一千億美元。第二,法國。資產階級工業革命后,工業為了發展不斷侵蝕農業的利益,農場主們為了保證收益開始走向聯合,行成種植業合作社、畜牧業合作社、漁業合作社、農機服務等不同產業的專業合作社,法國合作社普及全國,法國農業煥然一新。法國作為世界第二大農業出口強國,位列歐盟第一,其農業產值占據歐盟農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一。第三,日本。日本的農協就是日本的農業合作社,從二戰之后農民食不果腹,到現在農民成為一項高薪職業,農協的建立可謂是日本農業史上的一個轉折。日本農協相當于數家不同類型卻相互之間聯合的聯合社,從生產加工運輸再到銷售幾乎實現了對日本農業的全方面包養。據統計,由農協提供給市場的農產品占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其中米面、水果、家禽數量最多,數量都在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從農戶平均收入來看,蔬菜專業、糧食專業、水果專業一年純收入分別為每公頃土地54.3萬元、38.3萬元、21.7萬元。
縱觀各農業強國,農業合作社的高度發達都是他們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合作社的出現連接了大市場與小農生產,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一出現就顯現出了極強的生命力,為農場主們帶來了巨大的收益。據存在即合理的客觀唯物主義理論,凡是現實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可以得出合作社經得起歷史的考驗,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結論。
二、案例分析
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國農業合作社也處于蓬勃發展時期,我們選用三個涵蓋農產品產業鏈上中下三游的經典案例為典型代表來分析其對農戶的增收作用。
(一)廣東珠海十億人:品質可見,開拓多個銷售渠道
廣東珠海十億人火龍果種植合作社,在有威望的領導人領導下產前為農戶提供生產資料供應、信息等服務;產中提供耕種收、統防統治、技術等服務;產后提供運輸、銷售等服務,帶領農戶脫貧增收致富。第一、領導人引導社員引入香港紫心火龍果進行種植,再使用雜草等有機原料代替化學肥料,人工除蟲物理誘捕等方式代替工業農藥等方式提高紫心火龍果的質量。并且通過“一果一碼”的方式將火龍果從選種到出廠的過程全部可見于消費者,贏得了消費者的信任。第二,以“互聯網+”為基礎,多種銷售模式保證火龍果的銷售量。除了最普遍的電商渠道銷售之外,還在火龍果種植基地差異化種植其它果蔬發展農旅融合,更是創新性的使用微信眾籌等自媒體營銷等手段,將火龍果銷售到了全國各地。由于品質上乘,銷售渠道廣,回頭客多,合作社將紫心火龍果提高到市場價格的三倍卻依舊在市場上供不應求甚至能讓客戶提前一年預訂。
(二)廣西田東縣金融服務室:農金村辦,社會資本回流農村
農村金融的發展,是農村農業發展的基礎和關鍵。據調查統計,加入合作社或者自己興辦家庭農場主們,九成以上都認為自己出現融資困難貸款難的問題。三農金融服務室屬于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注冊為合作社所以作為農村金融合作社進行考量。金融合作社由村干部、駐村干部以及村里經濟能人等組成。第一,進行信用評級。他們入戶收集信息,并根據農戶的基本信息對其進行信用評級,并對信用評級采用動態管理,以合作社的名義對評級結果以及農戶貸款進行擔保。第二,提供金融服務。送金融知識,包括小到轉賬匯款繳費余額查詢,大到貸款利率的計算貸款被拒的原因。送資金。以合作社的名義,投資分紅的利益吸引民眾將資金投入合作社中,并將融資所得作用于農戶,實現了城市資本回流農村,農村資本就近造福農村的國家政策。金融服務社,緩解了周圍農村貸款難的問題,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是一個成功的農村金融合作社。
(三)山西省祁縣耀華果業加工專業合作社:步入加工領域,延長產業鏈
農產品生產周期長,需求彈性小,還難以儲存。一旦遇到了豐年,大量農產品積壓,即便是極低的價格依舊無法完成市場交換。山西省祁縣耀華果業合作社社長,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的發生,帶領社員們進駐加工領域,延長產業鏈,增加農產品價值,將可分配的利益蛋糕做大。初加工的農產品不僅僅銷往全國各地,甚至遠銷海外。社員除了經營土地收入、投資入股分紅之外,還由于參與了初加工的分揀、包裝、運輸等過程,還獲得了工資性收入。合作社社員進駐初加工產業后,面臨的缺信息、卻技術、缺扶持、缺資金等方面問題,政府雖然有扶持但是扶持有限,為了合作社進一步發展,進一步提供社員收入,深入農產品加工領域,在社長的帶領下開始組建聯合社,聯合后,原合作社資金少和規模小的問題可以得到緩解,不僅在辦加工上實現內部資源整合共享協同發展,甚至還將產業鏈延伸到銷售環節直面市場,使農民得到更多的產業紅利。
三、合作社增收機制
農業合作社發展過程中,以生產性服務、經營性服務、金融性服務為基礎提供的社會化服務日漸完善,并通過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產品銷售渠道,引農民進入加工領域等方式促進農民增收。這些增加的收入可分為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與轉移性收入四類。
(一)經營性收入
經營性收入是指納稅人通過經常性的生產經營活動而取得的收益。合作社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價格、增加產量、為農民提供銷售渠道保障。合作社社員聯合起來與農資公司進行談判,以獲取低成本、高質量的生產資料,高質量的生產資料,生產出高質量高產量高價值的農產品。最后,合作社通過農超合作、農批合作、網上銷售等方式擴大了農戶生產出的農產品的銷售渠道,確保農戶。
(二)工資性收入
工資性收入指就業人員通過各種途徑得到的全部勞動報酬,包括所從事的主要職業的工資以及從事第二職業、其他兼職和零星勞動得到的其它勞動收入。農業合作社可以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一方面合作社解放農村剩余勞動力。合作社社員與一般的農戶相比,具有較長遠的眼光,一些社員甚至是專業大戶或者家庭農場場主,他們使用較為先進的工具與技術,經營流轉到手,具有一定的規模的土地,發展勞動稀疏性種植業等產業,很大程度上解放了農村中的剩余勞動力,這些被解放的勞動力,選擇農閑時外出務工農忙時回家經營土地或者在本地務工。據統計,2019年,我國農民工總量已達到2.9億人,其中外出務工農民工為1.7億人,本地務工的農民工為1.2億人。另一方面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合作社步入加工領域、經營勞動密集型產業或者合作社社員手中流轉經營的土地過多,需要家庭以外的更多勞動力,因此需要雇傭工人進行農產品耕種收、初加工和運輸。
(三)財政性收入
財產性收入,也稱資產性收入,指通過資本、技術和管理等要素參與社會生產和生活活動所產生的收入。合作社可以幫助農民獲得的財產性收入一般分為,土地流轉獲得的租金以及投資參股分紅兩種。在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屬于買方市場農民處于劣勢,合作社能夠以代理人的身份向買方進行談判,以提高租金,保證農民的利益。同時,合作社社員為合作社內部融資,合作社獲得收益之后,可以獲得股份分紅。
(四)轉移性收入
轉移性收入就是指國家、單位、社會團體對居民家庭的各種轉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間的收入轉移。我們以2020年的農業補貼項目為例。農業生產直接補貼中的除了耕地保護補貼之外的農機購置補貼、有機肥補貼、農機深松整地補貼、鄉村產業扶持補貼、培育新型農業主體補貼,生態保護補貼中除了草原保護利用獎補之外的耕地質量提升補貼、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補貼,這六類補貼小農經營不足以申請到,但是作為合作社的成員,可以以合作社的名義進行申請。
圖一合作社增收機制
四、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的政策建議
僅就本文選取理論及研究結果而言,為農業合作社向促進農戶收益方面發展,本文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議。
(一)政府支持。即便是在美國、法國這樣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農業法國,政府每年也需要每年撥給農業千億、百億支持農業。農民是弱勢群體,農業是弱勢產業,這是不可爭議的事實。我國農業發展比之美國、法國這類農業還有一段距離,在國際市場上,我國農產品唯一的比較優勢就是價格,絕大多數農產品需要低廉的價格才能在國際市場流通,所以我國農業發展比之農業大國更需要得到政府大力支持。雖然政府每年都頒布一系列的農業補貼政策,但是這與我國農業發展現代化目標的消耗比起來還遠遠不夠。
(二)有威望的領導人。合作社是勞動群眾自愿聯合起來進行合作生產、合作經營所建立的一種合作組織形式。強調“合作”在前,“盈利”在后。根據合作社法第一章第三條第四原則,成員地位平等,實行民主管理。合作社以服務社員為宗旨,性質與法律的約束是為了保證合作社為社員牟利,防止一家獨大,但是也造成了合作社內聲音此起彼伏不能達成一致。有威望的領導人能夠集結合作社人力資源與資本,朝著國家鼓勵的方向發展,為社員帶來更長遠的利益。
(三)合作社再到聯合。農戶聯合起來成立合作社,雖然境遇比之前完全獨立生產要好,但是得到的資金支持與市場信息還有技術條件等依舊十分有限。合作社為了獲得農業進一步發展需要的各種資源,與其它合作社聯合成立聯合社是最快最有效的途徑。聯合分為同類型專業合作社聯合與其它類型專業合作社聯合,橫縱雙類型的合作社聯合擁有更大的規模、更長的產業鏈、更多的市場份額、更全面的市場信息等優勢,在大市場經濟下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王征兵,許婕,孫浩杰.國外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驗及其借鑒——以美國、西班牙和日本為例[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02):61-65.
[2] 李先德.法國農業合作社[J].世界農業,1999(03):44-46.
[3] 李燕瓊.日本政府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的效果及對我國的啟示[J].農業技術經濟,2004(05):71-75.
[4] 章磷,田媛,王昕博,姜楠.黑龍江省農民種植合作社帶動農戶增收效果研究[J].北方園藝,2018,(17):189-196.
[5] 鐘真,黃斌.要素稟賦、入社門檻與社員增收:基于三家農民合作社的案例分析
[6] 苑鵬.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發展的探析——以北京市密云縣奶牛合作聯社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08(08):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