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聰
摘 要:裁判文書,是指國家審判機關為記錄案件審理過程和結果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書。裁判文書定紛止爭的功能從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發展到解決社會公眾的疑問,并逐漸具有網絡普法功能。本文以江西精神病人偷刀殺人案為例,分析在裁判文書網絡化的新背景下,說理的邏輯和水平對于實現裁判文書各功能的關鍵作用。
關鍵詞:裁判文書;網絡普法;說理必要性
江西一女子因感情糾紛萌生了殺人想法,在精神分裂癥發病期間,從超市拿起兩把菜刀直接放入隨身攜帶的提包并徑直在超市入口處離開后,當街砍向路人并致其死亡。一、二審法院均判決該超市承擔一定補充賠償責任后,由于對認定超市足以發現其行為異常的事實未進行充分說理,判決書引起了激烈爭論和質疑,再審法院迫于巨大的輿論壓力判決超市不承擔任何責任。作為裁判文書“上網”后引發輿論軒然大波的典型案例,江西精神病人偷刀殺人案關于民事賠償的三份裁判文書,代表性地反映了裁判文書說理的重要性、我國司法實踐中裁判文書說理存在的問題以及全民網絡時代背景下裁判文書說理的新意義。
一、我國法律關于裁判文書說理問題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8年印發的《關于加強和規范裁判文書釋法說理的指導意見》規定:
第二條?裁判文書釋法說理,要闡明事理,說明裁判所認定的案件事實及其根據和理由,展示案件事實認定的客觀性、公正性和準確性;要釋明法理,說明裁判所依據的法律規范以及適用法律規范的理由;要講明情理,體現法理情相協調,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要講究文理,語言規范,表達準確,邏輯清晰,合理運用說理技巧,增強說理效果。
第三條?裁判文書釋法說理,要立場正確、內容合法、程序正當,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和要求;要圍繞證據審查判斷、事實認定、法律適用進行說理,反映推理過程,做到層次分明;要針對訴訟主張和訴訟爭點、結合庭審情況進行說理,做到有的放矢;要根據案件社會影響、審判程序、訴訟階段等不同情況進行繁簡適度的說理,簡案略說,繁案精說,力求恰到好處。
第八條?下列案件裁判文書,應當強化釋法說理:疑難、復雜案件;訴訟各方爭議較大的案件;社會關注度較高、影響較大的案件;宣告無罪、判處法定刑以下刑罰、判處死刑的案件;行政訴訟中對被訴行政行為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一并進行審查的案件;判決變更行政行為的案件;新類型或者可能成為指導性案例的案件;抗訴案件;二審改判或者發回重審的案件;重審案件;再審案件;其他需要強化說理的案件。
第十七條?人民法院應當將裁判文書的制作和釋法說理作為考核法官業務能力和審判質效的必備內容,確立為法官業績考核的重要指標,納入法官業績檔案。
第十八條?最高人民法院建立符合裁判文書釋法說理規律的統一裁判文書質量評估體系和評價機制,定期組織裁判文書釋法說理評查活動,評選發布全國性的優秀裁判文書,通報批評瑕疵裁判文書,并作為監督指導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審判工作的重要內容。
最高人民法院的上述規定,明確了裁判文書說理的基本方向和思路,也為提高我國裁判文書的說理水平提供了有效方法。
二、我國學者關于裁判文書說理問題的觀點
關于裁判文書說理問題,我國學界的主流研究方法是——從為何需要說理、為何說不好理、如何把理說好這三方面,對該問題進行全面分析。
(一)裁判文書說理的必要性
首先,裁判文書是記載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過程和結果的司法文書,是人民法院判決結果的載體,也是明確當事人實體性權利義務的唯一憑證,反映了案件爭議和訴訟請求,記載了司法審判活動過程。因此,裁判文書說理邏輯嚴謹與否,對于裁判文書是否能使當事人雙方信服、能否實現定紛止爭之功能起關鍵性作用,決定了能否解決訴訟爭議,化解矛盾糾紛,實現訴訟目的。
其次,裁判文書的說理部分作為文書正文的主要組成部分,是評價裁判文書質量與水平的重要標準,是上級人民法院監督下級人民法院審判活動的重要依據。因此,說理性是法律文書制作的必然要求
再次,裁判文書具有普法價值是落實審判公開原則的必然結果,并且隨著裁判文書“上網”以及網絡時代到來,裁判文書說理水平對宣傳國家法制、保障社會和諧、維護法律和司法的威嚴都具有重大影響。[1]反之,若裁判文書說理不夠嚴謹透徹,缺乏說服力,以致引發社會各界對判決結果的質疑,將對我國法律尊嚴和司法權威產生嚴重影響。[2]
(二)裁判文書說理性缺失的原因
當前,部分法官在裁判文書上不愿說理。究其緣由,至少有兩點:一是外因,大多數法院案件數量高位運行,大多數員額法官長期超負荷運轉,沒有精力去精雕細琢,認為法院只要從總體上給當事人一個公正的裁判結果即可,甚至僅以一句“理由不成立,本院不予支持”作為裁判的理由,對認定“不成立”的理由不提只字片語;二是內因,認為我國是成文法國家,法律的明文規定本身就是理,法官只要準確地適用了正確的法律即可。加之,裁判文書說理本身具有復雜性,與具體的世情、國情、社情,與司法的構造、司法的傳承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有關。[3]
(三)裁判文書說理問題的解決
完善相關配套制度,讓法官有能力說理、愿意說理、有機會說理。第一,通過推廣量刑調查報告制度、量刑建議制度、量刑答辯制度和量刑理由公開制度四項制度,完善量刑說理規范;第二,改變法官“重定罪、輕量刑”觀念、“官本位”思想和司法裁判行政化思維模式,端正法官的說理態度;第三,提高法官的選任條件和加強后期培訓,提高法官的說理能力;第四,保障法官的實質審判權和完善合議庭評議規則,為法官提供充分說理的機會。
三、我國司法實踐中裁判文書說理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出現過不少因判決書說理不清、缺少說服力而引起輿論質疑,最終被迫改判的案例,以江西偷刀殺人案判決書為例,其代表性地反映了我國作為成文法國家在制作裁判文書時易出現的問題。
(一)未針對關鍵性事實進行剖析
一、二審判決書均以超市未對該精神病人進行阻攔為事實依據,認定超市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而對超市具有阻攔義務的前提——該女子的行為足以使超市認識到其當時可能具有人身危險性一筆帶過;一、二審法院和再審法院均將該女子的行為定義為“偷盜”而引發歧義,導致在大眾眼中因被“盜”而受到經濟損失的超市竟還要賠償何其無辜,而事實上該女子的行為并不符合公眾一般認知中的秘密竊取,定性為異常行為更為合適,作為大型超市的經營管理者應該對消費者的異常行為有所反應,以保障該消費者和其他消費者的安全。而三份判決書對認定超市有過錯的關鍵性事實均未進行充分剖析,令社會公眾無法對案件事實具有清晰的認知,導致輿論嘩然。
(二)適用法律生搬硬套
一、二審法院均羅列法律條文后直接套用,再審法院則對法律并未明確規定的安全保障義務的空間范圍直接定義,沒有進行相應解釋,未對本案為何適用該定義進行充分說理,然而《侵權責任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并沒有明確規定損害結果發是否必須限定在該公共場所內。本案中,行為人處于精神類疾病發病期,不能完全辨認自己的行為,其作案地點是無選擇性、偶然性的,損害結果發生在超市內還是超市外,對于該女子行為足以令超市管理者認識到其可能具有人身危險性卻不作為、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導致刀被拿走用作殺人工具造成損害結果的事實沒有影響。并且,在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由于個體消費者與商場管理者相比顯然處于弱勢地位,司法實踐應該傾向于保護消費者利益。
(三)說理缺少情理共鳴
一、二審法院認為,該大型超市的經營管理者疏于管理和防控,導致其銷售的菜刀被該女子盜出而未發現,未盡到足夠謹慎的注意義務,使這種對人身有潛在威脅的特殊商品被不能控制其行為的人所掌控并造成殺人結果。說理邏輯較為生硬,“盜出”用詞不當,并未從情理層面進行說明,使公眾在心理上無法認可該結論。本案中超市的遭遇的確令人同情,但其不作為對損害結果發生起到一定先決作用,該判決也給眾多公共場所的管理者敲響警鐘,發現異常時,不能因為怕損害自身利益(若工作人員勸阻受傷,公共場所經營者按工傷賠付較大金額)而不作為,放任傷害結果發生。個案正義不能取代程序正義和整體正義,情理上的傾向不能影響法理上人民法院根據事實和法律作出的判決。
(四)“誰有錢誰賠償”傾向明顯
一、二審法院均判決超市承擔15%的補充賠償責任,即49408元。根據損害結果發生的地點并非在超市管理、控制范圍內等相關因素,15%比例過高,超出了超市應負的賠償責任范圍,由于該女子及其監護人經濟狀況較差,因此該判決“誰有錢誰賠償”傾向明顯。責任人應承擔的賠償責任應該由其可歸責程度決定,而非其經濟實力,只考慮平息受害者家屬異議,而判決有經濟賠償能力的責任人承擔超出其本應承擔的物質賠償責任,不符合公平原則。
四、筆者關于新的時代背景下裁判文書說理問題的觀點
裁判文書說理應嚴謹清晰,是其代表國家行使司法權力之性質的必然要求,也是日益公開化、透明化的司法制度的需要,更是我國新時代背景下建立司法威嚴、取信于民的必要途徑。
隨著相關司法解釋的出臺,裁判文書“上網”,現代媒體的發展延伸以及大眾對司法案件的關注度不斷上升,對于判決書的要求已經從最初的結果正確,發展到結果與邏輯論證雙重正確;判決書的意義也從單一的公正裁判,發展到公平判決與普法效果并重;判決書說理的必要性隨之從法律論證的層面,上升到解釋?法律使民眾信服以達到普及法律之效果。
然而,隨著裁判文書上網等司法改革舉措的實施,我國裁判文書也迎來了轉型中的陣痛,以江西精神病人偷刀殺人案為例,目前我國司法實踐中裁判文書說理普遍存在至少四個痛點:
第一,缺少對關鍵性事實的深度剖析,讀后無法對案件事實具有清晰的認知;第二,適用法律生搬硬套,缺少對法律條文的通俗理解;第三,純法理性說理,無法使社會公眾產生情感共鳴,即發自內心的認同感;第四,習慣性“當老好人”、“和稀泥”,往往追求零上訴,對裁判的公平性較為忽視。
隨著司法體制改革逐漸深入,最高人民法院印發了關于裁判文書釋文說理的相關意見,裁判文書進入了轉型的關鍵時期,筆者認為,裁判文書改革的主要任務就是把理說好。
在有關制度上,將裁判文書的釋法說理納入法官業績檔案,建立統一裁判文書質量評估體系和評價機制,定期組織裁判文書釋法說理評查活動,評選發布全國性的優秀裁判文書,通報批評瑕疵裁判文書,充分發揮典型案例釋法說理的引導、規范和教育功能。
在具體說理上,對影響判決結果的關鍵性事實進行深度剖析,使社會公眾對案件事實具有清晰的認知;不能生硬地適用法律,應對法律條文進行通俗易懂的解釋,將情、理、法相結合,使人民群眾發自內心認同;堅持司法獨立,清楚嚴謹地推理論證出結論,切忌為了迎合媒體輿論先下一個“令人滿意”的結論再硬套法條。
綜上所述,網絡時代和“判決書上網”賦予了裁判文書普及法律、宣傳法制等新的使命,因此,新時代下的裁判文書說理不只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更要解釋法律、邏輯清晰地論證司法判決的過程,擔負起時代賦予司法判決的網絡普法、維護司法威信的任務,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負起應有的責任。
[參考文獻]
[1]韓正. 裁判文書如何說理才能讓群眾滿意[N]. 人民法院報,2020-05-07(002).
[2] 胡云騰.論裁判文書的說理[J].法律適用,2009(03):48-52.
[3]李琴. 刑事裁判文書量刑說理問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1.
(作者單位:山東科技大學泰安校區?文法系,山東 泰安 2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