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佳


【摘 要】 福建自貿區三個片區的發展特色和比較優勢各有差異, 在制定發展規劃中也體現了不同片區的產業發展定位。在福建省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和臺灣服務業發展放緩的背景下,福建自貿區以“對臺開放”和“全面合作”為目標,強化了體制機制創新,提高了貿易便利化程度,也推動了金融進一步開放,提高了對臺資的吸引力。同時在消費者服務業比重逐漸降低的情況下,福建自貿區與臺灣在以制造服務、服務外包、專業服務、文化創意、會展服務和社會服務為主的新興服務方面有很大的合作發展空間。
【關鍵詞】 福建自貿區 閩臺合作 新興服務業
一、引言
2015年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成立,福建依托近臺的優勢地理位置,對福建自貿試驗區提出了大力推進改革開放,深化閩臺經貿合作的要求。福建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與核心區,這樣的特殊區位與政策優勢,有利于推動福建自貿試驗區成為全面對外開放新時代我國深化改革的試驗基地,也有利于福建與臺灣在制造業、服務業等多方面深化交流與合作,同時也將很好地發揮福建作為“一帶一路”橋頭堡的優勢,建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友好合作的先行地。福建省服務業發展比較落后,其中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和倉儲郵政業等傳統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占比較大。隨著福建自貿區的建設發展,自貿區內金融開放程度越來越高,體制機制的創新也改善了營商環境,近年來福建金融和商業服務業發展迅速。臺灣2009年正式開放陸資來臺投資,但近年來臺灣服務業經濟增速逐漸降低。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閩臺兩地在新興服務業合作上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
二、福建與臺灣服務業合作文獻綜述
2.1 福建與臺灣服務業對接路徑的研究。顏莉虹指出目前閩臺服務業企業合作主要呈現股權合作、產業鏈配合、共同研發或委托閩企獨立研發、連鎖加盟等四種類型模式,合作的緊密程度已較早期的“飛地模式”高。張勤,陳勇基于福建自貿區設立的背景下,探討了臺灣現代服務業和福建自貿區對接的可行性。主要從兩地的服務業貿易競爭力優勢和閩臺服務業的投資情況進行定量分析,提出了福建與臺灣的新興服務業的具體合作途徑。
2.2 福建自貿試驗區對兩岸服務業合作的影響研究。趙富蓉指出福建自貿試驗區的成立,給閩臺合作指明了方向,福建與臺灣在經貿交流合作的過程中,既有利于福建加速傳統制造業轉型,也有利于臺灣與大陸在金融信息、電子通信、教育資源等方面加強合作,促進雙向共贏。
目前對于福建與臺灣在服務業的合作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上兩個方面,但對于服務業具體行業的合作研究還比較欠缺,尤其是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服務業已經開始從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生產性服務業轉變為技術密集型為主的新興服務業,以專業服務、制造服務、服務外包、會展服務、社會服務、文化創意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將是兩岸服務業合作的重點產業,將會推動閩臺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形成制造服務融合、虛擬實體融合、線上線下融合、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的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
三、閩臺服務業發展現狀
3.1 福建服務業發展現狀。2019年福建省第三產業19217.03億元,實現增加值1.15萬億元,增長7.3%,居全國第12位、東部第8位,同比增長8.2%,居全國第8位,東部第4位;第三產業占比45.33%,居全國第26位、東部第10位。但仍少于第二產業占比48.55%,也低于2018年全國第三產業比重52.2%,反映出福建省服務業發展速度還比較慢,發展水平還不夠高,對GDP的推動力還不夠強。數據表明,2016年福建服務業結構發生了比較明顯的變化。主要表現于福建服務業中的交通運輸服務業、傳統批發和零售業、倉儲和郵政業逐漸縮水,而科研技術服務和金融服務業增長速度較快,這說明相對傳統的服務行業在福建省服務業的比重開始下降,金融服務業、信息服務業逐漸興起。近年來,隨著經濟環境的改善和消費者需求的轉型升級,福建省服務業又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教育衛生服務業、社會文體服務業、休閑娛樂業在服務業的占比有所提高,新興服務業市場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3.2 臺灣服務業發展現狀。臺灣服務業發展較早,早在2005年,臺灣服務業在GDP中占比已經達到73.56%,服務業吸引人口就業比例達到了58.2%,遠遠超過其它產業。2015年, 臺灣服務業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47.05%,拉動GDP增長高達0.306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服務業對于臺灣經濟增長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服務業對臺灣經濟的推動力十分強勁。但近幾年多種原因導致臺灣經濟進入了緩慢增長的階段,服務業的比重也出現了波動下行的趨勢。
從結構上看,金融保險業和批發零售業是臺灣服務業的主力軍,2011年傳統服務業批發零售、運輸倉儲比重為55.17%,金融及保險業發達,比重為28.62%,這三項占服務業比重高達83.79%。2016年傳統服務業批發零售、運輸倉儲比重為47.91%,比重在下降,金融及保險迅速發展,比重增至33.88%。臺灣正式開放陸資來臺政策后,陸資來臺投資主要集中在制造業、批發及零售業、金融及保險業、不動產業四大行業, 共占到陸資來臺總投資的86.65%,臺資對大陸服務業投資則只占到總投資的21.78%, 主要集中在批發及零售、金融及保險和不動產業。近年來臺灣對大陸的投資吸引力逐漸下降,服務業GDP的增長率開始波動下降,逐漸低于臺灣GDP增長率水平。
由此可見,福建和臺灣兩地的服務業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福建服務業發展相對落后,仍處于初級階段,臺灣服務業發展起步早,經驗豐富,已經逐漸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力,閩臺兩地服務業有很強的互補性,兩地發展新興服務業合作不僅可以給臺灣地區開拓市場,而且還將為福建省服務業發展提供豐富經驗和優秀模式。
四、福建自貿區與臺灣新興服務業合作策略
4.1 服務外包合作。福建自貿區和臺灣可以進行信息網絡技術的互換交流,最大化利用資源,降低信息傳遞的成本,提高信息效率與服務價值。加快推進福建與臺灣服務外包方面的合作,創新服務外包“國外發包、臺灣接單、自貿試驗區服務”的新模式。在電信技術外包方面,加強閩臺在信息系統應用服務、信息系統集成、行業應用軟件、信息系統操作服務研發方面的合作。在業務流程外包方面,重點發展客戶服務外包、供應鏈管理和人力資源職能外包等。在知識流程外包方面,重點發展業務研發、人力資源管理、財務、游戲動漫設計、管理服務、工程技術服務、金融保險、電信服務、檢測及認證服務等知識密集型專業。
4.2 專業服務合作。在專業服務合作方面,福建自貿試驗區應當著重發展海商法律仲裁服務、海事相關的法律服務,交易過程中的鑒定公正、資產評估、財務審計等中介服務,以及產品通關過程中必須檢驗檢測和檢驗檢疫服務。通過發展閩臺專業服務合作,有利于提高福建自貿區貿易便利化程度,改善閩臺兩地的營商環境,減少貿易糾紛,提高經貿效率。
4.3 文化創意合作。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帶動下,福建和臺灣文化貿易越來越頻繁,也有越來越多學校開展了臺灣和大陸交換生項目,為兩地開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合作提供了優勢條件。臺灣可以利用自身的海島風光和民族特色,開發一系列文創產品,包括冰箱貼、書簽、民族樂器、明信片等,在旅游景區進行零售,賦予傳統的小商品以文化內涵,提高文創產品的附加值,同時通過文化創意產品的流通來促進兩岸民族情感互聯互通,搭建閩臺文化交流的紐帶。
4.4 社會服務合作。社會服務合作包括醫療、衛生保健、教育培訓等多個方面。在醫療方面,福建與臺灣各大醫院可以建立醫務人員交流學習機制,推動兩岸先進醫療技術的互相進步。在衛生保健方面,福建可以引進臺灣比較發達的心理咨詢、身材管理等大陸發展較落后的保健服務,為福建衛生保健服務業注入新的營養。在教育培訓方面,閩臺兩地可以繼續加強海峽兩岸學術交流,通過學術講座、會談等多種方式,提供知識交融的新平臺,從學前教育到基礎教育再到高等教育,形成閩臺教育全階段的合作發展。在職業培訓的方面,閩臺兩地可以通過提供豐富就業崗位的方式以供兩地人才深入交流和學習兩岸企業在經營管理上的區別。
【參考文獻】
[1] 林其屏.閩臺服務業合作和服務貿易發展的探討[J].亞太經濟.2007(03):83-87.
[2] 李碧珍.閩臺生產性服務業合作的SWOT分析[J].商業時代.2007(29):100-102.
[3] 顏莉虹.閩臺服務業企業合作模式研究——基于廈漳兩市臺資、閩資企業的調研[J].臺灣研究集刊.2019(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