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節儉式創新強調企業用更少資源提供更好產品和服務,創新成為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來源,但僅僅靠技術創新是不足以支撐企業長期生存,還需相應的商業模式作為匹配,來實現技術的商業化。
【關鍵詞】 節儉式創新 技術創新 商業模式創新
1 引言
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長對全球商業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新興經濟體的平均增長率遠高于西方市場,尤其是BRIICS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印度尼西亞、中國和南非)構成了戰略增長市場。在新興市場中,所謂的中低端市場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客戶群體之一。為了在這些細分市場中成功競爭,企業需要為客戶提供“資源受限”的創新和以極低成本創造高價值的商業模式,這些創新使得西方公司能夠進入這些未開發的細分市場,提供了快速增長的機會。其中一個創新即是節儉式創新,是一種強調用更少資源提供更好產品和服務的創新理念。
新興市場存在資源匱乏、經濟欠發達、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的特征,節儉式創新為其服務社會底層的群體提供了新的模式和理念。節儉式創新的提出,為研究新興市場創新現象提供了新思路,引起學者們的廣泛關注,但相關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在實現節儉式創新的過程中,對于傳統上專注于高科技產品和商業模式的先進創新的企業來說,資源受限的創新尤其難以實現。然而,要成功開拓中、低端新市場,尤其是西方企業需要開發資源受限創新和商業模式的能力,但目前相關的研究并沒有系統闡述在實現節儉式創新時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的關系,因此本文探討面向節儉式創新的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的互動關系。
2 節儉式創新
目前,節儉式創新研究主要圍繞定義界定以及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方面展開。學術界就其概念尚未有統一的定義,學者們從自身研究視角及不同的情景給出了不同的節儉式創新概念。根據Prahalad和Mashelkar[1],節儉式創新是一種現象,重點強調用更少的資源(成本)為更多的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或服務。Sharma和Iyer[2]認為,節儉式創新源于資源稀缺,可以利用有限的資源滿足低收入客戶的需求。Malik和 Aggarwal[3]認為節儉式創新是使用易于獲取的原材料和其他本地資源,利用現有技術模仿,通過小規模和靈活的操作設計和制造產品和服務的能力。此外 Agaewal,Grottke和 Mishra[4]將節儉式創新定義為“足夠好”的、能夠克服資源限制條件的以及廣大消費者負擔得起的產品和服務。Radjou等[5]指出,節儉式創新是滿足金字塔底層(bottom of the pyramid,BOP)消費者需求的高附加值、低成本的市場針對性解決方案。
3商業模式和技術創新
現有文獻基于不同角度對商業模式創新概念進行定義。Chesbrough[6]指出商業模式創新是將創意商業化,并通過將價值傳遞給客戶,實現利潤的過程;Rigby[7]雖未能明確界定商業模式創新具體概念,卻創造性的提出“破壞性商業模式創新”概念,他強調價值創造應著眼于非顧客消費對象而非既有顧客;George和Bock[8]基于組織管理角度,認為商業模式創新是重新整合組織資源以發現新的利潤機會。另外也有學者對商業模式創新類型進行了分類,Giesen 等[9]基于創新路徑,將商業模式創新分為產業模式、收入模式和企業模式三種創新類型。其中產業模式創新,即通過對現有產業的重塑或者通過進入或開拓新的產業,以實現產業價值鏈的創新。Velu和Stiles(2013)[10]根據創新程度的不同,將商業模式創新分為漸進式與突破式兩種類型。但是大部分的學者都認同Amit和Zott將商業模式創新根據研究主題的異質性分類:效率型;新穎型[8]。
1912年熊彼特首次將創新的概念引入到經濟學中,1939年在《商業周期》中全面的提出了創新理論體系,并著重闡述了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弗里曼[11]則把技術創新定義成是第一次商業化新的過程、新的產品、新的系統及新的服務。厄特巴克[12]則對技術創新及技術發明進行區分,他認為技術創新本質就是第一次運用新的技術。學術界根據不同的標準對技術創新的類型進行了不同的劃分,例如被分成重大產品創新和改良式生產創新,或者延續性創新與突破性創新等[13]。
關于商業模式和技術創新兩者的關系研究,汪秀婷和程斌武[14]指出,企業協同創新是由多個主體及子系統構成的復雜創新系統。周芳[15]構建了技術、商業模式、品牌之間的協同創新耦合機制概念模型。李志強和趙衛軍[16]分析了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之間的協同效應并提出其熵變模型。童心和于麗英[17]認為,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之間存在“推”、“拉”關系,即二者耦合存在“push-pull”機制。劉建剛和錢璽嬌[18]提出“互聯網+”戰略下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協同發展路徑。岑汝萍和姚明明等[19]認為,商業模式與技術創新存在動態匹配和演化關系。此外,吳曉波等通過阿里巴巴案例分析,構建了二次商業模式創新與技術創新共演機制和模型。
4 結語
節儉式創新在推動新興國家經濟發展,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然而研究從來沒有專門調查過節儉式創新的商業模式,技術創新在商業模式創新中的作用的討論也很少被關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探討在面向節儉式創新時商業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是如何動態協調發展從而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Prahalad,C.,Mashelkar,R.Innovation's holy grail[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0,88(8):132-141.
[2] SHARMA A,IYER GR.Resource-constrained product development:implications for green marketing and green supply chain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4,41(4):599-608.
[3] MALIKOR,AGGARWALR.The rise of emerging market multinational companies(EMNC):a capabilities based perspective[C]//Third Copenhagen Conference.Emerging Multinationals:Outward Investment from Emerging Economies.Copenhagen,Denmark,2012.
[4] AGARWAL N,GROTTKE M,MISHRAS,etal.A systematical literature review of constraint-based innovations: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17,64(1):3-15.
[5] RADJOU N,PRABHUJ,AHUJA S.Jugaad Innovation:Think Frugal,be Flexible,Generate Breakthrough[M].London:Wiley,2012.
[6] Chesbrough H.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J].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2):354-363.
[7] Rigby D K,Christensen C M,Johnson M.Foundation for Growth:How to Identify and Build Disruptive New Businesses [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2,43(3):22-31.
[8] George G,Bock A J.The Business Model in Practic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1,35(1):83-111.
[9] Giesen E,Berman S J,Bell R,et al.Three Ways to Successfully Innovate Your Business Model[J].Strategy&Leadership, 2007,35(6):27-33.
[10] Velu C,Stiles P.Managing Decision -making and Cannibalization for Parallel Business Models [J].Long Range Planning,2013,46(6):443-458.
[11] Grant R.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n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2):109-122.
[12] Hans Loof and Ander Brostrom.Does knowledge diffus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industry increase innovativeness?[J]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8,33(1):73-90
[13] Christense C M.創新的兩難[M].臺化商周出版社,2000.
[14] 汪秀婷,程斌武.資源整合、協同創新與企業動態能力的耦合機理[J].科研管理,2014(4):44-50.
[15] 周芳.基于商業生態系統的技術、商業模式、品牌協同創新耦合機制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10):108-109.
[16] 李志強,趙衛軍.企業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的協同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2(10):117-124.
[17] 童心,于麗英.基于商業生態系統的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耦合機制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12):17-22.
[18] 劉建剛,錢璽嬌.“互 聯 網+”戰略下企業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協同發展路徑研究———以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為案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33(1):88-94.
[19] 岑汝萍.基于隔離機制的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動態協同研究[J].廣東經濟,2017(16):22-23.
作者簡介:何楊(1996-),女,漢族,湖南婁底,碩士研究生,湘潭大學商學院,研究方向為電子商務